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靜,余國新,胡殿毅
(新疆農業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2)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了從2020年到本世紀中葉分兩步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目標。農業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的基礎和支撐,而農業弱質性使得農業現代化建設同時面臨著自然災害、市場、社會和技術等風險。這就要求必須發展農業保險來保護農業生產,分散農業經營風險,補償農民經濟損失,保障農民經濟利益,為農業現代化發展保駕護航。當前,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內外部環境復雜,部分農產品供求結構性失衡、農業發展方式粗放、農業競爭力不強、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等問題日益突出,而農業保險作為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穩定器和助推器[1],發展比較緩慢,無法完全滿足農業現代化建設對農業保險發展的訴求。二者發展的不協調不僅不利于我國農業現代化規劃的推進,還會減緩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目標的實現。因此,如何推動農業現代化和農業保險的良性互動和協調發展是當前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中面臨的重要而迫切的現實問題。
梳理相關文獻,在農業現代化的研究中,學者們從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水平與評價[2-3]、新“四化”的協調發展及影響因素[4-5]、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方向[6]等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重要成果。針對農業保險的研究涵蓋農業保險的支農效率[7]、精準扶貧[8-9]、空間差異[10-11]、市場結構[12-13]、保費補貼[14-15]和參保行為[16-17]等方面,并對相關研究提出了大量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關于農業現代化和農業保險關系的研究中,學者們主要集中在農業保險對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作用或農業現代化建設對農業保險發展的訴求。江生忠和張煜[18]提出在農業現代化建設中,農業保險通過賠款和給付環節對農村生產建設的保障作用和對災害損失的補償作用日益突出,農民收入日益增加,家庭生計得到更多保障,農業保險帶動農民脫貧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越來越明顯。李鳳偉和龔峰[19]認為隨著農業保險業務的不斷發展,農業保險的經濟補償功能、資金融通功能和社會管理功能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將逐步突顯。葉明華和朱俊生[20]則提出通過轉移和管理農業經營主體的各種風險是農業保險為我國農業生產保駕護航的核心使命。林樂芬和陳燕[21]認為隨著農業現代化的推進和農業經營主體分化程度加深,農戶尤其是規模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農業保險需求日益強烈和多樣化,同時也對農業保險理賠環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此之外,也有學者針對兩者的互動機制進行了分析。曹衛芳[22]指出農業現代化和農業保險兩者之間存在著一種呈現互動能量逐漸增強、運行路徑“累積向上”、互動成果不斷擴大特征的互動機制。
總體來看,國內學者對于農業現代化和農業保險已有較為深入的研究,研究成果對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和農業保險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但對于二者關系的研究大部分學者局限于單方面地探究農業保險對農業現代化建設的作用或農業現代化對農業保險發展的訴求,而關于二者間的耦合協調發展情況尚未有學者進行探索。鑒于此,本文以新疆為例,基于農業現代化規劃和農業保險政策支持,構建新疆農業現代化和農業保險綜合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利用熵值法和耦合協調度模型,分析新疆農業現代化和農業保險發展的特征,探討其協調發展關系,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以期為政府出臺支持二者健康發展的相關政策提供有益支撐。
農業現代化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過程,是國家現代化的基礎,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農業保險是保險公司依據保險合同,為農業生產者在從事農業生產過程中遭遇的各種保險事故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給予一定風險保障的一種保險。作為重要的支農惠農工具之一,其不僅具備資金融通和經濟補償功能,還可化解潛在農業生產風險,為農業現代化的快速發展保駕護航。農業現代化與農業保險的發展密切相關,農業現代化是農業保險發展的前提,農業保險是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必要保障和重要支撐。農業現代化是生產方式、生產要素、技術和制度等的改善在農業生產中的全方位反映;農業保險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客觀要求,其直接目標在于穩定和恢復農業生產、振興農村經濟以及提高農民收入。因而,二者之間存在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關系(圖1)。

