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杭
摘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當大學生離開家庭保護時,他們逐步承擔成年人的責任,面對陌生的生活環境、人際關系和發展任務……新奇感與無助感并存,并打開“我是誰?”和“我將來走向何方?”的問號,當自我提問無法完成學校適應時,如何幫助他在這個關鍵時期建立自我認同非常值得關注。表達性藝術治療使用各種藝術作為媒介來表達內心的感受及體驗,進而實現情感表達、自我認知、人格完善和成長,包括音樂、戲劇、沙盤和其他的表現形式。目前期望通過對表達性藝術療法的定義及其在學校適應中的作用機制,以《十二公民》情景劇為案例、以演員為中心的訪談方法,探討表達性藝術療法在大學生學校適應中的應用及其未來展望。
關鍵詞:表達性藝術療法;學校適應;戲劇;十二公民;主題教育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強調:“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思想政治要引領,要做的是能夠“從學生們中來,到學生們中去”,不是追趕,不是應需求而生,而是為同學們之所想主動的創造環境,先一步想,跨一步做。
一、表達性藝術療法的定義及其在學校適應中的作用機制
(一)學校適應
學校適應是一個復雜的概念。例如在學校環境下,大學生可以完成教育目的,學習人際交往技巧、掌握獨立生活的能力,而且可以愉快度過大學生活,強調了身心狀態;學校生活適應是在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時通過自己的調整實現的平衡狀態。當學生改變環境時,需要進行一定程度的身心調整,才能學習各種生活技能,以完成教育目的和學業。
學校適應的維度劃分也不同。本文里的大學生學校適應總共有五個維度:學習適應、校園生活適應、同伴關系適應、就業自信、身心適應。從“學生進行自我調適”、“教師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學校改善校園活動平臺”和“進一步深入研究大學生的學校適應”,四個方面提高大學生學校適應能力和水平的建議更符合維度。
(二)表達性藝術療法
表達性藝術療法源于藝術治療,是由藝術作媒介、心理為專業,達成治療為目的,能夠借用非語言的形式溝通,建立一個安全、自由的環境,促成來訪者降低內心防御,這是一種多樣化的心理治療方法,可增加自我暴露并表達情緒困擾。以表達性藝術療法的形式,根據美國麻省萊斯利大學,音樂、舞蹈、美術、故事、戲劇、詩歌、即興寫作等形式都是多方面的表達,除此之外,治療表達還有陶藝、閱讀等方法。
表達性藝術療法獨有的特點與優勢:表達性藝術療法不但對年齡低的兒童有治療的功能,對學校適應出現障礙的大學生更為適用。首先,藝術療法的表達具有非語言交流,可以直接打開藝術創作中的內心世界和獨白。其次,在藝術創作過程中,被治療者是主體,在創作藝術作品的過程中,他們積極地將情感和經驗結合起來,在作品中展示自己的情感投射,如“詩也,持也,持人性情”。第三,藝術療法是一種“安全”的治療方法,治療師和被治療者使用藝術作為媒介,保持了他們之間的“安全距離”。第四,音樂、繪畫、書法、舞蹈、電影和電視等藝術表現形式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它對促進入自身的健康發展乃至于整個人類的健康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表達性藝術療法在大學生學校適應未來的展望
在未來,期望能夠在更多的方向拓寬表達性藝術治療在大學生學校適應的應用方向:在專業認同中,加入法律劇、實驗劇等專業領域的戲劇模式,進一步將學習認同度通過表達性藝術治療的方法提升;在抑郁、人際關系等學校適應中的心理問題出現時,運用傳統的心理劇方式來進行治療以及預防,通過新生心理健康課堂,來調研最需要來解決和展演的主題,進行全校巡演;在對家庭的依戀過度,自我意識需要在初人大學后進一步獨立與適應的時候,通過詩歌以及寓言童話等方式,深入淺出的帶著自我意識跳出來看自己,才能做到“旁觀者清”;在對學校整體環境排斥、認同度不高的時候,可以采用繪畫以及攝影的方式,尋找最美的校園一角和校園中的你,主動去挖掘別人還沒看到的地方,“簽”上屬于我們自己的專屬名。
表達性藝術療法雖然在相較于傳統模式的大學生學校適應的應用反饋中更具有應對時下年輕人活潑多元的特色,但仍需掌控適度。就像《娛樂至死》警告的那句:“所有公眾話語越來越多地以娛樂有趣的方式出現,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愿意成為娛樂的附屬機構,沒有抱怨,甚至沉默,結果是我們成為一種娛樂至死的物種。”在娛樂大行其道的當下社會,對于喜好娛樂性、排斥說教性的“00后”大學生來說,追求娛樂搞笑是一種普遍性的選擇。但需要強調的是,表達性藝術療法的編排與使用必須與第一課堂的內容保持一致,以教育性引領娛樂性。因此,要引導學生端正學習態度,培養嚴謹的學風,做到趣味性與教育性的有機結合,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所提出的“倡導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的要求。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2]陳君.大學新生的社會支持與學校適應問題探析[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⑷:69-72.
[3]侯靜.大學生學校適應量表的編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8).
[4]邱玉.大學生人格特征、時間管理傾向和學校適應的關系[J].法大研究生,2014(1).
[5]曾瑜芬,于秀麗.簡析藝術治療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3(32):166-167.
[6][美]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M].章燕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