摘 要:本文主要從創生、宗教、財富、言語、行動、男女平等的角度來闡述新時代人類一體的表現。結尾從消除偏見、探索實在的角度更進一步提出了要達到人類一體必須要走的路。文章主要從巴哈伊教的角度,引用巴哈伊教創始人巴哈歐拉和巴哈伊教的教長阿博都巴哈的話語,來闡述主題思想。
關鍵詞:一體,靈魂,宗教,偏見、男女平等、財富、言語、磋商、行動、團結、實在
在國際社會中,人類一體體現在國與國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模式中。面對經濟、政治、文化、宗教、疾病、環境、食品安全等的復雜形勢和全球性問題,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同樣對于一個省,一個企業,一個社區,甚至一個家庭,一個人而言,一體性也同樣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從芥子到須臾,從須臾到芥子,也都是表現為你囊括我,我囊括你的整體性概念。
什么是“一體”,有人做了這樣的比喻。“一體”就像人的身體一樣,你是胳膊,我是手,他是脖子,另外的是腿,每一部分都有它存在的價值。每一部分都不可或缺、相互依存、共同成長。巴哈歐拉(巴哈伊教的創始人,即顯圣者)在談到人類世界時說:“確然,你們是一樹之果,一枝之葉。”1這句話的意思是整個人類世界就好比一棵大樹,不同國家和民族是它上面的樹枝,而人類的個體成員就好比枝條和花朵。為何同一棵樹上的這些部分彼此間要發生沖突與不和呢?同樣巴哈伊教的教長阿博都巴哈也在不同的場合用“一海之波,一地之草,一天之星……”2做過類似的比喻,形容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是不可分割的整體。
以下內容將從幾個方面來談新時代的一體性概念。
一、 從創生角度談一體性:
人類一體。首先談人類,人類是由人構成。個體人由兩部分組成:肉體和靈魂。《道德經》第十章講“載營魄抱一”,說的也是這個意思。有的學者認為這里的“魄”指的是精神,不是靈魂。巴哈伊著作談到“理性的靈魂,即人的精神”3。人的肉體來自于父母,后歸于塵土,但人的靈魂來自于宇宙的唯一創造者,所以靈魂便有一體性的根源。《道德經》也有類似的說法:“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4。還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5,以上內容說明了創生之源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玄”,萬物來自于這個“一”,“一”來自于“道”。這里說的“道”和巴哈伊教所說的上帝有不謀而合的意義,只是稱呼不同而已。所以,既然萬事萬物來源于一個“道”,或者是一個“上帝”,那萬事萬物自成一體便油然而生。“蕓蕓眾生皆為同一個上帝的仆人,”6人來自于同一個創造本源,靈魂自成一體,我們不知道這個造物主是什么?可能是“能量”,可能是強大的“光”,總之是“玄而又玄”的本源。以下內容我們姑且把這個靈魂的本源稱為“上帝”。
二、 從宗教角度談一體性:
(1) 宗教的靈性內容自成一體。
世界上的宗教有很多類:拜火教、印度教、猶太教、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巴哈伊教等。
