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鵬
摘 要:本文通過對日本民族的侵略性從自然環境、民族精神、政治背景、歷史發展等方面做了分析,結合我國的社會問題和受其影響的方面,給出了日后發展和處理同鄰國關系的一些啟示。
關鍵詞:日本問題;合作共贏;人類命運共同體
日本作為我國的鄰國,一個僅有中國云南省大小的島國,為何在二戰慘敗后,乃至現在還在想要擴張,何來如此大的能量呢?
一、 我認為可以從自然環境、民族精神、政治背景、歷史發展等方面做個解析。
1.日本物質資源極其匱乏,耕地少,農業發展受限。但人口龐大,果蔬、工業原材料等需要進口,為獲取更多的物質資源必然要與外部進行必要的聯系;
2.日本是一個狹長的島國,山地丘陵占71%的國土,可供居住空間狹小,為獲得更廣闊的生存天地不得不想法設法開疆擴土;
3.日本地理老師教導學生們:日本的物理疆土是四個島,而精神疆域則在蒙古、中國、印度、東南亞乃至澳大利亞。一個視野如此寬廣的民族,與他們自幼就被培養的危機意識根源很深,畢竟日本一直有島國沉沒的擔憂存在;
4.日本的工匠精神:他們職人對自己的作品幾近苛刻,對自己的手藝充滿驕傲甚至自負,對自己的工作從無厭倦并永遠追求完美。在日本的匠人看來,質量與責任意識更甚于利益。截止2013,全球壽命超200年的企業,日本3146家,居世界首位。岡野信雄做了30多年舊書修復,任何污損破舊不堪的書在他手下都會變得光復如新;A-one精密的梅原勝彥說:只做第一的產品。他的企業甚至自信到也確實無需對生產的產品做質量檢驗便直接供應市場。日本匠人的這種專注的另一個體現就是膽商1高。而這一民族特性帶來的就是不怕死,敢于做危險的事情,比如發動戰爭;
5.日本人善學習,古代將盛唐時期的服飾、茶道等文化、中國的漢字融入其民族為己用;明治維新后,又積極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教育制度、政治體制等,大和是一個崇尚強者和實用的民族,為了強大可以接受一切;
6.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危機充斥著資本主義世界,為轉移災難,在天皇的授權下,日本毅然發動了侵略戰爭;
7.既然提到了天皇,就不得不說日本人對于封建的天皇君主立憲制的絕對崇拜,再結合武士道精神所提倡的忠義,日本投降前夕,日軍參謀部的叛亂,試圖舍身取義的“本土決戰”,戰敗已定紛紛選擇切腹的傳統武士、飲彈的新青年比比皆是;
8.日本人生存在一片小區域空間有限,民族心齊,其自豪感不允許也不承認二戰失敗,最終也是以“終戰詔書”這種模棱兩可的形式宣布“結束戰爭”而非“我們戰敗了”。對于內容措辭也將“戰況日趨惡化”改成了“戰局不見好轉”,若不是美國投下了原子彈為了民族的存亡,日本真的被滅族的可能性并非不存在;
9.其他西方勢力的縱容。英國初期為保護在亞洲利益,縱容日本的侵略行徑;美國為實現戰后對日本控制,免除其大部分戰爭賠款,對于某些戰犯甚至采取了免責;
10.現如今的日本,國防自衛受到限制,但也在慢慢地修改憲法允許“行使集體自衛權”。
二、現如今的日本還存在那種擴張性嗎?
1.臺灣從1895年長達半個世紀被日本殖民統治,除起初20年遭到強烈反抗運動的漸進主義時期。自1915年西來庵事件后,開始了內地延長化時期,這時期的抵抗力量變弱,1937年往后更是發起了皇民化運動。日本殖民時期,屠殺反抗勢力穩固政權,為原始的資本積累剝削當地人,也對臺灣民眾實行奴化教育,學日本文化,深刻影響了臺灣人的心智。治臺后期,臺灣的政治經濟文化開始邁向現代化。加上戰后初期陷入內戰的中華民國政府治臺失政,部份臺灣人在戰后對戰前生活產生懷念。這種觀念嚴重影響了戰后臺灣對國家民族認同、甚至發起臺獨運動。現如今,臺灣政局的親日派也不在少數,蔡英文在野時還曾用日文發表評論。
2.輸入廉價原材料,輸出高價的產品。亞洲唯有日本電通一家知名的廣告傳媒集團,其文化和創新實力可想而知;日本的動漫產業鏈條,從漫畫、動畫、游戲、小說作品及其衍生的商品來看,一年能有成百上千的作品,其創作精神會是怎樣的呢?這種文化的輸出對于他國的意識影響又會是怎樣的呢?日本品牌的影響力之大,讓某些國人看到了商機,像名創優品,誰敢想竟會是當年哎呀呀的公司呢?
