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冰欣

二O一九年三月二十三日,中國和意大利兩國政府簽署、交換七九六件(套)中國流失文物藝術品返還證書,近二十年來最大規模的中國文物藝術品返還宣告成功。
近年來,我國多管齊下,促成了包括圓明園獸首、大堡子山金飾片、﹃虎鎣﹄以及美、意兩國政府四次返還文物在內的三十余批次約五千件(套)流失文物的回歸。然而,五千件(套)之數,與一八四O年鴉片戰爭以來,一千萬件中國流失海外文物的總量相比,多少顯得杯水車薪。
曾經流失海外的文物,象征了屈辱的往事;而“一帶一路”上傳來新的好消息,則見證了大國外交的勝利。唯有國家強盛,并參與到國際規則的制定中,讓國際環境不斷改善,流失文物回家的可能性,才越來越大。
文物即是曾經的藝術生命,是文明的痕跡。為什么我們如此執著于﹃文物回歸﹄?因為尋﹃物﹄,也是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