每個宗教關于生、死的內容,都是用不同的話說同一個意思。比如佛教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巴哈伊教講“世界猶如沙漠上升起的海市蜃樓”7巴哈伊教認為:上帝只有一個,每位先知或顯圣者,都是上帝在不同時期派給人類的老師。個體人要成長、要上學,在上學的每個階段如小學、初中、高中等都有不同的老師來指導。人類也如此,人類在發展過程中,上帝也會派不同的老師如摩西、基督、佛陀等來指導人類。這些老師會派到不同的地域,在不同的時期出現,雖然來的時間不同,但靈性教義的內容卻是一致的。都是關于“真善美”的教育,只是根據當下的人類狀態和社會環境的不同,所啟示的實踐思想不同而已。這些老師便是宗教最初的創始人。“上帝的宗教在塵世具有兩個層面:靈性的(真正的)和形式的(外在的)。形式層面是可變的,就如同人的年齡變化一樣。靈性層面即是神圣真理,它永遠不變。上帝的先知和顯圣者們帶給人間的永遠是同一教義。開始時,人們堅持真理,但過一段時間之后,他們便開始丑化它。真理受到人為的外在形式和物質法則的曲解。物質和世俗的面紗遮掩了真理的實在。每當上帝為我們派來偉大先知,我們就被賦予了新的生命,但每位顯圣者帶來的真理卻是相同的。真理永遠不變,變化的是人的視覺,是那些外在的形式擾亂和模糊了我們的視野。”8 。所以,在宗教層面,如果我們能真正認同宗教同源,那么宗教的一體性也會得到彰顯。如果一個事物很具像了,那它必定有缺陷,宗教也一樣,不能總強調自己的個性,多思考共性,如果每個宗教能有融合所有宗教的力量,不總是強調宗教個性,而是看到更多宗教本質里的共性,這就是宗教一體性的體現。
(2)宗教的創立者(先知、顯圣者)自成一體
同樣巴哈伊的《篤信經》里也有很多段落一再強調宗教共性的層面。即所有宗教啟示的先知為一體。具體內容如下:兄弟啊,且看“重生”、“再臨”與“復活”之內在奧秘,……如何在你眼前一一啟幕揭曉。……因此,在每個后繼教期,……在名義上、在實質上、在言行上、在等級上,均可視為前一教期達到相似卓異地位的那些人之“再臨”。……思量玫瑰: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盛開,玫瑰依然是玫瑰。緣在此所論,重要之處不是玫瑰的外形狀貌,而是其透出的芬芳氣息。……將列位顯圣者比作太陽:雖由“無始之始”升起及至“無終之終”,它仍為同一太陽。因而,倘若你說,此太陽是以前的太陽,你所言真實;如果你說,此太陽是彼太陽之“再臨”,你所言亦屬真實。同樣,由此陳言亦可表明,詞語“末”可用于“首”,詞語“首”可用于“末”;因“首位”與“末位”均起來宣告同一信仰。……但尚有多少人,因未解其意而讓“眾先知的封印”一語蒙昧了悟性,而喪盡祂萬般惠賜之天恩!難道穆罕默德不曾親口宣稱:“我是所有先知”?如前所陳,難道祂不曾說過:“我是亞當、挪亞、摩西和耶穌”?那位不朽美尊穆罕默德既言“我是首位亞當”,為何不能又謂“我是末位亞當”?正如祂視自己為“眾先知的首位”即亞當,“眾先知的封印”同樣可用于那位神圣美尊。可見,祂既是“眾先知的首位”,也同樣是眾先知的“封印”。在此教期,此主題之奧秘對于全人類都是一場嚴峻考驗。……不然,于此情境,“首”所指無非是“末”,“末”所指不過是“首”。……若有辨識之眼,便會輕易覺察:“首”與“末”,“顯”與“隱”,“起始”與“封印”之代表非他,唯是這些圣潔之尊、這些神明之魂、這些超脫之真髓。9
所以,如果各個宗教的信仰體系都說自己優秀和卓越,貶低其他宗教的價值,那么結果勢必會帶來集體的黑暗,而非真正的光明。“宗教信仰者把人類世界看成是兩棵樹:一棵是神圣而慈悲的,另一棵是邪惡的;他們自己是神圣之樹上的枝杈、葉子和果實,而與自己信仰有別者則是邪惡之樹的產物。因此,動亂和戰爭、流血和沖突便在他們當中持續不斷。宗教于是成為人們疏離的最大原因,因為各方都把對方的信仰當作是禍害,且無緣承蒙上帝的慈悲。”10所以“宗教要團結所有的心靈,使戰爭和糾紛從地球上消失,推進精神文明,給每一顆心帶來生氣和光明。如果宗教成為嫌惡、仇恨和分裂的禍因,那還不如沒有它。”11
三、從塵世財富角度談一體性,即財富一體性。
財富一體性從兩個層次來論及:
(1) 一個是慷慨層次的一體性。