圖1 農業現代化和農業保險耦合協調機理Fig. 1 Integration and coordination mechanism betwee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insurance
農業現代化對農業保險發展的推動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農業現代化改變了傳統農業保險環境,擴大了農業風險[22]。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的推進,要求農業適度規模化、專業化經營,農業風險更為集中,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需要承擔更高水平的風險。而且,現代農業發展模式逐漸趨于一體化,農業風險關聯度增加,不僅在農業生產中面臨自然災害、作物產量等風險,還增加了農產品運輸、加工等服務部門的風險,整個農業產業鏈成為風險承擔的主體,這種風險范圍更大,危害更強。其二,農業現代化增加農業保險市場有效需求。在傳統農業生產方式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多是單個散戶,其生產投入少、規模小、災害損失少,同時由于傳統小農思想的束縛,缺乏風險分散意識,但隨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出現,農業生產中生產資料投入多,種植規模大,相應面臨的農業風險也擴大,這些組織和公司有較強的風險管理意識和投保意愿,從而增加了農業保險的有效需求。其三,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業保險基礎的轉變。隨著農業產業組織化程度的提高,在組織的內部,信息的對稱性和透明度大大提高,成員之間互相監督,彼此約束,明顯降低了農業保險的道德風險,使農業保險向更高水平發展。
農業保險的發展與農業現代化進程密切相關,發展農業保險有利于全面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首先,農業保險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發揮穩定器作用。農業保險作為對農業風險進行事前預防、事后補償的一種風險轉移手段,在農業經營主體發生風險時可以分散農業風險,保護農業生產者的再生產能力,避免農業生產、加工和銷售服務的脫節。其次,農業保險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發揮助推器作用。農業保險可以保護農業生產趨于穩定,吸引社會資本進入投資,從而增強農業與二三產業之間的關聯性以及農村與城鎮之間的互動性,從而加快農業現代化的進程;而且,農業保險通過穩定農民經濟收入,提高農民對工業品和服務的消費支出,并以此促進其他產業的繁榮和發展。再者,農業保險促進農業經營組織利益機制的形成。隨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農戶、企業和中介組織形成了信息共享、利益共享和風險共擔的產業鏈組織,農業保險保費由組織內部成員共同承擔,成本和收益由合同約定,這使得各主體之間權責分明,風險降低,一旦遭遇農業風險,農業保險就可以發揮風險分散的功能,保障各主體的基本利益。
本研究參考鐘麗娜和李松柏[23]、林正雨等[24]和呂開宇等[25]研究,根據數據可獲得性從農業投入水平、農業產出水平、農村社會發展水平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4個維度選取12項指標;從農業保險發展水平、農業保險效率、農業保險結構和農業保險持續性方面選取11項指標,構建農業現代化和農業保險系統綜合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表1)。相關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農村統計年鑒》(2002—2017年)、《中國保險年鑒》(2002—2016年)和《新疆統計年鑒》(2002—2017年)。
熵值法根據各項指標的變異程度,利用信息熵,計算出各個指標的權重,為多指標綜合評價提供依據。因此,本研究參考穆哈拜提·帕熱提等[26]和劉暢等[27]研究,利用熵值法計算出新疆農業現代化和農業保險系統各指標權重(表1),再對兩大系統綜合發展水平進行測度:

式中:xij為指標標準化后的值,wi為指標權重,U1為農業現代化系統的綜合評價函數,U2為農業保險系統的綜合評價函數。
耦合的概念源自于物理學中的容量耦合概念和容量耦合系數模型,主要是指兩個及兩個以上的運動形式或系統之間通過某種聯系聯合起來的現象,是相互促進,相互依賴的過程。目的在于明確系統之間的耦合關系、協調過程和整體的協同性[28]。在對農業現代化和農業保險綜合發展水平進行測度的基礎上,構建耦合度模型:

表1 農業現代化和農業保險指標體系Table 1 Index system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insurance

式中:C為農業現代化和農業保險系統的互相耦合性程度;U1為農業現代化系統綜合發展水平,U2為農業保險系統綜合發展水平。
雖然,耦合度模型能夠反映兩個系統之間的耦合情況,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耦合度較高的情形既有可能是兩大系統發展水平都走低,也有可能是兩個系統發展水平都較高的情況。那么,單純依靠耦合度模型就易產生誤導性的結論,進而出現違背客觀事實的情況。因此,為了能夠客觀反應兩個系統之間的協調效應,本研究構建了農業現代化系統和農業保險系統的耦合協調度模型。耦合協調度模型為:

式中:D為耦合協調度;T為兩大系統的綜合協調指數,反應了兩大系統整體發展水平對協調度的貢獻。α、β為待定系數,分別表示農業現代化和農業保險的貢獻系數,二者的取值通常取決于兩大系統的相互促進程度和各自的重要程度[29]。本研究認為在農業發展的進程中農業現代化的貢獻大于農業保險的貢獻,α、β賦值分別為0.6和0.4。
農業現代化系統和農業保險系統兩者之間的耦合協調情況處于何種程度,需要一定的判定標準。因此,參考李健等[30]、段婕和孫明旭[31]、曹興華[32]研究,再結合農業現代化系統和農業保險系統耦合協調度大小的程度,耦合協調度劃分標準見表2。
2001—2016年農業投入水平、農業產出水平和農村社會發展水平3個子系統得分均呈現不斷上升趨勢,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則呈現緩慢下降趨勢(圖2)。農業產出水平子系統中,土地產出率對其發展水平影響最大,2008年新疆的土地產出率出現較大下滑,單位面積糧食產量較低,進而導致農業產出水平在2008年出現下降;導致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呈現下降趨勢的主要原因是農業生產中化肥、農藥施用強度的增加,單位面積化肥和農藥施用量越高,則農業生態環保意識越低,導致農業的現代化程度下降,其嚴重影響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農業投入水平子系統和農村社會發展水平子系統發展水平一直處于平穩緩慢增長階段。2014年以后,可能是因為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以及棉花目標價格補貼等相關農業政策實施的影響,農業現代化系統中除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子系統外,其他子系統和諧有序向好發展,可以看出新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表2 耦合協調度劃分標準Table 2 Division standard of integrated coordination degr ee

