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生
摘要:民政工作事關民生、民權、民利,與人民群眾的利益息息相關。文章以溫州市各級民政部門和民政事業單位為對象,對溫州基層民政系統人才隊伍建設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和研究,探索建立溫州市民政系統人才隊伍建設的系統格局,推動具有溫州特色的民政工作人才隊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溫州;基層民政;人才隊伍
黨的十八大把民政民生作為社會建設的切入點和著力點,對保障和改善民生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溫州作為全國民政綜合改革試驗區,大力推進城鄉基層社會管理服務體制機制改革,在這種形勢下,只有建設一支忠誠履職、團結協作、清廉務實、盡心為民的民政干部隊伍,才能實現民政事業轉型跨越發展。
一、溫州市基層系統人才隊伍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人才總量相對不足,結構不夠合理
調研組調查了溫州市101個鎮街,常住人口總計690.4萬,共有基層民政干部429人,其中兼職96人,平均2.07萬常住人口才配備1名基層專職民政人員,平均每名基層民政工作者服務對象近3500人。而且各地之間也是極不均衡,如蒼南某鎮社會事務局共有民政工作人員27人,而溫州市平陽縣全縣10個鄉鎮民政辦只有13名民政工作人員,有25個鎮街民政部門僅配備1名民政人員。
(二)人才隊伍年齡結構老化,整體文化程度偏低
從調查結果來看,30歲以下的年輕人員僅占總數的16.6%,而31%的人年齡在45歲以上。在學歷方面,本科學歷為42.3%,但多數屬于在職本科,專科及以下學歷所占比重較大,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等高層次人才極為短缺,現有人才隊伍缺乏活力和創造力,較難接受新的民政工作理念、形成與時俱進的民政工作價值觀,掌握新的專業技術和方法較慢。
(三)業務培訓少,能力提高有限
在調研中,62.2%的人回答自己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民政工作相關專業教育;在“您所在的部門有培訓制度嗎”這一問題上,有52.9%的人員回答“沒有”;50.5%的人認為自己三年來都沒有參加過任何業務培訓。各級民政部門雖然也有自行組織的一些培訓,但大部分是邀請地方院校或各級黨校的老師授課,培訓規模不大,范圍較小,層次不高,民政隊伍實際工作能力提高十分有限。
(四)沒有專業技術職稱,限制發展空間
民政工作屬于政府職能部門中面向群眾種類最多、數量最大的部門之一,而民政業務的多元性帶來民政領域人才隊伍整體上專業性弱,絕大多數民政事業從業人員沒有專業歸屬,沒有職稱可評。在調查的對象中,未參加職稱評定的人員1386人,達到總數的86.2%。近幾年,溫州市各級民政部門雖然鼓勵民政干部參加全國社工技能鑒定,因民政領域參加鑒定人員多數是事業單位從業人員,還面臨著當地人事主管部門認可鑒定資格并兌現工資待遇的困難,廣大民政干部職工只能競爭有限的單位內領導崗位。
(五)基層民政干部辦公條件差,任務重,地位低
目前全市相當一部分民政部門辦公設施、辦公條件較差。基層民政干部的工作地位與其肩負的職責極不相稱。鄉鎮基層民政工作線長面廣,任務繁重,而民政工作都關系到基層群眾特別是困難群體的切身利益,但其工作地位卻非常尷尬。一方面,民政工作在鄉鎮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在相當一部分鄉鎮領導的心目中,民政工作不是硬指標,與經濟發展關系不大。另一方面,民政工作在鄉鎮的部門工作中處于從屬地位,沒有相對獨立性。在機構改革中,鎮街民政辦被撤銷并入鄉鎮社會事務辦,鎮街民政工作處于“機構無帽子,門口無牌子,辦公無票子”的狀態。因此在鎮街干部中,民政干部總覺矮人一頭,低人一等,工作沒有積極主動性,人員流動性大,也難以吸引高水平高層次人才。
(六)民政人員工作滿意度普遍不高,人才激勵機制不健全
