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婧 張 振
(北京交通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北京 100044)
技術標準是對企業生產產品、提供服務所使用技術方法、方案、路線的一種約束,也是限定企業按照法定的(可選擇的)技術方法、方案、路線提供達到一定性能指標的產品的文件。[注]葛亞力:《技術標準戰略的構建策略研究》,《中國工業經濟》2003年第6期。1901年成立的英國工程標準委員會是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層面上的標準化組織。1934年,約翰·蓋拉德發表了《工業標準化原理與應用》,首次對標準化進行了理論層面的研究。1946年英、法、美等國家共同成立了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標志著標準制定活動進入了國際合作的階段。1999年歐盟發布《歐洲標準化的作用》,并通過財政補貼的方式給予相關標準化組織以大力支持,在促進歐洲內部形成各行業統一標準后,又將其標準滲透向國際市場。2000年美國發布《美國國家標準化戰略》。20世紀80年代以來,歐盟先后出臺了282項相關法規(指令)并制定了配套的協調標準,以支持技術標準與科技創新研發的協調發展,其中影響最大的是1985 年頒布實施的《技術協調與標準化新方法》,該方法通過完備的運行機制以確保法規(指令)認證許可制度和檢驗程序以及技術標準得以執行。
在技術標準對科技創新驅動力方面,發達國家特別注重將扶持和提升基于技術標準創新的科技能力培育,通過制定政策、優化資源等扶持措施確保其發揮作用。[注]O'Connor J, Shaw K. What next for the creative city?.City Culture and Society,2014.美國硅谷由此成為最受矚目的全球性科技中心,并在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技術等多個技術標準創新領域具有全球引領地位。它不僅帶動了美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也成為其社會經濟的重要支柱。[注]Zinnov. Semiconductor Hubs for Research and Innovation(overview).2011.日本通過技術立國戰略,集中資源將東京打造成了全球性的科技中心城市,其京濱工業區內高檔電子元器件和集成電路、工業機器人、數字感光元件、高檔科學和醫療儀器等在全球范圍內遙遙領先。[注]劉碩、李治堂:《創新型城市建設國際比較與啟示》,《科研管理》2013年第34期。這些都得益于技術標準體系的創新與完善。
與發達國家和標準化強國相比,我國的標準國際化工作還存在較大差距。一是技術標準數量多,科技創新驅動力不足。目前我國現有國家標準20906項,種類多、數量大,但能夠達到國際標準的卻很少,主導制定的國際標準數量更少,僅占國際標準總數的0.7%,且存在技術標準國際化滯后的現象。[注]藺棟華、張少紅:《論技術標準國際化問題》,《山東社會科學》2003年第6期。二是技術標準建設滯后,技術標準理論研究力量薄弱,國際標準化人才缺乏,鐵路、通信等行業的技術標準在國際競爭中還處于劣勢。三是科技創新研發成果轉化率低,技術標準化對科技創新的關聯度顯著不足。
2006年,質檢總局和國家標準委聯合設立中國標準創新貢獻獎,并于2018年發布了《中國標準創新貢獻獎管理辦法》,其目的在于進一步推動標準化工作,滿足《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對我國標準化工作提出的一系列新要求。我國國家標準GB/T2000.1-2002《標準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標準化和相關活動的通用詞匯》中對“標準”的定義是:為了在一定范圍內獲得最佳秩序,經協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認機構批準,共同使用和重復使用的一種規范性文件。標準化是指在經濟、技術、科學和管理等社會實踐中,對重復性事物和概念通過制定、發布和實施標準,達到統一,以獲得最佳秩序和社會效益(GB3935.1—83)。
按照標準的性質,標準可以分為技術標準、管理標準和工作標準三類。其中,技術標準是對標準化領域中需要協調統一的技術事項所制訂的標準,一般分為基礎標準、產品標準、方法標準和安全、衛生、環境保護標準等。ISO中對技術標準的定義:技術標準是一種或一系列具有一定強制性要求或指導性功能,內容含有細節技術要求和有關技術方案的文件,目的是使相關產品或服務達到一定的安全或質量的要求。技術標準的實質就是對一個或幾個生產技術設立的必須符合的條件。其目的是讓相關產品或服務達到一定的安全或市場進入的要求,同時降低交易各方之間溝通協作的信息成本、減少產品差異、降低交易成本,減少企業間低層次的重復R&D活動,提高企業間的合作創新效率。[注]王倩:《技術標準競爭中的國家利益博弈與4G競爭策略分析研究》,學位論文,北京郵電大學2015年。
