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瑩雪
摘要:網絡欺凌是數字時代的殘酷現實。為了解決這一現象,準確理解網絡欺凌是什么成為當務之急。這篇文章總結梳理了國內外已有的研究以傳統欺凌行為中的四要素(重復性、力量不平和性、攻擊意圖與行為)為基礎,探討了網絡環境下的欺凌行為與一般欺凌行為有何區別與聯系,以及對如何定義網絡欺凌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網絡欺凌;定義
在過去的十年里,信息通信技術(ICT)迅速發展。新技術為我們的生活生產帶來的好處是不可否認的,但隨著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于我們的生活中,網絡欺凌便成為了數字時代的副產品。由于網絡環境與現實環境的巨大差別,定義網絡環境下的欺凌行為更是有別于一般欺凌行為,而對網絡欺凌下定義也更具有挑戰性。
根據已有文獻的梳理與總結,心理學界對于網絡欺凌的定義普遍達成了一個共識,既網絡欺凌是欺凌行為的一個子集。欺凌行為是指特定類型的攻擊性行為,旨在通過長期重復的行動,對那些不加以反抗的個體造成傷害。它可以是軀體上的傷害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傷害。定義傳統的欺凌行為含有四個重要的要素:重復性;力量不平衡性;欺凌意圖;和欺凌行為。我們也可以根據欺凌行為的不同分為直接和間接欺凌行為。直接欺凌包括對受害者軀體(例如打人)、個人財產的侵犯,或是對受害人進行語言上的攻擊(例如打騷擾電話)。間接欺凌包括諸如在背后傳播關于受害者的虛假謠言等行為。關于網絡環境下欺凌行為的四個基本要素,一直存在學術爭論。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要得到令人滿意的定義,那么我們要結合網絡環境的特點,重新考慮網絡欺凌的四個基本要素。
一、直接網絡欺凌行為和間接網絡欺凌
根據在網絡環境中信息傳播與接受的不同形式與途徑,有必要將網絡欺凌分類為直接和間接的網絡欺凌行為。直接網絡欺凌發生在與受害者直接進行網絡通信的地方。它發生的場所包括多媒體即時消息(微信等交友軟件)或電子郵件,旨在直接對受害者產生影響。“直接網絡欺凌僅限于欺凌者直接與受害者對話的情況,而不是將信息發布到公共網絡領域。直接的網絡欺凌發生在私人領域。間接網絡欺凌發生在”不直接對受害者構成欺凌的“網絡通信場所。相反,欺凌者將它們發布到微博、朋友圈,一個專門創建的網站或博客,或者其他的公共網絡領域。這種公共網絡存在無限多的潛在公眾,且被害人無法控制有害信息的傳遞。
二、網絡欺凌的四個基本要素
(一)重復性
在傳統欺凌中,重復是定義欺凌的一個關鍵性標準。如果沒有這個要素的存在,行為可能被定義為戲弄對方或僅僅是開玩笑。然而當意在傷害對方的“玩笑”重復出現時,表明這是系統性的一種行為。
網絡空間的特點改變了“重復”這一特性的表現形式。當間接網絡欺凌發生在公共網絡舞臺上,例如在網絡空間上發布照片或視頻,除非發布者刪除這些信息,它將無限期存留在網絡空間中(如微博),且這些信息可以被任何獲得訪問權限的人存檔或轉發。所以對于發布在公共網絡上的信息,每一次的轉發與觀看都可以被認為是對受害者重復性的傷害。而直接網絡欺凌行為,則需考慮欺凌者是否多次向受害人發送具有攻擊性的信息。
(二)力量的不平衡
在傳統欺凌的背景下,力量的不平衡性多體現在體型的差距或是權利的不對等方面。在網絡環境中,其基本意義不發生改變,既欺凌行為必須將受害人置于無法輕松進行反抗的狀態。
在現實世界中一個人的特征,如受歡迎程度、身高、智力、體力、年齡、性別和社會經濟地位等,可以讓欺凌者感受到自己與受害者在力量上的懸殊。但是,在網絡環境中欺凌者也可能不知道受害者真實的社會背景。電子信息技術為個人與陌生人發生聯系提供了一個新的平臺。在這種情況下,傳統攻擊行為中的一些因素如力量的不對等這些外在因素,不可能成為網絡欺凌的觸發因素。但網絡欺凌中的力量不平衡仍然存在。表現在下面幾個方面:
網絡空間給欺凌者帶來了一種新的機會,在這種新的機會下,他們可以炫耀自己的力量,讓他們感覺到自己的受害者是弱小可欺的。有學者認為,對于掌握信息技術的能力可能會在網絡世界中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力量差異。如果欺凌者擁有較高水平的網絡信息技術,受害者可能會因為欺凌者實施的在線欺凌行為感到無能為力、無法反抗。由于匿名網絡空間的存在,侵略者可能會在實施網絡欺凌時更無所畏懼。欺凌者能夠創建假名和臨時電子郵件地址并阻止他們的電話號碼以隱藏他們的身份。受害者可能會因為不知道網絡侵略背后的人而感到無力感。在這種情況下,受害者可以看成是處于弱勢的一方。信息傳遞與接收不受限制這一性質意味著一個網絡欺凌者(區別于校園欺凌)可以滲透到受害者的生活環境中。沒有空間或時間限制。這個因素使得欺凌者占據上風,并使受害者感到無助、無以擺脫。
