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家航
摘要: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開啟了法治中國建設的新篇章。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成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十四個基本方略的重要內容。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一直是以人治為主,雖然新中國成立近70年,但權大于法的現象在當前仍然較為突出。要提升法治尊嚴,就必須要弘揚法治精神,讓法治成為一種思維方式。要深化認識,把法治當成價值追求;真心擁護,把法治當成一種信仰;認真學習,用法治修煉自身素養;遵紀守法,用法治堅守法律底線。
關鍵詞:弘揚;法治精神;法治;思維方式
法治是現代社會最核心的價值、最突出的標志,也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開啟了法治中國建設的新篇章。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成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十四個基本方略的重要內容。四中全會《決定》中說:“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這讓人想起盧梭的名言,“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中。”要提升法治尊嚴,就必須要弘揚法治精神,讓法治成為一種思維方式。
一、深刻理解法治精神的基本涵義
(一)法治精神的核心是法律為本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在我國,包括憲法在內的法律都是由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反映了人民的意志和根本利益。那么以法律為本就是以人民的意志和利益為本,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是至高無上的,任何人或組織都不能把自身凌駕于法律之上,都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許可的范圍內活動。
(二)法治精神的目標是公平正義
從古至今,歷朝歷代的法律都是為了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在現代法治社會,公平正義更是成為了全社會的理想和價值追求。在我國,改革開放近四十年來,經濟的飛速發展,社會的日益進步,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的向往更加迫切、法治意識逐步增強,這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四中全會指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只有逐步建立社會公平保障體系,法律才能成為維護公民權益、促進社會和諧的武器。
(三)法治精神的本質是保障人權
法治社會就是要做到尊重和保障人權,這是法治精神的本質。在著名的1866年德國紅磨坊的案例中,國王威廉一世強行拆除了磨坊主的磨坊,被磨坊主告上了法庭,法院判決國王恢復原狀,威廉一世也只有乖乖地把磨坊重新原樣恢復了,這就是法治,現在,這個磨坊成為德國法治精神的見證依然存在。這就是說,在法治狀態下,公民的權利遭受國家機關侵犯的時候,他可以通過特定的途徑把它找回來。
(四)法治精神的原則是權力制約
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認為,權力如果不加以制約,必然會滋生腐敗。所以,只有讓權力受到制約,國家才會是自由的,充滿法治精神的。要防止濫用權力、確保權力正確行使,就必須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通過一系列的制度和機制來監督和制約權力,這也是法治精神的重要原則。
要正確理解法治精神的內涵,必須要正確理解法治與人治、法治與法制的區別。
法治與人治相對。人治把國家治理的好壞維系在掌權者的身上,依靠掌權者的智慧和權威治理國家。而法治強調法律在國家治理中的最高地位,依靠法律的理性和權威治理國家。法治優于人治已被現代國家普遍承認。因為再偉大的統治者也不可能完全拋棄個人的好惡去治理國家,而法治依靠的是法律和制度,讓壞人也無法肆無忌憚地辦壞事。人治往往是朝令夕改,法律則具有穩定性,所以“法律是最優良的統治者。”
法治與法制不同。一個國家是法制國家但并不等于它是法治國家。法制國家僅指一個國家有法律制度和法律體系,我國封建朝代也有法律,但仍然是皇權至上,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沒有法治,封建的法制就淪為人治和專制的工具。但要實現法治,卻不能離開法制,法治必須建立在法制之上。只有法律制度的合理和完善,才能實現法治。由此看來,法制的內涵比法治要小的多。
二、為什么在當前要弘揚法治精神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要求弘揚法治精神
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是人民至上,社會主義法治的目
的是保護人民的利益不受侵犯,這兩點不謀而合。在我國,通過法治引導人民自覺利用法律手段解決沖突,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會秩序。宣傳法治使人民學法、懂法、守法、樹立牢固的法律意識,有利于培育現代社會守法好公民。弘揚法治精神能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各項權利、確保國家權力正確行使,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要弘揚法治精神。
(二)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要求弘揚法治精神
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指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當然要高度重視法治問題,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法治中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主要包括制度建設的法治化、治理方式的法治化。只有制度的日益成熟和定型,才能推進現代化的進程。國家治理制度、國家治理體系、國家治理能力最重要的是法律制度、法律體系和法治能力。因此,只有大力弘揚法治精神,健全法律制度、完善法律體系、提高法治能力,才能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三)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要求弘揚法治精神
早在2000多年前,韓非子就說過,“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我國古代的法律制度從夏商周到清,內容相當豐富,但在漫長的封建時代,法只是王法、治也只是人治,沒有也不可能有法治,特別是現代意義上的法治。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啟了中國法治建設的新紀元。1954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但是在1978年以前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還是帶有濃厚的人治痕跡的。特別是“文化大革命”,使法制受到了無情的踐踏。事實證明,沒有法治,我們所追求的安定有序的社會就沒有前提和基礎。四中全會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要在本世紀中葉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必須要弘揚法治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