從制定標準主體的角度,可以將其分為企業標準、地方標準、行業標準、國家標準、區域標準、國際標準;我國一般按企業標準、地方標準、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進行管理。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又可分為強制性標準和推薦性標準,其中保障人身財產安全和人體健康,以及行政法規規定強制執行的標準是強制性標準,其它標準是推薦性標準。從標準服務目標的角度,可以將其分為勞動力標準、兼容性標準、環境標準和質量標準。本文所述技術標準如無特殊說明一般指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
縱觀國際市場,技術標準正在變成一個國家實行貿易保護的主要壁壘,技術標準競爭日漸成為產業競爭的制高點,與專利技術緊密相關,成為開拓國際市場的關鍵影響因素。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學者們就對標準競爭的產生與驅動機制進行了研究。德國學者Blind(2004)對標準化的經濟效果進行了研究,并強調標準的經濟意義,即標準的產生和擴散對拉動經濟增長、提高生產效率和促進創新都有積極的作用。劉敏(2009)通過對個案的定性分析和面板數據模型得出專利申請量與研發支出對技術標準的產出有顯著的正相關影響。Morris等(1993)提出企業可以通過掌握技術體系的標準來主導行業體系。謝偉和趙志平(2005)認為技術的進步是技術標準建立和發展的根本。Hill(1997)也認為將技術轉變為產業標準的能力是企業在市場中持續發展的關鍵。Shapiro等(1999)則提出用戶安裝基礎、互補技術、知識產權、先發優勢、創新能力、生產能力、品牌和聲譽等七種因素決定著是否能取得標準競爭的勝利。
楊武等(2010)提出技術標準化過程中技術、市場及規制從不同角度對技術標準產生影響,且技術標準競爭力為其影響力的體現,并建立了包含技術標準競爭三要素(技術、市場和規制)的13項指標的技術標準競爭力評價體系。[注]楊武、吳海燕、楊成鵬:《基于“技術-市場-規制”模型的技術標準競爭力綜合評價研究》,《研究與發展管理》2010年第1期。朱杰(2016)認為專利水平的高低、科技研究水平和能力、參與國際標準化組織的能力影響了我國技術標準的進程,其中研究開發人員所占比重以及研發經費投入情況是衡量技術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也是反映技術標準競爭能力的重要依據。[注]朱杰:《我國技術標準競爭力影響因素研究——基于鉆石模型》,《現代商貿工業》2016年第11期。張泳和王馨(2014)從三個方面闡釋了企業參與技術標準競爭的驅動因素:一是政府壓力、行業協會與專業機構壓力和外部競爭環境的強制性驅動;二是外部認可產生的激勵作用驅使企業遵守規范進而使技術標準獲得更高的認可而在標準競爭中獲勝;三是企業對取得良好收益或得到供應商和消費者認可的模仿性驅動因素。[注]張泳、王馨:《企業參與標準競爭相關驅動因素的研究綜述——基于新制度理論的視角》,《科技管理研究》2014年第14期。
技術標準形成過程受諸多因素影響,技術路徑依賴、網絡效應與競爭戰略是影響技術標準化效果的重要因素。毛豐付(2010)認為政府扶持與規劃是高科技產業標準勝出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注]毛豐付:《中國產業標準崛起機制與途徑研究——以WAPI為例》,《經濟管理》2010年第5期。當技術標準進入市場后,會形成一些不兼容的技術標準體系,企業為爭奪技術標準中的主導權,往往會采取擴大安裝基礎,加強對消費者的鎖定效應等一系列競爭策略。在標準競爭中的獲勝者則成為標準的倡導者,同時獲取更多的市場利潤,而失敗者只能作為追隨者,不僅需要支付主導標準的使用費用,而且前期的投入沒有任何效益。
中國現階段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如何通過制定標準政策在技術標準競爭中獲得優勝已經成為國內學者研究的重點。標準競爭的范圍往往不局限于企業內部,而是滲透在供應鏈的不同環節,參與標準競爭的主體形式除了單一企業還有戰略聯盟。競爭的效果具有極強的動態性和不確定性,受到政治、經濟、技術等多元因素的影響,不能由某一企業或聯盟所控制,這也加大了標準競爭戰略制定的難度。
技術標準已經成為發達國家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最有效手段,它不僅增加了發達國家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還誘導技術后進國家在戰略路徑上的跟蹤模仿和過度依賴,某種程度上抑制了這些國家的創新能力,使其經濟發展呈現出越來越多的依附性特征。
技術標準競爭需要科技創新的推動,科技創新工作的發展需要大量資金、技術、人才等創新資源的支撐,這些資源極大地影響著科技創新活動的活躍程度、創新產出能力和創新可持續性。本研究綜合考慮對科技創新能力起到推動作用的有效資源,建立基于技術標準競爭的科技創新驅動力指標體系,主要包括技術標準競爭力和科技創新驅動力兩個一級指標,以及技術創新投入水平、技術創新產出水平、技術市場化水平、創新產業動力、創新智力動力和創新金融動力6個二級指標。
1.技術標準競爭力分析。技術標準競爭的核心是技術的競爭,因此本研究從技術創新投入水平、技術創新產出水平和技術市場化水平三個方面進行指標評價。數據如無特別說明均來自各地區統計年鑒。