此外,受害者可能因為自己要面對無限多的潛在網絡觀眾而感到無力,失去為自己辯護的能力。在現實世界中,欺凌事件的旁觀者數量可能會少得多。網絡環境創造了各種各樣的新機會,可能導致欺凌者和受害者產生力量的不平衡。
(三)攻擊意圖
考慮網絡欺凌中的攻擊意圖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將攻擊意圖和重復性行為同時考慮,我們才能區分“玩笑”和欺凌行為。網絡中經常存在的各種不同表現形式的玩笑,如表情包、段子等等,我們需要將其與真正的欺凌行為區分開。所限要考慮,該行為是否對受害者造成了傷害,其次要考慮該行為的目標是否為,對被害者產生消極的后果,而這個后果是被害者想要避免的。
有必要分開考慮直接和間接網絡欺凌在攻擊意圖上的不同表現形式。直接的網絡欺凌要求侵略者的攻擊行為具有重復性。反復的行為反過來可能會說明傷害的意圖,因為行為不是無意或孤立的事件。因此在這種條件下的欺凌行為,重復和意圖可以被認為是相關的元素。而間接網絡欺凌行為則需要考慮所使用的文字,圖像或視頻的具體內容、形式以及背景。
(四)攻擊行為
很明顯,意圖的主觀性質可能會使這個因素在某些情況下難以被觀察和測量。為此,我們最好將欺凌意圖與欺凌行為放在一起進行判斷。
“合理人法”是一種客觀的檢驗方法,它衡量欺凌者與假設處于相似情景下的一般人,他們在對被害者實施的行為之間存在何種差異。這種方法在刑法和侵權行為法中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澳大利亞,用該方法來定義職場欺凌的例子并不少見。將它作為一種實用的工具,通過引入合理的人的行為標準作為測量的客觀指標,欺凌意圖與行為的測量預定義將具有可行性。
三、對網絡欺凌定義的建議
鑒于上文的分析,對于如何定義網絡欺凌所提出的建議:網絡欺凌是涉及使用信息通信技術來執行的一系列行為,例如直接網絡欺凌或間接網絡欺凌的行為,旨在傷害不能輕易為自己辯護的其他人(受害者)。直接的網絡欺凌行為包欺凌者多次將攻擊性的信息通過電子技術直接發送給受害者,意圖傷害受害者,且受害者因此無法輕易地為進行反抗。間接網絡欺凌包括將具有攻擊性質的信息發布于公共網絡,其行為目標為傷害受害者,且其信息的內容對受害者造成了傷害,該受害者無法輕易地捍衛她自己的權利。(傷害是指情緒、情感方面的傷害。)
該定義強調了傳統欺凌與網絡欺凌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傳統的欺凌需要滿足行為的重復性這一條件,這一點在該定義中得到保留。然而,由于網絡環境區別與現實環境的特點,信息一旦進入公共網絡,間接網絡欺凌中的重復性質就會因網絡環境而發生變化,這一點與傳統欺凌有一定的區別。力量不平衡仍是衡量網絡欺凌的重要標準,這種不平衡性仍在網絡環境有所顯現。欺凌意圖和行為要素相互聯系,構成了網絡欺凌定義的基礎條件。
參考文獻
[1]胡陽,范翠英.(2013)青少年網絡欺負行為研究述評與展望.中國特殊教育(5),83-88.
[2]景永昇,李巧.(2012).大學生網絡社會支持和現實社會支持的關系研究.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⑶,777-779.
[3]騰妍君,人格特質,社會支持與網絡欺負中旁觀者行為的關系2015華中師范大學.
[4]張露.網絡欺負情境中旁觀者施助行為意圖的影響機制研究2016華中師范大學.
[5]Agatston,P.W.,Kowalski,R.,&Limber,S.(2007),Students'perspective on cyber bullying.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41(6),59-60.
[6]Tokunaga RS. Following you home from school: a critical review and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cyberbullying victimization.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0;26:277-287.
[7]Hinduja S,Patchin JW. Offline consequences of online victimization: school 3.violence and delinquency.Journal of School Violence 2007;6:8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