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洋洋
摘要:“自然革命”理論是馬爾庫塞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面準確科學的把握和認識“自然革命”理論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自然革命”理論是在吸收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兩個和解”思想的基礎上而創造性地發展形成的科學理論,它對建設美麗中國以及對全球生態環境保護都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是集歷史性、時代性和實踐性于一體的科學理論。
關鍵詞:馬爾庫塞;自然革命;社會實踐
20世紀中期,在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高速發展、科學技術日益進步的背景下,馬爾庫塞始終站在資本主義社會實踐斗爭的最前方,始終在對資產階級社會的現實批判時與對技術、哲學、文化、意識形態理論的批判相結合,社會現實鑄造了馬爾庫塞的“自然革命”理論。“自然革命”是馬爾庫塞從科技異化的角度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批判。馬爾庫塞認為資本主義制度造成科技異化,而科技異化是造成人與自然異化最主要的原因,于是探索人與自然的和解、自然的解放和人的解放成為他一生理論追求,而這一“自然革命”理論也成為生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基礎。
一、自然解放理論的主要內容
解放自然是人類解放的一部分,也是政治斗爭的一部分。這是馬爾庫塞“革命新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人是一個失落的主體,大自然是遮蔽的主體,因此,不僅僅是人類,自然也在等待解放。人的解放與自然的解放是一致的,是革命過程的兩個方面。在人類解放的革命旅程中,自然必須得到解放,進行一場自然革命。所謂的“自然革命”,是人與自然之間新的關系的產生,對自然主體地位的認識,對自然存在意義的肯定,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實現。
馬爾庫塞認為,人們之所以能夠與自然建立關系,不僅是因為物本身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對象化,而且物也與人發生聯系。自然界是一種主體,這并不意味著它的本質有其目的性,而是在自然界中有力量支持和促進人類的解放。這種自然能力可以稱為或然或盲目的自由。因為這種能力具有一定的性質,所以用阿多諾的話來說,補救這種盲目性就是幫助自然界睜開眼睛。人類的解放必須與自然的解放密切相關,自然解放是人類解放的手段。
為此,馬爾庫塞進行了四個方面的分析:第一,解放自然可以使其成為人享受的工具。將自然視為一種主體,確實證實了自然界中存在的感性美。解放自然重新發現這種性質,一旦發現這一特征,自然就成了享受人的工具。第二,解放自然可以促進社會變革。將自然視為一種主體確實證實了自然界中存在著促進人類解放的力量。解放自然意味著在自然界釋放這種力量,并使其成為社會變革背后的力量。第三,解放自然可以促進入與自然的新型關系。如果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剝削與被剝削之間的關系,那么自然界就就是與人相對立,人是沒有幸福感的。自然也是一個主體,解放自然代表著恢復其主體地位,在建立新關系的過程中,自然與人獲得雙重解放。第四,大自然的解放可以培養人的解放的基礎體。
二、自然解放理論的深厚歷史性
在馬克思“兩個和解”的基礎上,馬爾庫塞又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及霍克海默、阿多諾等人的生態思想影響,加之現實社會工業文明的輝煌,使“自然革命”具有深厚的理論淵源和社會實踐性。
(一)理論歷史性
馬爾庫塞從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來分析人的本質和與自然和解。弗洛伊德揭示了現代社會中心理壓抑的原因,帶動西方哲學對人的心理層面的批判,也帶動了日常生活領域的解放斗爭。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結構分為“意識”和“無意識”兩部分,馬爾庫塞認為“無意識”是人與生俱來的,而“意識”是后天形成的,“無意識”更能體現人的本質。在馬爾庫塞《愛欲與文明》一書中,他對資本主義社會工業文明的壓抑和可能的解放用精神分析學說來解釋說明,批判了工業社會中的壓抑統治,建立人與自然解放的文明社會。
馬爾庫塞通過對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研讀受到啟發而形成自己的“自然革命論”。《手稿》中“兩個和解”即“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矛盾的真正解決”,給馬爾庫塞帶來很大的影響。“兩個和解”是現實活動中人類活動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是人與人在交往實踐活動中不斷實現和諧完善的過程。馬爾庫塞從《手稿》重視到了自然解放,自然的解放是人的解放的一個重要手段。因為馬克思認為“自然界”不僅是一種材料,而且它是一種力量,是人和自然界的共同生命力本質。馬爾庫塞遵循上述觀點,并將自然視為一門學科,自然解放與人的解放密不可分,它們是同一過程的兩個不同方面;一個是解放人性,即解放人類的沖動和原始感受,作為人類理性和經驗的基礎;第二是解放外部世界,這意味著解放人類環境。最終,人的解放將歸因于自然的解放。
(二)社會歷史性
馬爾庫塞生活在科學技術大爆炸時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所帶來的不僅是積極影響,其消極、負面影響也全都暴露出來。科學技術應用在經濟上是第一生產力,運用到戰爭中則顯現出極大的破壞力,包括對弱小國家的侵略、開發和污染。經濟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各國科學技術水平也不斷提升,經濟、科學、技術和生產這一體系的建構,使資本主義國家濫用科學技術。異化的科學技術造成自然資源破壞與浪費,使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打破平衡。
工業社會破壞的不僅是外部自然環境,而且還對人的內部自然造成摧殘,科學技術的非人道應用對人造成摧殘,戰爭把這種摧殘擴大化。科技的進步相反的引起自然界和人的異化。馬爾庫塞對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自然關系的批判和研究,促使“自然革命”應運而生。