3.安倍去年訪華,日本動向與中日關系學術研討會給出了以下三種看法:其一,中日關系向緩和、合作方向擺動。自2010年中國GDP擠掉日本躍居第二,日本對于中國的看法就開始變化。恩格斯曾說:“人們創造歷史的活動,如同無數力的平行四邊形形成的一種‘總的合力。”安倍此訪是相向而行,是內外各種因素促成的,總體是基于和平發展的目的。但對于日本這樣的國家,我國要始終保持一定的警惕性,做到五更一要(更加深入的戰略溝通,更高水平的互利共贏,更加廣泛的人文交流,更加積極的安全互動,更加緊密的國際合作。同時我們要保持清醒、警惕和規范,對中日關系的脆弱性、敏感性要有審慎的把握)。還要盡可能延長中日關系的窗口期,平衡中日美關系,使中日關系的基礎更加扎實。
4.當今日本的右翼勢力不是少數。石原慎太郎在2011年挑起釣魚島事件,一直也是個極端右翼分子,卻輕松勝任東京都知事。政客種種的舉動都在走著軍國主義復辟的老路,盡管民意呼聲不高。瘋狂的可能永遠只是那一小撮,卻很有力量。
5.我們錯誤地將日本的軍閥戰犯與日本普通民眾相分離看待。日本教授宮原曾指出“中國把日本人與軍閥分開也許是好意,但進行戰爭是是當時全體日本人的意志。”即是說,日本現在崇尚和平,但如果關系到民族利益了,這個團結的民族會做出怎樣的抉擇我們很難判斷。畢竟,日本戰敗后,選擇自殺的不僅僅是本土,其殖民地地區的統民也有選擇自盡的,真的很值得我們深思。
6.日本寧可屈服于投下原子彈的美國,也絕不會去看得起以德報怨放棄戰爭賠款的中國。現如今,日本民眾對中國的好感率僅5.8%,對于中日關系認可還算好的也僅僅有7.2%。日本輿論環境的畸形很大程度體現了對華的態度。明仁天皇訪華時,中方準備的大閘蟹事先處理以不至于讓其就餐顯得尷尬。但日媒就想拍到日本天皇窘迫的樣子,這樣可以大肆宣傳中國的負面形象。
三、對于日本的態度
我認為大體可概括成“友好相處為準則,合作互利為根本,民間交流為形式,防其之心不可無,軍事戰略不忽視,時時刻刻要提防”。中華民族大的生存的環境過于舒適,重儒道思想的結果是一團和氣,但對外卻不可取。東京APA酒店事件爆發,立刻引發我國民眾聲討和抵制。對此,日本 APA 酒店董事長不但拒絕撤掉相關書籍,并輕蔑地叫囂道:“幾個月后,中國人就會忘記發生了什么...說不定可以靠這個知名度,來彌補因這個事件造成的虧損。”
事實印證了他的觀點,幾個月后,原先號稱要永久抵制并全部下架的訂票網站就開始默默地加回來 APA 酒店的頁面,各種預定也都回歸正常......這與D&G公然撤銷道歉,持續辱華相呼應,證實了我們對于“抵制”一貫的態度并不夠堅決。有愛國人士不無失落地發聲“是的,中國人真的很快就忘記了。”
四、中國同世界共發展
我國的現階段目標是兩個一百年和實現中國夢,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其中很重要的一點不僅是要帶領中國國富民強,提升全民族的思想覺悟和骨子里的血性。同時也要得到世界的普遍認可,以合作共贏、地區和平促進全球的發展,處理好同鄰國的關系,維護地區和世界的和平安定,以中國方案、中國智慧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合作共贏,穩步推進“一帶一路”的共商、共建、共享,以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原則發展同鄰國關系;以開放包容、推進務實合作的態度與西方合作。
參考文獻:
[1]膽商.智庫百科.
[2]外文局,NPO.中日關系輿論調查[R].2018.
[3]趙成.習近平會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8-10-27.
注釋:
1 膽商:膽量、膽識和膽略的度量,體現了一種冒險精神,挑戰與競爭的意識。能做到臨危不亂,破釜沉舟,更好地把握機會,適應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