圖2 農業現代化子系統發展水平演變趨勢Fig. 2 Evolution trend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subsystems
農業保險4個子系統評價得分整體呈現緩慢上升趨勢,各子系統得分在2006年和2011年呈現較大波動(圖3)。2006年之前,農業保險4個子系統得分均出現下降趨勢,農業保險結構下降趨勢最明顯,主要是農險占財險市場比重出現下降,不利于農業保險的發展。2006—2011年間農業保險4個子系統得分均出現較大波動,特別是農業保險結構和農業保險持續性子系統,主要是由于2007年國家財政撥出10億元專項補貼資金,通過地方財政資金的配套,首次對農業保險進行補貼,而新疆被列入了試點省區之一,這對推動新疆農業保險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這也導致農業保險保費收入快速增加,農險保費收入占財險保費收入的比重上升,進而對整個保險市場的結構和持續性發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沖擊。2011年以后,面對新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與農村保障體系建設的新形勢和新任務,新疆大力發展農業保險業務,農業保險支農惠農效果不斷顯現。因而從2012年開始,除農業保險持續性子系統,其余3個子系統得分均呈現上升趨勢,新疆農業保險綜合發展水平更上一個新的臺階。從圖中可以明顯看出,農業保險的持續性得分從2009年開始持續低于其他子系統,主要可能的原因是農業保險的保費收入和賠付支出年增長率較低,農險保費收入和賠付支出年增長率越高,越穩定,農業保險發展的持續性才越強,這對農業保險長遠發展至關重要。

圖3 農業保險子系統發展水平演變趨勢Fig. 3 Evolution trends of agricultural insurance subsystem development levels
新疆農業現代化綜合評價得分整體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2001—2009年呈現緩慢上升態勢,2010—2016年呈現快速增長趨勢。2001年新疆農業現代化綜合評價得分最低,僅為0.221 6,2016年上升到0.923 1(表3),增長了近4倍,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2009年之前新疆農業生產率低下、無法有效利用農業生產資料以及農業區位規劃不合理等原因導致農業現代化進程推進緩慢。但2010年開始,隨著我國出臺一系列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相關政策和文件逐漸發揮其作用,先進的農業技術得到推廣,農業機械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大量撂荒的土地被開發利用,再加上新疆及各地州市結合區域實際情況編制的農業現代化發展規劃,農業現代化的農業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農村社會發展水平顯著提升,農業現代化進程快速推進。
新疆農業保險系統在多種內外因素的影響下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但整體波動較大(表3)。2006年農業保險綜合評價得分最低,為0.123 5;2014年農業保險綜合評價得分最高,達到0.887 6。總體來看,2007年農業保險得分增長最快,其主要原因是中央、地方財政首次對農業保險給予補貼,這對推動新疆農業保險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2007年新疆實現農業保險保費收入7.57億元,增長167.30%。雖然有政府的保費補貼,但部分農業生產者依然受傳統小農農業生產習慣的束縛,或是自身保險意識淡薄,嚴重影響到農業保險的發展。因此,2009年開始農業保險綜合發展得分呈現略微下降趨勢。直到2012年,農業保險綜合評價得分再次出現增長,一方面由于農業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改善了農業保險的發展環境,為農業保險發展提供了更為有利的條件;另一方面,主要是新疆大力發展農業保險,承保數量和品種逐漸擴大、戶均保障金額和戶均受益金額大幅增加,農業保險發展勢頭不斷趨好。