三、自然解放理論的強烈時代性
(一)與建設美麗中國相契合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十九大報告把“美麗”二字首次寫進基本路線中,“美麗”中國的建成是人民的期待,是民族復興的需要;“美麗”是滿足人民需求和實現永續發展的迫切需要。“美麗”與馬爾庫塞“自然革命”中解放自然相一致。“美麗”是生態建設高度發展的狀態,不僅是生態自然的恢復與保護,還是人在自然中自由、健康的生活,而“自然革命”理論中通過解放自然這個外部環來實現解放人,實現解放自然與解放人的雙重維度。
中國近年來致力于生態建設,把生態融入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之中,全方位護航生態文明建設。馬爾庫塞“自然革命”中解放自然是解放人的一種手段也與其相吻合。隨著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對于生態建設的要求也隨之提高,生態環境建設成為社會主要矛盾中的一方面。“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美麗中國的實現離不開生態文明的支撐。而“自然革命”理論中認為科技異化是造成生態破壞的重要原因,由此中國解決科技異化應致力于科技的應用。科技異化是資本主義生產力高度發達的結果,轉變科技應用的角度和產業,使科技更多應用于發展綠色能源和低碳產業中,減沖科技異化帶來生態破壞的后果。
(二)與全球生態保護相契合
近年來,全球人口增長趨勢越來越快,人口壓力與經濟增長壓力致使全球生態危機加重。沙漠化、水土流失使耕地面積退化;全球變暖導致冰川融化;氣體濫放造成臭氧層空洞;污染加重水資源的減少;生物多樣性受到破壞等多種生態問題突出。在此趨勢下,全球共同探討全球生態問題,各國都致力于維護地球大家園的平衡。保護自然是全球每一個人的責任,在保護自然即解放自然的過程中不僅解放人自身外環境的自然,還解放屬人的自然,使人在新的美好的自然環境中得到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自然革命”屬于馬爾庫塞總體革命論中的一部分,“自然革命”中解放自然與政治問題、資本主義制度問題和工業社會問題相聯系。通過征服自然、控制自然來達到控制人的狀態,必然導致一系列的工業和商業的污染化;資本主義制度追求的發達物欲使工具、技術污染化;工業社會的攻擊趨勢轉嫁到工具和技術之中,從而侵犯自然。反觀全球,資本主義國家占全球多數,資本主義大國對小國的侵犯,甚至政治上的控制不在少數;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生產力的發達造成科技異化,加重自然破壞;資本主義工業社會的攻擊用軍事、戰爭的形式表現出來也是一種對自然的侵略。解放自然使全球重新審慎自身作為,改進技術與工具的異化,減小物欲所帶來的工業沖擊,改善與各國的相互聯系。解放自然使全球共同努力維護生態平衡,共建共享、有序、美好的人類家園。
四、自然解放理論的具體實踐性
自然革命中體現的是把自然作為一種主體,重新審慎自然與人的和諧共生,因此,要以尊重自然、保護環境為前提,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建立綠色消費模式,發展低碳經濟,提高生態保護意識,以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一)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
古代思想家對美的認識已經達到了很高的境界,開始把美與自然聯系起來,美就是天人合一的自然境界,美就是善,美與善調和著天、地、人之間的關系,以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完美。季羨林先生對其解釋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類;合,就是互相理解,結成友誼。我們應遵循這樣一種生態觀:順天量地,應時取宜,中庸和諧,循環發展,節用御欲。人與自然是和諧統一的有機整體,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人類有能力通過現實實踐活動來改造自然,但要以尊重自然為前提。
(二)建立綠色消費模式
馬克思認為,消費不僅是生產的終點,也是生產的起點;消費不但實現生產,而且反過來促進生產,同時也影響交換和分配。掠奪和破壞的自然,與人類消費不可分開。消費的重要性,決定了消除不可持續發展的人為問題,應該從改變消費模式發生變化。綠色消費體現的不僅是無污染、綠色、健康,健康的產品,而且還是保護環境,反映人與自然的和諧性。綠色消費結構的開發和優化管理體系,不僅是人類需求的最佳解決方案,而且可以帶動綠色產業發展的促進,增強產業優化。生產與消費的良性循環,也是為了改善消費者的觀念,了解綠色消費,消費者變化,生產過程中的貿易,降低消費污染過程中的自然環境的破壞,維護生態平衡,促進入與自然關系的融合,實現發展。
(三)發展低碳經濟
低碳經濟的根本實質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開發綠色能源和綠色GDP的問題。它以不斷創新能源和減排技術、產業結構和制度轉變創新以及人們生活理念綠色為核心。由于全球變暖,低碳經濟應運而生,為應對全球變暖而對人類和世界產生的嚴峻挑戰。隨著世界人口的持續增長和經濟規模增長,環境問題更為人所知,它不僅是霧霾和酸雨的風險,而且還帶來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所造成的全球氣溫升高。因此,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指導下,降低煤和石油等高碳能源的使用,降低污染氣體的排放,通過生產新技術,達到經濟發展環境和自然環境和諧共生,為社會謀福祉。
參考文獻
[1](美)馬爾庫塞.工業社會和新左派[M].任立編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2](美)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M].劉繼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3]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李紅梅.馬爾庫塞的生態危機論技術文明與環境人化的矛盾,陰山學院[J].2004年6月.
[6]盧揚.馬爾庫塞“自然革命論”視域下的生態觀探究,唐山師范學院學報[J].2013年7月.
[7]莫放春.馬爾庫塞關于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生態學論述,國外理論動態[J].200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