也就是巴哈歐拉所說的“平等”。人人取財有道,不會算計,也不會利用各種歪門邪道包括權力、誘惑、投機、危害他人等行為去剝奪同胞們的東西,相反還會把自己的辛苦所得贈送給周圍的人,如果每個人對待周圍人就像對待自己一樣,這就是一體性的一個體現。這預示著,不管是國家,企業,宗教團體,社團,家庭甚至是個人,都要有一個心思是自己富裕,周圍人也富裕的共同富裕的心態。不是想著怎么通過競爭、剝奪別人或者怎么可以利用一些手段得到。如果是“我有、你沒有或者是你有、我沒有”的心態,當下感覺自己是富有了,但是長遠看,最后大家都是貧窮的。只有幫助別人富有了,自己才會真正的富有。凈空老法師提出的“四攝法”的布施法也是這個意思。這就是財富一體的概念。
(2) 另外一個層次就是舍己為人的狀態。
不過巴哈歐拉強調這個舍己為人只是說塵世的物質財富,并不是指其他。我們在財富上不會主動占有,而是更多地想到他人,如果我們能有“關心他人勝過自己”的認識成熟度,那么人類一體也會自然彰顯。顯然,目前的人類社會很難達到這樣的整體成熟度,巴哈伊的很多文獻里都談到,人類會經過兒童期、青年期、成熟期等,而我們人類現在是處在成熟期的早期,顯然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個體和社團開始行走在超脫于財富的道路上,但是還是有大部分的人們還沒有覺醒。
(3) “舍”、“得”的境界。
另外一位巴哈伊杰出信徒寫的一本書籍里,也用一個故事也強調了巴哈伊信徒所推崇的對于財富的“舍”與“得”的概念。故事如下:“假如有一位財富多得無法估量的富人。又假如他逐漸將自己的財富給予窮人……以致他自己降為赤貧,而窮人卻成為富人……假如他在貧窮與苦惱之中,到了欠下一小筆債的地步。由于無法還債,他被帶到城里的廣場上受羞辱和懲罰。他還得知,要等到他還債之后才會考慮釋放他。在此處,假設他看見了他的朋友(那個曾經貧窮但由于他的慨慷而致富的人)。如果他的頭腦中閃現這種念頭:他但愿作為他對這位朋友的一切慷慨大方的回報,他此時會前來解除他的這一災難,那么,他的所有善行立即會化為烏有,他就會喪失滿足與默認的美德,就會無緣于人類精神的種種美德。第二個(靠這個被囚禁者的慷慨)已致富的人情況也是如此。如果他心中認為他有責任為這個人償債,使他免受折磨,使他能在余生中過上舒適生活,因為他早先對他有過無限的友愛與恩惠,那么,這樣一種動機使他回報朋友的慷慨(而不是出于博愛而給予)將使他喪失誠摯之圣杯,會將他趕入恥辱之境。對第一個人來說,唯一能被上帝接受的方法就是完全為了上帝而將他的慷慨行為建立在博愛原則基礎之上。同樣,第二個富人的行為準則應該是為了上帝的緣故并且作為對人類世界的一種責任而不管過去或將來發生的事情。”12
這個故事完全超越了我們現金社會的“感恩”。這樣也表明了,不管我們在“舍”還是在“得”,不看自己,也不注視“舍與得”的塵世緣由。把自己之外的任何人想成和自己一樣的,其他人是人類這個身體(人類一體)的胳膊或者是手,我們自己是腳。別人窮,我們也會難受。消除“自我”,一切都歸于上帝,知道財富的多少無非是在滿足欲望而已,這樣財富便自成一體,來源于大家,貢獻于大家。
四、一體性表現在言語上
(1) 言語要中庸要適度。
“言論自由”這是很多人所倡導的,但是如果言論真的自由了,偏見、偏執甚至偏激的言論就會漫天飛,人們分不清哪句是真理哪句是謬誤。這樣的結果就會導致分派別。沒有團結,力不會向一個方向使,效能也會大大減弱。所以,言語需要一體就要求言論要中庸要適度、要趨向整體人類的利益。“凡言辭皆具靈氣,是故,言者或釋者須在適當時間及場合審慎述說”。13“圣尊(巴哈歐拉)曰:言辭既可如火,亦可如光,……故而,明達事理者之言說須如母乳般溫和,以使人類之子得到教化和啟迪,從而能達到人生之最高目的——真悟及高貴之地位。……睿智者須以至為仁慈與寬宏之心態言說,使每個聽者能從自己的美好言辭中受益,進而達到凡為人者皆應有之地位。”14
(2) 言語要建立在團結的基礎上。