技術創新投入水平:該指標衡量的是本地區在科技創新活動上投入的各項資源的價值。本研究選擇與創新活動直接相關的R&D經費、R&D項目(課題)數作為衡量創新投入水平的關鍵指標。其中,R&D經費內部支出和企業投入是指用于內部開展R&D活動(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的實際支出;R&D經費投入強度是指本地區R&D經費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體現該地區對科技創新的支持程度;R&D項目(課題)數體現本地區開展科技創新項目的多少,創新課題數越多,整個區域對創新活動的積極性越高。以上數據來自各地統計年鑒和統計計算。
科技創新產出水平:科技創新產出的主要成果就是新知識、新技術,在知識經濟時代,專利是保護知識和技術最有效的手段,同時還有一些知識無法直接轉化為生產力,但是對認知領域的拓展起到重要作用的研究成果,多以論文的形式存在。本文選取專利和科技論文作為衡量創新產出水平的關鍵指標,其中專利申請數體現本地區科技創新的活躍程度;專利授權數指報告年度獲取授權的專利數量,體現本地區知識性成果產出水平;有效發明專利數反應本地區科技創新實力;科研機構發表科技論文數能夠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一個地區的知識創新能力和知識創新密度。
技術市場化水平:當科技創新成果研發和應用主體不同時,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會發生技術交易。技術市場的交易水平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創新成果的轉化能力,其中技術市場成交合同數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體現創新轉化的活躍度;技術市場成交合同金額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體現創新轉化的規模。
2.科技創新驅動力。
創新產業動力:創新離不開產業,產業離不開企業。根據調查可知,大企業的創新能力、創新意識、創新產出要遠高于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的創新能力、創新意識、創新產出要遠遠高于傳統企業。本文從中國500強企業數量、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是指在《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內,持續進行研究開發與技術成果轉化,形成企業核心自主知識產權企業,是知識密集、技術密集的經濟實體,是創新能力最強的企業)數量、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五個指標進行評價。以上數據來自“中國企業500強榜單”和各地區統計年鑒科技版。
創新智力動力:科技創新的核心資源是知識和技術,人才是知識和技術的載體,高校和科研機構是人才的培育基地,本文從人才和人才培育機構兩方面進行指標選擇和評價。高校數量多少決定了為本地區經濟發展可提供人才數量的多少;科研機構數量的多少決定了科研課題和科研活動數量的多少(本指標所指的科研機構包含高校、企業、政府開辦的科研機構,以及專業的科研院所等);R&D人員數量(在該地區所有經濟體中從事科研的工作人員數量)體現了本地區科研創新的人才基礎;R&D人員本科學歷以上人數一定程度上能夠體現企業的創新研發水平;R&D人員全時當量能直觀體現人才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水平。因此,本文從高校數量、科研機構數量、R&D人員數量、R&D人員本科學歷以上人數、R&D人員全時當量五個指標對創新智力動力進行評價。以上數據來自各地區統計年鑒。
創新金融動力:科技創新對資金投入的需求量大,資金是一切經濟活動的基礎。本文從資金投入方式上設置評價指標,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①財政教育支出指本地區用于教育事業的財政支出金額,體現了政府對人才培養的投入程度;②財政科學技術支出指用于科學技術方面的支出。財政科學技術支出的多少決定了基礎科學研究開展的體量;③高技術產業貸款余額,貸款余額越高表示貸款機構對高技術產業的科技貸款規模越大;④創業股權投資金額。科技金融風險相對較高,外部環境的有力支撐可促進科技金融市場的發展,為科技創新研發提供有力支持;⑤新三板企業數量。積極高效的資本市場是科技創新的重要條件,能夠為創新主體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其不斷創新發展。通過新三板上市企業數對資本市場進行評價;⑥R&D經費中政府投入部分體現了政府對創新市場資金支持能力。
本文綜合考量技術標準競爭力和創新驅動力的各項指標,建立基于技術標準競爭的創新驅動力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表1 基于技術標準競爭的創新驅動力指標體系
在技術標準競爭的大背景下,對基于技術標準競爭的科技創新驅動力進行分析研究,目的在于推動我國技術標準化建設,助力中國標準“走出去”。本文利用層次分析法(AHP)將需要決策的內容分解為目標、指標和對象三個層次,通過對指標、對象的關鍵特性進行評價,得到可用于比較的目標結果。層次分析法針對要決策目標的本質進行研究,識別影響目標的關鍵因素和因素與目標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提高決策的準確性和說服力。