表3 農業現代化和農業保險綜合評價及耦合協調程度Table 3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coordination degree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insurance
從農業現代化系統和農業保險系統耦合度(C)可以看出,各年度的耦合度均為非零(表3),說明新疆農業現代化和農業保險之間存在相互依賴的關系。耦合度波動幅度較小,基本維持在0.4~0.5之間,屬于拮抗耦合,說明兩大系統之間一直存在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關系,并通過其自身運行機制的自發作用和政府政策推動,二者的關系一直維持下去,但二者的自身限制又使得其耦合度無法繼續提升。
2001—2016年新疆農業現代化系統和農業保險系統耦合協調度在調整中不斷提升,耦合協調度呈現明顯上升趨勢,從0.337 1逐漸上升到0.667 8(表3),耦合協調等級從最初的輕度失調階段發展到初級協調階段。兩大系統的協調情況主要分為兩個階段:2001—2007年處于失調階段,2008—2016年處于協調階段。具體來說,2008年之前,兩大系統雖然存在相互依賴的關系,但二者的相互影響作用較弱,協調程度較低。2001—2006年新疆農業現代化和農業保險系統的耦合協調度低于0.4,兩大系統處于輕度失調階段,此階段農業保險的發展除2001年外均滯后于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表明農業現代化進程對農業保險發展的促進作用大于農業保險發展對農業現代化進程的貢獻;2007年兩大系統的耦合協調度在0.4~0.5之間,屬于瀕臨失調階段,此階段U1<U2,主要是2007年實行的政策性農業保險開始發揮作用,其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農業保險的快速發展,此時農業現代化進程對農業保險發展的貢獻小于農業保險發展對農業現代化的推動作用。2008年開始兩大系統耦合協調度發生質變,達到0.507 4,進入協調階段,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國的農村改革長期聚焦“三農”問題,特別是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其有效地推動了農村農業發展和農村經濟建設,農業現代化水平逐步提高,為農業保險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另一方面,2010年和2014年召開的兩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為新疆農業發展指明了方向,新疆將資源優勢逐漸向經濟優勢轉化,扶持優勢特色產業發展,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逐漸加強,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逐漸趨好。2016年新疆農業現代化系統和農業保險系統協調度處于初級協調階段,即將步入中級協調階段。
2001—2016年新疆農業現代化系統綜合發展水平增長明顯,農業現代化程度不斷提高,農業投入加大、農業產出增長和農村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是推動新疆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主要因素,而農藥、化肥等生產資料的使用影響了農業現代化的可持續發展。考察期內,新疆農業保險的綜合發展水平呈現明顯上升趨勢,但發展不穩定,易受相關政策的沖擊,出現較大波動,且農業保險的發展大部分時間滯后于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顯現出脫節現象。為促進新疆農業保險穩中向好發展,不僅需要相關政策的支持,還需要保險公司和農戶的積極響應和配合。
2001—2016年新疆農業現代化系統和農業保險系統相互促進、相互影響,耦合協調等級經歷輕度失調、瀕臨失調、勉強協調和初級協調共4個發展階段。雖然兩大系統的耦合協調程度較低,但正逐漸向良性互動方向發展。為了盡快實現兩大系統從低度協調向優質協調的發展,需要重視相關政策的配套,充分發揮農業現代化進程對農業保險發展的推動作用,以及加強農業保險對農業現代化建設的促進作用,從而實現兩大系統的協調推進。
1)利用綠色理念和先進技術指導新疆農業現代化的可持續發展。培養農業生產經營者和管理者綠色發展理念,減少農藥、化肥、地膜等生產資料的使用,保護耕地不受有害物質污染,提高農產品質量,從而促進農業現代化的可持續發展。繼續加強先進農業技術的研發、推廣和應用,引進疆外專業的農業科技人員,依托疆內農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專業的農業技術研究團隊,通過專業的農業技術人員推廣先進的農業技術,淘汰落后的生產經營方式,充分發揮現代科學技術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的作用。
2)政府、企業和農戶形成合力,改善農險市場發展現狀,增加農險有效需求。一方面,政府注重培養和引進農業保險專業人才,推動保險機構和優質人才向農險市場流動,增加農業保險市場競爭,改善農險市場結構,提高農業保險的有效需求;另一方面,根據新疆經濟發展水平,擴大農險補貼品種,實行差異化的保費補貼,減少農戶自繳費比例。保險公司根據疆內農業生產發展情況設計開發不同層次的險種,加大農險宣傳力度,提高農業經營主體對農險產品的了解程度,提升農戶的風險管理意識,進而增加農險市場有效需求。
3)重視相關政策的配套,實現新疆農業現代化和農業保險的協調推進。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調整新疆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農村地區資本、土地、技術和勞動力等生產資料的合理配置,發展特色產業,為農民收入提供保障。此外,在農業保險穩步推進的同時,加快農村地區土地的有效流轉,做好全疆土地經營的規模化和專業化工作,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加速傳統農民的轉型以及農業經營主體的轉變,培養有技術、有效率、有文化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確保農業保險的正外溢效應反哺農業現代化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