言論一體是建立在團結的基礎上,與其一句話帶來的是不和、紛爭、疏離、冷漠,那么說這句話還不如不說的好。“和言善語乃是人心的磁石,它是精神的食量,它賦予言辭以意義,它是智慧與理解之光的源泉……”15。言語可以成為甘露也可以成為激怒人心的火焰。如果說話者不能真正超脫自己,不管是在公司還是在家庭,甚至在國家或國際會議里,人們自私自利,只考慮自己的立場,不是本著磋商的心去探索真理,進而尋求更廣泛的集體利益,言語就會不小心產生攻擊性,不光找不到真理,當下的會議也不能更好的讓人心聚攏。即便發言者說得非常有道理,但是如果不是用和言善語,目標不是為了團結,為了一體性的思想,再正確的話也不會達到中庸的境地。 “圣尊(巴哈歐拉)曰:神圣智慧之天由磋商和憐憫這兩顆光體照亮。”16
(1) 比“二分法”更高的智慧就是尋求言語背后的團結和獨立探尋真理的融合。
有一個故事:兩位巴哈伊信徒因為一件事情互相反駁,幾乎要爭吵起來。后來,他們一起來見巴哈伊教的創始人即顯圣者巴哈歐拉。每個人都說了自己的理由,他們想:他們當中肯定有一個人的對的。結果巴哈歐拉聽了他們的陳述后說他們兩個都錯了。因為他們沒有團結。“祂(巴哈歐拉)舉出一個例子:兩個信徒就某一個話題互相反駁。在這樣一種情況下,他們便會使自己以及聽他們講話的其他人喪失統一性的恩惠。”17這就是把一體性置于所有事務之上的價值。當然是要擯棄“二分法”的思想,即探索真理和一體性發生沖突,如果考慮效能是否要放棄一體性?答案是“否”。因為人類在很多情況下絕對能找到不產生“二分法”的智慧。如果即能做到一體性的團結,又能自由地發表意見去探索真理,那便是錦上添花。這不是簡單能做到事。這要求每位發言者都必須有一定的修行,盡可能地超脫自我,發展傾聽能力,尊重對方,重視真理和集體智慧而非個人的話語是否被采納或接納,把自己當作上帝的空心蘆葦,自己的話語無非是上帝言辭的流露。這樣就不會在乎得失,更在乎的是集體利益,同時也要發展一種能力,能拋開對方的情緒、表情、動作、思緒等障礙看到對方的心,兩顆純潔的心在對話,這便是人類一體在言語上的一個體現。
(4) 另外為了促進一體性,各種團體,都要發展彼此對話的機會和能力。
只有互相開始了溝通,才能慢慢產生理解,包容,慢慢去聆聽、相互尊重、互相贊美、避免批評、尋找共性、謀求集體進步。這一點就像凈空老法師的“四攝法”中的用愛語一樣。“四攝法”不光是宗教團體融合的法寶更是全世界各個國家、政黨、等所有團體融合的法寶。是人類一體的偉大貢獻之一。
(5) 建立世界語和文字。語言的多樣性是一種美,同時也會滋生不和。
語言是用來溝通,表達思想、意圖的工具,人們往往不能正確理解彼此語言背后的智慧含義,進而產生了隔閡,這也是給人類一體帶來障礙的一方面。所以既能保留多樣性的語言美,又能自由溝通、互相理解包容,就需要每個國家都要選派一些博學、明悟的人士去參加會議,共同磋商挑選一種現有的語言作為世界語或建立新的世界語,有語言有文字,并要求在所有國家除了學習自己的母語后,另外再必須輔修這門世界語。這樣當世界進一步變成地球村時候,人們不管到哪里都感覺像回家一樣,這樣的言語就是在促進人類的一體性。
五、一體性表現在行動的統一上 。
若無行動,任何言辭都不會產生意義。歷史上的很多宗教、國家等分裂也是開始于很小的行動不統一,后來被放大的結果。但行動也不是像軍隊一樣邁每一個步伐都要求一致。行動是根據個人的智慧和自由意志可以集思廣益,百花齊放,但一定要符合人類一體這樣的團結性的目標。比如一個團體進行一個會議磋商,結果可能是偏向某一個方案,但其他方案的提出者一定要放下自我,坦誠地接受結果,統一行動,團結的行為會讓錯誤的結論更容易顯露出來,進而進行有效的改正。但是,如果行動不統一,背后附加的誹議等引起不團結的各種行為,更容易削弱集體的力量。脫離框架和系統性進程的指引,也會讓很多行動變成暫時的海上泡沫,不會產生長久的效果。所以任何行動要在統一的框架下,要有系統性的綻放。這就要求框架和系統要有人類一體的理念和目標。滴水可以匯成江河和海洋,因此不怕水流小,就怕水滴到處跑。
六、一體性表現在男女平等上。