本文采取分層計算的方法,對各項指標進行加權無量綱化,進而構建判斷矩陣A=(aij)n*n,并進行一致性檢驗,并在此基礎上構建基于科技創新驅動力的AHP模型(見圖1)。由于不同指標對目標的重要程度不同,因而需要計算各指標權重,通過權重和無量綱化指標的乘積得到評價結果,最終對評價結果進行比較研究。
對基于技術標準競爭的創新驅動力指標各項權重進行計算。本文運用“直推法”對A1(企業動力)、A2(科研動力)、A3(資金動力)3個指標兩兩比較,按照Satty等學者提出的取值量化,得到表2所示判斷矩陣及其矩陣方程:

圖1 基于技術標準競爭的創新驅動力評價AHP模型

A1A2A3A1125A20.512A30.20.51


對λmax特征向量進行歸一化處理,得到w’=(0.5954,0.2764,0.1283);據此,各項指標的權重系數:企業動力權重為0.5954;科研動力權重為0.2764;資金動力權重為0.1283。同理,對二級指標權重進行計算,結果如表3所示。
據科技部《中國區域創新能力監測報告2016-2017》和《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報告2016-2017》數據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區域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區域創新格局進一步優化,北京市和上海市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成效顯著。本文以北京市2013-2015年數據為例,依據統計年鑒進行數據采集并對各項指標無量綱化處理,結果如表4所示。

表3 基于技術標準競爭的創新驅動力指標權重表

表4 2013-2015年北京市基于技術標準競爭的創新驅動力指標體系定量指標及無量綱化結果
通過計算,2013-2015年北京市基于技術標準競爭的科技創新驅動力值分別為0.4504、0.4987、0.5417。據此,本文綜合無量綱化處理的數據和最終計算結果,繪制不同指標下北京市2013-2015年創新動力對比示意圖(圖2)。該圖顯示,北京市2013-2015年技術標準競爭力和科技創新驅動力整體呈上升趨勢,2013、2014兩年二者基本持平,2015年技術標準競爭力超過了技術創新驅動力。

圖2 北京市2013-2015年技術標準競爭力和科技創新驅動力對比圖
2013-2015年北京市科技創新產出水平大幅增加,專利授權數和有效專利發明 數增長較快,科技創新投入水平不斷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總體呈現平穩上升趨勢,其中資金動力支持顯著,創業投資和新三板企業數量的激增極大地激發了創新研發工作的活力;2013-2015年中國500強企業數量總體穩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大幅度增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有所降低,2014年北京市高新技術企業和工業企業的收入達到峰值,而2015年所占份額卻有所降低,這反映出全國各地為促進本地區技術協同發展都紛紛加大了地區內的技術市場交易額,且技術擴散速度都高于基礎建設的速度。因此,出現北京科技市場交易額比重有所降低的現象。另外,數據顯示北京市科研投入不斷增加,重視高校和科研機構的設立,本科及以上學歷的R&D人員人數穩步上升。
技術標準競爭正日益成為國際市場競爭的新寵,而技術創新則在技術標準化進程中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本文研究表明,當今國際市場的競爭就是技術標準的競爭,技術標準的競爭其實質又是企業科技創新研發能力的競爭,只有不斷的創新企業才能擁有持續不竭的核心競爭力。因此,在技術標準競爭的大背景下,對基于技術標準競爭的科技創新驅動力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研究,有助于我國技術標準化建設,有益于中國標準“走出去”。
標準體系的制定應注重與國際標準接軌。同時,應提高科研人員技術標準化意識,加強對科技人員標準化知識的培訓,充分發揮技術標準在科研、開發、設計等方面的作用, 促進標準化與科研、產業化的互動,提高科技創新成果向技術標準的轉化率。加強對標準化從業人員的培養,鼓勵國內各行業企業參與國際技術標準的競爭,鼓勵企業、高校和研究機構的科研人員進行科技創新,提高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率。建設創新型國家,應注重技術標準的制訂與修訂管理,增強技術標準創新力度。為了推動科技創新能力,提高技術標準競爭力,應注重技術標準建設與科技研發協同發展,通過建立有效的政策法律支撐體系,實現技術標準在服務實體經濟、推動企業科技創新、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等方面取得全面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