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長營
摘要:學習中國哲學,尤其是學習先秦哲學思想,對于把握先秦哲學原著的能力具有很高要求,尤其是對于一些具有爭議的哲學原著或者是哲學家的把握,尤為顯得重要。但是往往是對于先秦哲學的存在爭議的原著或哲學家,把握起來確實相當的困難。基于這個目的,以管仲的《管子》為例,來分析對于先秦哲學原著態度,主要從對作者的爭議態度、對作者學派爭議的態度以及對原著文本及內容爭議的態度三個部分進行概述,以較為有力的解決對于先秦哲學原著爭議的態度問題。
關鍵詞:先秦哲學著作;態度;爭議;《管子》
《管子》一書是目前國內爭議最大的先秦哲學原著之一。不僅僅體現在對《管子》一書成書的作者、時代、學派的爭議,而且還體現在對《管子》文本以及其內容的爭議。通過對《管子》成書的爭議為出發點進行分析,最后得出對待先秦哲學原著的態度問題的合理理論支撐,以為我們更好的研究和學習先秦哲學原著提供較為明確的方向。
一、對先秦原著作者的爭議
(一)對作者爭議的主要觀點簡述《管子》到底只是借用了管仲的名,還是就是管仲本人的著述?這是對《管子》一書作者爭議的主要疑問。對此,晉代的傅玄最早開始懷疑《管子》一書并非管仲所著,他認為“管仲之書,過半便是后之好事所加,乃說管仲死后事。其《輕重篇》尤復鄙俗”。從此,唐代的孔穎達、杜佑;宋代的周敦頤、葉適、朱熹;明清的宋濂、朱長春、顧炎武、紀昀等都認為《管子》不是管仲所著。到了近代,胡適、顧頡剛、郭沫若、馮友蘭都認為《管子》是依托管仲之名的著作,都不是管仲本人的著述。
(二)對待作者爭議的態度
對于《管子》一書作者的爭議,我們該用什么樣的態度對待呢?我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敘述。
一方面,從時代上來看,近些年西方思想對于一些學者的影響,他們大多數人運用西方的思維方式來解讀中國哲學,致使大部分的學者認為中國沒有哲學,以至于對于《管子》也認為不是管仲所著,是后代的以來的合成本。對于這種認識,我們持有的態度應該是對原著本身還原在那個時代去看。在此,我也是很贊同國學大師余嘉錫老師的觀點。他認為“向、歆、班固條別諸子,分為九流十家。而其間一人之書,又自為一家,合若干家之書,而為某家者流。明乎其所謂家者,不必是一人之著述也。”余老師的主要意思就是說古代的很多人都會自成一家進行著述,比如老子是一家,莊子是一家,列子又是一家,但是他們在學術上有共同的地方,所以把他們放一起統稱為道家一樣。所以,稱得上“家”的并不是一人所著。
另外,先秦思想的主要傳播方式之一就是師傳家法。師傳并不一定嚴守師道,有繼承,也有發展,但一定有思想淵源關系。那么《管子》一書也是師傳家法的結果,所以不必是管仲的手筆。所以,《管子》一書的作者,即便是管子的門徒,也無關要緊。其書中的主要思想,應該是管仲的主要思想。我認為這就是對待先秦哲學原著作者爭議的主要態度。
另一方面,在作者本身上,對于作者的爭議的學者,大多是不太了解當時作者的情況,故會產生諸多的疑問。比如“傅休奕(玄)狃于當時體裁,因以追憶《管子》,是不明古人之情事,猶執大輅而譏椎輪也。”晉代的傅玄根據當時的學術狀況去議論《管子》,因為他根本不了解作者所處時代的情況,所以會產生懷疑。所以,對于這種爭議的態度,應該是結合作者當時生活的情況,而不是用現代學術的觀點去談論對于古典原著尤其是先秦哲學原著,如果放眼于當時古代的情況,我們會認為,《管子》一書的作者,就是管仲及其門傳弟子,全書體現的是管仲的主要思想,是管子學派的主要著作。
二、對原著作者學派的爭議
(一)對作者學派爭議的主要觀點簡述
《管子》的內容非常龐雜,其中有道家之言,有儒家之言,有法家之言,有墨家之言,有名家之言,有兵家之言,有陰陽家之言,有農家之言。管子究竟歸于那個學派主要有三種說法:《漢書.藝文志》將《管子》說成是道家學派的;唐代編的《隋書.經籍志》又將《管子》說成是法家學派的,自此后的歷代官志都將《管子》列為法家學派;近代以來,嚴可均、呂思勉等又把《管子》說成是雜家之書。
《管子》的哲學思想確實接近于道家,但是我們都知道道家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道家的“無為而知”主要強調政治上政府不要過多的干預。但是《管子》講無為而治,在政治上主張積極作為,通過改革政治、經濟、軍事制度等來建立“王霸之業”。從這個方面來看,將《管子》歸于道家是行不通的。
