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琳
摘要:善意取得制度對第三人的利益保護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其理論本身內在缺陷及實務中出現的問題,使我們反思、完善這一制度,以防止其濫用,確保適用的正當性。
關鍵詞:善意取得制度;主觀善意;物權公示公信
《物權法》實施以來,關于“物權濫用”的爭論因“第三人善意取得制度”的適用而平定,然善意取得制度本身的缺陷和實踐中操作的困難使得實踐中出現了該制度的濫用,因本權經常與占有普遍的處于分離狀態,其制度的適用不當易導致對原權利人的所有權(靜態安全)的損害,立法保護善意第三人(動態安全)的初衷受到挑釁,建立在外觀與交易優越性基礎之上的善意取得制度面臨危機,那么如何在理論和實踐上平衡這一靜一動的沖突,在達到禁止物權濫用這一最初目的的同時防止第三人善意取得制度被濫用,確保其適用的正當性,則需要建立一個合法合理的沖突解決規則。
一、善意取得制度的基本理論及價值
法律保護的安全有靜態和動態安全,前者是法律保護權利人占有和所有的財產權益,禁止他人非法占有,因此又稱為“享有的安全”,也即“靜態安全”。后者是法律保護交易當事人基于交易行為所取得的利益,此種安全又稱為“交易的安全”,也即“動態安全”。二者一般一致,但在無權處分情況下,由于原所有權人和善意第三人之間的利益發生了沖突,使得靜態的安全和動態的安全難以平衡。當不能同時兼顧兩者利益時,為了維護整個市場交易秩序,法律進行利益衡量的結果是保護善意第三人。因此善意取得制度應運而生。
(一)善意取得制度基本理論
(1)善意取得制度的含義及法理基礎。
含義:何謂善意取得,即任意與他人以占有者,除得向相對人請求返還外,對于第三人不得追回,惟得對相對人請求損害賠償。物權法規定,善意取得制度是指第三人善意有償地從無權處分人處取得原權利人之動產或不動產利益,而原權利人向無權處分人請求賠償損失的制度。
法理基礎:首先,秩序乃法律最基本的價值,該制度正是基于秩序與效率的要求作出的選擇。其次,法律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表現社會物質性(市場)的規律。再次,外觀優越性即物權公示公信原則的選擇。
(2)善意取得制度的構成要件。我國善意取得制度的構成要件為:受讓人受讓時是善意;合理的價格轉讓;依照法律規定應當做登記(交付)的已經登記(交付)。
(二)善意取得制度的價值
(1)法理價值。將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化身為秩序要求,維護秩序與效率的基本的法價值的要求。
(2)在司法實踐中的價值。維護商品交換的正常秩序,促進市場有序發展,充分發揮物的效用,及時解決糾紛。
二、我國善意取得制度的局限
(一)理論設計局限
善意取得在理論上把依據法律行為發生的物權變動與依據事實行為發生的物權變動最終區分開來。在性質上為原始取得。換句話說,善意僅可補正權利取得瑕疵,不能補正無權處分行為效力的缺陷,無權處分人與善意受讓人之間的法律行為仍是無效的,無法自圓其說:首先,原始取得意味著物權標的之上所原存有的一切負擔,均因原始取得而消滅,然而在善意取得中,原權利人的權利并不因此而消滅,其可以通過“有償回復制度”進行一定的權利行為。其次,善意受讓人取得動產權利,系事實行為的法律效果,而非處分行為之功,善意受讓人與無權處分人之間的法律關系自然中斷,這樣就在法律上剝奪了善意受讓人在其與無權處分人之間的法律關系有瑕疵時的撤消請求權。
(二)操作層面局限
(1)善意的認定標準不一。善意用什么標準確立?由于只是第三人受讓財產時的一種心理狀況,因此導致了善意與否判斷時的困惑。
(2)“善意”的舉證責任分配不確定。第三人為負舉證之責任而于每次交易之前都做事無巨細的調查,市場經濟要求的高效無法依托,陷入第三人無法舉證其善意或惡意以至無法判定。
(3)適用范圍狹窄。不動產登記制,使得權利狀態有外部表征。若權利人在轉讓不動產時出示權利證書,則不發生不知情的善意問題。
三、完善我國善意取得制度的思考
(一)如何在理論設計上使更加嚴密
首先,明確其法律性質,使法律內部協調一致。健全不動產登記制可避免其不完備而帶來的問題。其次,確保當事人意志自由。最后,協調主觀善意的要求與物權公示的矛盾。
(二)如何在操作中更好運用該制度
首先,法律將天平傾向了代表秩序和效率的動態安全,如何確保這一傾斜不被濫用應注意該制度的例外情形,如無償的轉讓行為;轉讓人和受讓人采用占有改定方式的,以轉移物的請求權代替交付的。其次,適用制度清晰化。再次,“善意”舉證責任分配確定化。最后,權利救濟制度。
參考文獻
[1]劉德寬.民法諸問題與新展望[M].第274頁.
[2]董學立.論物權變動中的善意惡意[J].原載于中國法學,2004年第2期,第65頁.
[3]葉金強.論善意取得過程中的善意且無重大過失要件[J].原載于法律科學,2004年第5期,第82頁.
[4]孫憲忠.德國當代物權法[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54-63頁.
[5]朱廣新.論善意取得制度適用的限度[J].法學研究,2009年第4期.
[6]胡衛.論善意取得制度中善意之判斷[J].貴州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09年第3期.
[7]肖立梅.論善意取得制度的適用范圍[J].工會論壇:山東省工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年第6期.
[8]郭越.《從物權法》角度審視我國的善意取得制度[J].行政與法,2009年第6期.
[9]盧霞.試論動產善意取得制度[J].跨世紀,200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