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偉明 李晟
摘要:根據環保法和環保部門工作職責,研究認為環保部門綠色發展責任的基礎基礎主要源自環境權理論、環境法治理論和公共只能理論,環保部門綠色發展責任的主要內容包括了制度供給、環境保障、綠色動力、觀念培育和第二性責任等方面。
關鍵詞:綠色發展;理論基礎;主要內容;環保部門
綠色責任是比環境責任更高一層次的要求,強調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上發展經濟和發展經濟中保護環境。2008年,環境保護部成立,成為國務院組成部門。2018年4月國家生態環境部正是掛牌,環保部門作為政府環境保護主要職能部門,科學界定其綠色發展責任,使其在引領綠色發展中應擔當、敢擔當,有利于其積極履職。
一、環保部門綠色發展責任的理論基礎
我國憲法規定,“國家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環保法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的環境質量負責”。由此可知,環保部門綠色發展責任不僅有深厚的理論基礎,還有明確的法理依據。
(一)環境權理論
環境權認為社會全體成員應當享有環境權利,并將這種權利分為公民環境權利和國家環境權利。公民環境權力指公民具有享有良好環境的權力,二政府有保障其權力享有的義務;國家環境權力指國家具有自然資源主權和環境事務主權。政府作為國家的管理者,環保部門作為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的重要責任主體,應當承擔其相應的主體責任。
(二)環境法治理論
我國憲法和環保法,及環保部門的相關職責都對環境保護及實現綠色發展有相應規定和要求,因此環保部門的綠色發展責任屬于法定職責。環保部門應當依法履職,對不履職或不完全履職應承擔相應的法律后果。同時要求行權責一致,實現權力的規范化運行。
(三)公共職能理論
實現綠色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人類發展的共同追求,綠色發展具有社會公共屬性。那么,國家是引領綠色發展的委托代理人,應當由國家和政府行使委托全,履行公共職能。
二、環保部綠色發展責任的具體內容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結合國家環境保保護部及各省環境保護廳的主要職責綜合分析,環保部門的綠色發展責任可歸納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提供綠色發展制度供給,制度供給責任是綠色發展的基礎性責任,主要責任在于制定各類法律法規、政策、規劃、標準、技術規范等相關制度。環保部門的工作職能中也明確界定,其有“擬訂并組織實施國家環境保護政策、規劃,起草法律法規草案,制定部門規章。”的職權和義務。綠色發展制度可劃分為限制約束型、貫徹執行型和考核評價型。不斷健全和完善綠色發展制度供給,實現制度的科學化、體現民主化和可操作性,將綠色發展理念體現在一個完整的制度體系中,才能規范社會、市場和個人的環境行為。
第二,提供綠色發展動力,是政府綠色發展的核心責任,通過政府的宏觀調控及經濟行為有效推動整個社會的綠色發展。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構建市場導向的發展綠色金融體系。生態環境部的工作職責也要求其負責提出生態環境領域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和方向、國家財政性資金安排的意見,及參與指導推動循環經濟和生態環保產業發展。通過系統的宏觀調控手段和經濟行為推導綠色發展理念和責任的推行和實現。
第三,提供綠色發展環境保障,政府的環境保障責任是綠色發展的最直接責任,主要體現在于生態環境的保護、生態環境修復和環境污染治理等方面。十九大報告強調,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生態環境部的工作職責也要求其“負責環境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指導協調和監督生態保護修復工作”。提供綠色發展環境既是環保部門的直接責任,也是擔當綠色發展責任的目標。
第四,樹立綠色發展價值觀念,政府通過宣傳教育使整個社會樹立綠色發展價值觀念。培育綠色發展價值觀念是整個社會的共同責任,而環保部門作為綠色發展責任的主要責任主體,在價值觀念培育中不僅具有領導責任,也具有專業的業務只能義務。生態環境部的工作職責也要求其“組織指導和協調生態環境宣傳教育工作,制定并組織實施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教育綱要,推動社會組織和公眾參與生態環境保護。”
第五,綠色發展的第二性責任,即含消極作為責任。政府在推動綠色發展中也可能失靈,如為了增加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放棄對公眾環境權利的保護,濫用其環境監管權,縱容甚至支持企業破壞環境的行為,導致政府綠色發展責任落實不到位。既然政府和市場都存在失靈的問題,確保第一性和第二性責任充分實現,將有助于其科學履職。
當前。中國正處于轉變發展方式的關鍵時期,面臨著“增長優先的未來”之路和“平衡增長的未來”之路的選擇和前景。理清政府綠色發展責任,探究政府綠色發展責任實現路徑,對于引領綠色發展,樹立“責任政府”形象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張成福.責任政府論[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0⑵:76.
[2]蔡文.環境公平視角下的地方政府環境責任研究[D].中南大學,2011.
[3]李雯.政府環境責任問題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9.
[4]201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Z].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