人類大家庭中的兩個性別,如果不能真正的平等,人類怎么能和諧一體呢?“在一個完美的人體里,不可能一個器官完好而另一個有缺陷。同樣,在人類社會這個大機體里,如果一部分完美而另一部分有瑕疵,要想建立團結與和睦也是不可能的。”18 舉個例子,在很多家庭,如果丈夫出去工作,妻子在家里教育和培養孩子,妻子的工作應當是非常神圣的。可是社會層面不會把妻子的工作當作是一份神圣的職業,給予足夠的尊重和支持,甚至在某些情況下還會貶低這樣的行為。這勢必會造成家庭的不和進而增加離婚率。這也不會給孩子營造出幸福和諧的家庭教育氛圍。不談其他,就這兩點給團結和諧的人類一體就帶來了很多的傷害。再想如果一定比例的女性在國家和國際上有一定的話語權,這些女性體驗過懷胎分娩的痛苦,以及培養一個孩子到成人的辛勞,她也絕對不會讓自己孩子的同齡人去參加戰爭變成炮灰。所以女性天身的“柔”會中和掉男性世界里的“剛”,進而讓世界更和諧、更陽光。“人類世界有雙翼:一翼為男,一翼為女。只要這兩翼的力量不對等,人類之鳥就無法飛翔。若非女性達到了跟男性同等的程度,若非她享有同樣的活動舞臺,人類就無法取得非凡成就,就無法展翅翱翔到真正功德圓滿的至高境界。”19
七、為了達到人類一體這個目標,除了上述的幾點外,很重要一點就是消除偏見、獨立探尋真理。
現在存在的偏見有宗教的、種族的、地域的、膚色的、政治黨派的、權力的、金錢的、知識的、習性的、飲食的等等。只要有偏見,就很難有統一。偏見會破壞人類社會的基礎。只要有一點自我優越感,偏見就會存在。不會欣賞與自己不同的美,愛就會有缺陷。“世界上一切分裂、仇恨、戰爭和血腥暴行都是由這些偏見引起的。”20“人類必須拋棄一切偏見,杜絕自身的虛妄幻想,從而能夠毫無阻礙地去尋求真理。各個宗教的真理是同一的,通過它世界大同才能實現”。21 人人都有責任奮起去探索實在,拋棄模仿,不管這個模仿是來自于過去還是即將出現的未來。實在只有一個,實在是愛上帝,認知我們的創世主,實在是正義。只有真正的努力探索實在并消除任何形式的偏見,人類才能真正的和平、繁榮和安寧,人類才能真正成為一體。
用費孝通話做總結:“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參考文獻:
1、阿博都巴哈《阿博都巴哈文選》 第1頁,新紀元國際出版社,2015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阿博都巴哈《弘揚世界和平》第189頁,新紀元國際出版社,2014年7月第1版,
3、阿博都巴哈《已答之問》第195頁,新紀元國際出版社,2016年12月第三次印刷
4、老子《道德經》第一章 中國出版集團現代出版社,2017年5月第1次印刷
5、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中國出版集團現代出版社,2017年5月第1次印刷
6、阿博都巴哈《弘揚世界和平》第189頁,新紀元國際出版社,2014年7月第1版,
7、阿博都巴哈《阿博都巴哈文選》第167頁,新紀元國際出版社,2015年4月第1版,
8、阿博都巴哈《阿博都巴哈在倫敦》第35頁,新紀元國際出版社,2014年11月第1版。
9、巴哈歐拉《篤信經》 第78頁到第80頁,新紀元國際出版社,2011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10、阿博都巴哈《弘揚世界和平》第252頁,新紀元國際出版社,2014年7月第1版,
11、阿博都巴哈《巴黎談話》第107頁,新紀元國際出版社,2010年12月第2次印刷,
12、阿迪卜·塔赫扎德《巴哈歐拉啟示錄2》第132-133頁,新紀元國際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
13、巴哈歐拉 世界正義院研究部編《巴哈歐拉書簡集》第142頁,新紀元國際出版社,2016年12月第1版。