通過調查,有近40%的人對當前從事的民政工作環境感到不滿意;相對于工作的付出,對目前的收入水平感到“比較滿意”的僅占8.4%,另有49.3%的人員選擇了對于自己的收入不太滿意或很不滿意;51.2%的人員認為自己的收入在當地是屬于中下等的;67.6%的人認為當地民政部門對長期從事民政工作的人員沒有激勵措施;在回答“如果您對當前的工作不滿意的話,主要是源于哪些方面”,30.4%的人選擇了工作內容雜,工作量大;28.3%的人選擇了收入低;16.7%的人選擇了工作沒有前途。目前民政系統尚缺乏一種能夠激勵人才工作激情的有效機制。
二、加強溫州市基層民政系統人才隊伍建設的措施
(一)理順管理體制,規范基層民政組織建設
一是獨立設置街鎮基層民政機構。一種模式是在每個鎮街均設立正股級的財政核撥事業單位,所需編制由鎮街從在編的財政核撥事業編制人員中調劑,民政干部的任免需征得上級民政部門同意并報市民政局備案。第二種模式是縣(市、區)民政局在每個鎮街均設立分支機構,實行以縣(市、區)民政局直管為主,鎮街協管為輔的雙重管理體制。二是按常住人口比例確定基層民政工作人員編制。確保每個鎮街基層民政機構的編制至少2人,專職從事民政工作,在較大的街鎮可按常住人口的萬分之一的比例核定編制。三是探索建立村(居)級民政聯絡制度。在一些試點的街鎮,配備專門的村(居)級專職民政聯絡員,把民政系統的觸角延伸到最基層,形成縣(市、區)、鎮街和村居三級較為完整的民政工作組織網絡。四是出臺法規性文件,全面規范基層民政組織建設。根據新時期基層民政工作的特點、任務、要求,制定出臺《溫州市基層民政組織規范化的意見》,對基層民政機構的工作機構名稱、職責、人員配備、場所設施、規章制度等予以明確規定。
(二)優化隊伍結構,實現基層民政工作人員年輕化、專業化、職業化
一是根據民政工作實際,把熱愛民政事業、政治業務素質好、熱心為群眾服務、勤于專研民政業務、有一定專業背景、能適應現代民政要求的同志充實到民政工作隊伍中來。二是大力培養各類民政專業人才,提高整體素質,優化隊伍結構。以培養優秀拔尖人才、高新技術人才、年輕創新型人才為重點,加大民政專業技術人才培養投入,推動人才培養投入主體多元化和市場化。三是建立社會力量參與民政工作的機制。引導社會組織和各種志愿者隊伍從事社會救助、幫扶困難群眾、籌款賑災等社會公益事業,建立以專職民政干部為主,志愿者為輔的民政工作機制。四是打破傳統的靜態選人用人制度,建立和完善能上能下、能進能出、動態管理的長效用人機制。搭建競爭平臺,實行競聘上崗,增強人力支撐。同時,健全干部選拔任用機制,加大干部的選拔任用力度,對表現突出、群眾歡迎的干部要大膽提拔,讓他們感受到基層民政工作是培養鍛煉干部的搖籃,更加積極地投身到工作中去。
(三)建立基層民政干部教育培訓體系
一是建立崗前培訓制度。凡是新進人民政系統的工作人員,由市級或市級以上民政部門組織專門培訓,全面學習民政工作知識。二是建立定期培訓制度。市、縣二級民政部門要制定好培訓計劃,每二、三年要培訓一次基層民政干部。三是建立業務專訓制度。凡業務工作發生變化或有新的工作任務,必須進行業務專項培訓,以盡快適應新的工作套路。四是加強基層民政干部執法能力建設。通過加強基層民政干部核心價值觀教育,樹立“孺子牛”的民政干部精神,忠于“上為中央分憂,下為百姓解愁”的民政事業,日益為人民群眾提供福祉發揮重要作用。
(四)完善薪酬福利體系,建立激勵機制
一是要完善基層民政系統薪酬福利體系。適當增加民政系統人才的工資福利水平,在縮小體制外差距的同時,適當拉開體系內部崗位級別收入水平差距,打破平均分配,提高民政人才的工作積極性。二是要建立體現民政系統不同事業單位特點的工資分類管理制度。擴大民政系統事業單位內部分配自主權,根據“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實行按崗定酬、按任務定酬、按業績定酬的分配辦法,將職工的工資收入與崗位職責、工作業績、實際貢獻以及成果轉化中產生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直接掛鉤,重實績、重貢獻,向優秀人才和關鍵崗位傾斜。三是要建立和完善符合民政機關工作性質和特點的獎金制度。建立各級民政部門特殊獎勵制度,對工作業績突出、年度考核優秀和具體工作中有突出貢獻的民政人員給予相應級別的獎勵,研究建立地區附加津貼制度。
(五)建立民政人才評價機制,推進專業技術人才管理制度改革
