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容
摘要:混合學習教學模式是當前最熱門的教育改革和研究話題之一。文章著重梳理了國內外關于混合式學習理論、應用模式及實踐方面的研究,提出了混合式學習以后的研究方向。
關鍵詞:混合學習;混合學習應用模式
混合學習教學模式是當前最熱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創新話題之一?!盎旌鲜綄W習”一詞來源于英語中的“BlendedLearning”或“HybridLearning”。一般而言,國內學者將其譯為“混和學習”“融合型學習”“混合式學習”等。
從其內涵而言,混合式學習并非新生事物。早在計算機與網絡問世之前,教育者們就締造了混合式學習的雛形,即將多種學習環境與學習方式結合,如將傳統課堂講授與實驗室結合的教學模式、徒藝制中師徒間的觀摩、談話等?;旌鲜綄W習的研究是伴隨著E-Leaming的發展而逐步發展起來的,關于E-Leaming的研究最早見于美國1996年的《培訓雜志》。2002年,印度NIIT公司發表的《混合式學習白皮書》首次提出“混合式學習”概念,并把混合式學習定義為面對面學習、實時的E-leaming和自定步調學習相結合的學習方式。
一、國內研究現狀
國內對混合式學習的研究和探索始于2003年何克抗教授對混合式學習概念的闡釋。從此,國內學者們從不同側面對混合式學習進行了不同層面的研究,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混合式學習的基礎概念、應用模式和實踐三個方面。
(一)混合學習基礎概論研究
何克抗認為,混合式學習把面對面學習的優勢和E-leaming的優勢有機結合了起來,既能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又能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自我管理的能力。黎家厚將“混合學習”的概念翻譯為“融合學習”,著重強調混合學習是要將教學方式、模式、手段等各類教學要素進行融合,以期達到教學要素的最優化組合。羅冬梅對混合式學習課程設計現狀進行了考察和分析,強調混合式學習的課程設計要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感受。
(二)混合學習應用模式研究
李克東教授對混合學習的理論基礎、基本原理以及應用模式進行分析,并設計了混合式學習的八個步驟:確定混合學習的目標,確定預期績效,選擇傳遞通道和媒體,學習設計,支持策略,計劃實施的行動觀察,學習評價以及修訂學習。孫曼麗對國外大學混合學習教學模式進行了研究,就混合學習教學模式的產生與發展、內涵與特征、組織與設計、優勢與挑戰及發展條件進行了較為全面的闡述與分析。李逢慶認為,混合式學習教學模式要與課堂相結合,要重視教師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引導和組織。湯勃等提出了以“MOOC+微課”的在線平臺、翻轉課堂平臺、“創新工場”平臺三大平臺構建的混合式教學模式,這三大平臺分別對應課前、課堂和課后三個教學階段,由教師行為、學生行為和師生交互緊密聯結完成教學過程。
(三)混合式學習的實踐研究
唐文秀等在《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程的混合學習實踐中,從參與度、交互性、適應性、滿意度和效果度五個方面構建了混合學習的五維評價模型。于歡研究了《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基于MOOC混合學習的效果,通過數據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四個維度:信念效能、期望水平、誘因價值及代價負擔)與學習各類知識(四個維度:言語智慧類、認知策略類、動作技能類、情感態度類)均會影響學習者基于MOOC混合學習的線上線下學習效果。
二、國外研究現狀
(一)國外學者對混合式學習的研究起步時間較早,成果也較為豐碩
國外關于混合式學習的研究文獻主要包括混合式學習的內涵、混合學習的模式及混合式學習的實踐等方面。
混合學習的內涵研究??屏终J為,混合式學習是根據需要和情況而定的多種學習方法(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結合。雷姆認為,混合式學習是為了實現某種特定的教育目標,把在線教育的各種技術進行有機結合。帕希特認為,混合式學習是面對面學習與在線學習優勢的結合,是教師與學習者之間在同一個時間里學習信息的交流和反饋。邁耶認為,混合式學習式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其最大特點是滿足學習者的學習需求。格雷戈認為,混合學習不能等同于在線學習,也不總是意味著“高科技”,混合式學習是數字技術和課堂學習之間的平衡,這個平衡點因人而異。芭芭拉從學生的角度來研究混合式學習,他對澳大利亞一所大學23名碩士生進行了調查問卷,結果顯示學生喜歡網上學習的靈活性和便捷性,同時也喜歡在面對面的交流中建立起來的師生、同學之間的學習網絡,他們認為混合式學習能夠幫助自己實現個性化學習和自主學習的目標。JaredM.Carman提出混合學習包含五大要素:實時學習、自定義步調學習、合作、評估和學習輔助資料。
(二)混合學習的模式研究
PumimaValiathan提出了技能驅動模式、態度驅動模式、能力驅動模式及Barnum和Paarmann模式等四種類型的混合學習應用模式。其中,Bamum和Paarmann模式包括四個階段:基于Web的傳輸,面對面加工,形成一定的產品和協作擴展學習。JoshBersin對混合學習提出了四步法設計流程,將混合學習的實施分為四個基本環節:識別與定義學習需求;根據學習者的特征,制定學習計劃和測量測量;根據實施混合學習的設施,確定開發或選擇學習內容;執行計劃,跟蹤過程并對結果進行測量。HarveySingh的研究認為混合學習最理想的形式是將學習、實踐(如工作-任務或工作過程模擬模塊)與適時輔助工作任務的及時績效支持工具,如實時虛擬軟件或合作軟件、自定步調的網絡課程和知識管理系統相混合。
(三)混合學習的實踐研究
混合學習的定義與內涵方面的亞牛CarolA.Twigg博士在1999年到2004年間,就混合學習在美國30所大專院校教學的有效性進彳了了PCR專案(PrograminCourseRedesign,課程重新設計專案)的實驗,PCR的實驗結果發現有五種不同的課程設計模式:補充模式,取代模式,中央市場模式,完全線上模式和自助餐模式,其中補充、取代與完全線上模式是標準的混合學習應用,中央市場與自助餐模式已經跳脫了混合學習的框架。PCR專案實驗通過五年的努力,證明混合學習在高等教育中的應用與創新,能夠在學生的學習成效提升和學校經費的降低上做出明顯的貢獻??绿崴紝γ绹闹蟹鹆_里大學、卡佩拉大學、鳳凰城大學的多門學科的混合學習進行了研究,發現混合式學習的課程組織結構中,面對面學習和在線學習沒有固定的比例分配,也沒有主次之分,混合式學習的時間、地點靈活,可以滿足不同時間、地點安排學生的需求。
通過文獻研究發現,國內外學者對于混合學習的基礎理論與應用模式等方面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但是,對于混合學習教學模式與具體學科、具體對象的結合性、可行性分析不足,對于混合學習在不同教學環境下出現的問題缺乏反思與解決對策,這些正是目前混合學習教學領域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地方。
參考文獻
[1]何克抗.從BlendingLearning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展(上,下)[J].電化教育研究,⑶:1-6.
[2]孫曼麗.國外大學混合學習教學模式述評[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⑶:153-160.
[3]周雨青.“互聯網+”背景下的課堂教學[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6(2):10-12.
[4]湯勃,孔建益,曾良才,蔣國蟑,侯宇.“互聯網+”混合式教學研究[J].高教發展與評估2018⑶:90-99.
[5]李克東,趙建華.混合學習的原理與應用模式[J].電化教育研究,2004(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