14、巴哈歐拉 《巴哈歐拉書簡集》第142頁 新紀元國際出版社,2016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15、儒禧研習中心 《點亮心燈》新紀元國際出版社,2015年3月第二次修訂版
16、巴哈歐拉 《巴哈歐拉書簡集》第138頁 新紀元國際出版社,2016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17、阿迪卜·塔赫扎德《巴哈歐拉啟示錄3》第165頁新紀元國際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
18、阿博都巴哈《弘揚世界和平》第255頁,新紀元國際出版社,2014年7月第1版,
19、阿博都巴哈《弘揚世界和平》第413頁,新紀元國際出版社,2014年7月第1版,
20、阿博都巴哈《巴黎談話》第108頁,新紀元國際出版社,2010年12月第2次印刷,
21、阿博都巴哈《巴黎談話》第106頁,新紀元國際出版社,2010年12月第2次印刷,
注:
1 作者:阿博都巴哈《阿博都巴哈文選》 第1頁,新紀元國際出版社,2015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 阿博都巴哈《弘揚世界和平》第189頁,新紀元國際出版社,2014年7月第1版,
3 阿博都巴哈《已答之問》第195頁,新紀元國際出版社,2016年12月第三次印刷
4 老子《道德經》第一章 中國出版集團現代出版社,2017年5月第1次印刷
5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中國出版集團現代出版社,2017年5月第1次印刷
6 阿博都巴哈《弘揚世界和平》第189頁,新紀元國際出版社,2014年7月第1版,
7 阿博都巴哈《阿博都巴哈文選》第167頁,新紀元國際出版社,2015年4月第1版,
8 作者:佚名,《阿博都巴哈在倫敦》第35頁,新紀元國際出版社,2014年11月第1版。
9 巴哈歐拉《篤信經》 第78頁到第80頁,新紀元國際出版社,2011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10 阿博都巴哈《弘揚世界和平》第252頁,新紀元國際出版社,2014年7月第1版,
11 阿博都巴哈《巴黎談話》第107頁,新紀元國際出版社,2010年12月第2次印刷,
12 阿迪卜·塔赫扎德《巴哈歐拉啟示錄2》第132-133頁,新紀元國際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
13 巴哈歐拉 世界正義院研究部編《巴哈歐拉書簡集》第142頁,新紀元國際出版社,2016年12月第1版。
14 巴哈歐拉 《巴哈歐拉書簡集》第142頁 新紀元國際出版社,2016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15 儒禧研習中心 《點亮心燈》新紀元國際出版社,2015年3月第二次修訂版
16 巴哈歐拉 《巴哈歐拉書簡集》第138頁 新紀元國際出版社,2016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17 作者阿迪卜·塔赫扎德《巴哈歐拉啟示錄3》第165頁新紀元國際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
18 阿博都巴哈《弘揚世界和平》第255頁,新紀元國際出版社,2014年7月第1版,
19 阿博都巴哈《弘揚世界和平》第413頁,新紀元國際出版社,2014年7月第1版,
作者簡介:
周立堅 ,廣州家教通家長服務中心 職務:教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