于是唐人修《隋書》的時候,又把《管子》歸于法家,雖然《管子》中有些篇章是具有法家思想的色彩,但是又不是完全主張法治,強調治國的順民心、利民生,強調富民、愛民、親民,在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以人為本”的民本思想。所以不能簡單的因為《管子》有法家的思想,就將其歸于法家學派。
將《管子》歸于雜家的說法,更顯得不對了。因為《漢書.藝文志》記載“雜家者流,蓋出于議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國體如此,見王治之無不貫,此其所長也。及蕩者為之,則漫羨而無所歸心。”雜家的代表作《呂氏春秋》和《淮南子》,是一批學者在短時期內把各家學派的書編在一起供皇室使用的。所以,顯然《管子》也不是雜家學派的。
(二)對待作者學派爭議的態度
通過上面的敘述我們知道,《管子》不是道家學派的,不是法家學派的,同時也不是雜家學派的。對于對著作作者存在爭議的態度,我們還是應該放在古籍產生的那個時代去了解。《管子》產生于諸子之前,而成熟于諸子百家逐漸成形的時期。這一時期學術的最大特點,就是所有的學術混沌未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百家爭鳴的過程中,諸子取長補短、互相吸收。大部分學者走的是崇尚一家之言,專注著一家之書的路子。而《管子》則不同,走的是“包含百家、集所眾長”的路子。《管子》是一部“王霸之書”,目的是幫助齊桓公建立霸業。所以,凡是對建立霸業有用的學說,他都吸收。所以《管子》既有陰陽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六家思想,又有縱橫家、兵家、農家的因素。所以,學習和研究先秦哲學原著,應該采取包容的態度,主要強調對作者思想以及原著的把握,而非斷章取義,進行簡單的或者片面的表達自己觀點。
三、對原著文本及其內容的爭議
(一)對原著文本及其內容爭議的主要觀點簡述
《管子》一書,當時流傳的共有564篇,漢代劉向刪除了其中重復的478篇以后,還剩86篇。到今天又遺失10篇,現存76篇。《管子》共分為八個部分,其中爭論的部分較多。比如,《短語》部分比較復雜,內容很多,有問答,有記事,有議論。文章并不短,為什么要叫做短語?《輕重》16篇,主要講經濟,也不完全講經濟,比如《輕重己》就和經濟無關。那為什么要將這些看似不相干的文章放在一起呢?《管子》的注釋本,是唐代尹知章作的注,唐代是儒家思想占正統的時代,所以當時的學者多用儒家思想去注釋《管子》。所以凡是不符合儒家思想的地方,不惜一切代價的進行曲解和篡改。明清兩代,注釋《管子》的人開始多了起來。較為有名的明代劉績的《管子補注》。清代王念孫、洪頤煊、丁世涵等都對《管子》做過考證工作。郭沫若、許維通、聞一多等撰寫的《管子集校》。一般認為《管子集校》成書較晚,參用版本又較多,能博眾家所長,是至今止對《管子》一書的最佳校注。但是也有不這么認為的觀點,因為《集校》不是校勘《管子》全文,再者郭沫若和聞一多是詩人,他們多富有想象力,但缺乏學者的嚴謹。所以,對《管子》文本及其內容的集校存在較多的爭議。
(二)對待原著文本及其內容爭議的態度
對于先秦哲學原著的把握,應該做到“追體驗”,即將自己置身于那個時代,體會《管子》中每句話的當時意思。而不是將自己在當代的一些想法和體驗強行加到原作者的意思之上。或者是在這個意思弄不懂的時候,再從另外的地方引人一個新的概念進行解釋,使其失去原有的意思。對于《管子》一書,最重要的不是去花更多的時間去解釋管仲的學派,《管子》是否是管仲所作,更多的應該宏觀的把握管子學派的思想。對于《管子》,要學會“解構”,破除原先固有的觀念,老老實實地去讀原著,忠實于文本。
四、結語
在學習和研究先秦哲學原著的時候,我們應該保持明確的態度,盡量用古代人的思維去理解古人的思想,不要拿著現代人的思想去理解古人的想法,更不要拿著西方人的思維去解讀中國的古典著作。這樣的做法,會使著作失去其本身的固有思想和價值,從而使人對先秦哲學著作失去一定的認同感。如此,也許對于某部著作,某個思想家的爭議會變得更大。尤其當代的哲學研究,更應該去學習運用更加宏大的眼光對待每一部先秦哲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