一是建立社會化的民政專業技術人才評價機制。完善民政系統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制度,落實用人單位聘任權。全面推進民政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構建民政專業技術人才執業資格制度體系。二是破除民政系統事業單位目前實際存在的干部身份終身制,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單位與職工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在平等自愿、協商一致的基礎上,簽訂聘用合同,明確雙方的責任、義務和權利。三是合理設置專業技術崗位,明確崗位職責、任職條件和聘任期限,競聘上崗,擇優聘用。逐步實現專業技術職務的聘任和崗位聘用的統一,建立適合不同專業技術工作特點和崗位特點的考核指標體系。
(六)著力改善基層民政工作環境,提高民政干部的地位與自信
一是改善基層民政機構的辦公條件,各鎮街要為民政辦安排獨立的民政辦公室、檔案資料室和救災救濟物質儲備室等。每個民政辦公室需配備電腦、打印機和數碼相機等必要辦公設備。二是要打造民政形象品牌,根據民政工作的特點,凝練民政文化,統一建設與時代相適應的辦公場所,樹立政府工作形象,可以效仿派出所、工商所、司法所、稅務所的陣地形象建設。三是切實解決民政辦的經費,對民政辦的經費要列人縣(市、區)、鎮街兩級財政預算,由縣(市、區)和鎮街兩級財政按照比例承擔,根據工作量的大小、服務人群的數量,撥足給齊。四是關心民政干部的成長,在政治待遇上給與關懷,舉賢選能,擇優選拔,凡在民政工作崗位上工作達到一定年限的,要逐步解決職級,提高其自身的地位。
民政系統人才隊伍建設是一項巨大、復雜、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組織部門綜合協調,人事、民政、教育等職能部門具體負責,司法、衛生等有關部門密切配合。要推動溫州市民政系統人才隊伍建設穩步快速發展,首先,要全面加強領導,建立健全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其次,要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借鑒發達國家、地區的成熟經驗扎實推進;最后,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人才觀,以改革創新的精神開展工作,建立溫州市民政系統人才隊伍建設的系統格局,形成民政系統內外各個相關部門之間多點聯動的新機制,探索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的新模式。同時,逐步拓展民政系統人才隊伍建設的新空間,整合全社會的資源和力量,不斷提升民政工作的社會認同感,營造民政工作人才快速成長的新環境,進而推動具有溫州特色的民政工作人才隊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溫州市民政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溫州市民政局,2017.
[2]溫州市民政強市創建實施方案.溫州市民政局,2013(03).
[3]蔣昆生,王杰秀.民政概論[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2.
[4]武曉平.民政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研究[J].前沿,2013(12).
[5]鄒文開.提升民政職業教育服務行業發展的能力——貫徹落實全國民政系統人才工作會議精神的幾點思考[J].中國民政,2012(02).
[6]魯海燕.民政系統人才隊伍建設工作探析[J].統計與管理,2015(4).
[7]韓玉曉.社會工作與志愿服務在社區中的聯動研究[D].南京大學,2012.
[8]郭銳.政府購買社工服務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4.
[9]于靜靜.人力資源開發視角下民政系統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探究[J].現代商業,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