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范增友

“我是工會人,心系群眾是我們不變的真誠;我是工會人,維權的使命是我們永遠的擔當……”這是農墾紅興隆管理局五九七農場全體工會干部在農場演出時的一段發自肺腑的朗誦,讓臺下的掌聲久久不息。
一切為了職工群眾,一切依靠職工群眾,從職工群眾中來,到職工群眾中去”。這是五九七農場工會在履行職責,一心一意想的事、干的事。
第一管理區第十作業站黑木耳自營經濟戶尚美珍,通過去年的試種今年擴大規模,培養食用菌60萬袋,農場工會主席陳姜來到她家走訪,在她家的培養間里,陳姜、一邊查看菌絲的長勢,一邊與她聊管理技術、聊今后打算,當得知尚美珍家第一年擴大種植面積,資金投入大周轉困難,眼看接菌結束請來的技工工錢還沒有著落時,當即決定拿出2萬元共富幫扶金資助她,解決了她家的燃眉之急。這是五九七農場工會開展“大串門”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的一幕。
我們的職工群眾現在都在想些啥?生活的狀況怎樣?他們還需要點兒什么?這是五九七農場工會主席在年初第一次工作會議上連續向大家提出了“十個為什么”,她要求農場各級工會干部一定要同職工群眾心貼心交流,手拉手談心,真誠傾聽職工心聲,真實了解職工愿望,真情關心職工疾苦,實現了由“坐等問題找上門”到“主動上門聽民意”,職工的氣順了,心近了,勁兒就有了。
走訪中,二十八作業站工會女工委反映,職工姜波家由于近兩年承包土地經營不善,效益不好,加之妻子高林鳳患有精神疾病,無勞動能力,戶口又在外地,無法在農場享受政策,家庭生活困難。丈夫姜波曾多次帶著妻子回戶口所在地申辦低保,一直沒有結果,夫妻二人對生活失去了信心。工會調研人員與作業站工會協商把他家作為今年的重點幫扶戶。調研結束后工會人員通過與民政部門聯系,為高林鳳辦理了低保申辦手續,當姜波聽說這一消息后,激動之余表示今年一定要把地種好打個翻身仗,不辜負關心幫助他們的這些好心的工會干部。
在大串門活動中工會干部們用他們愛心、真心、誠心溫暖著每一顆孤單的心。今年84歲的張召秀老人是一名外來戶,居住在社區,由于子女家境都不好,忙于為生活奔波,很少有時間照顧她。農場工會把她作為幫扶對象,為她捐贈衣物和生活用品。工會志愿者服務隊每周五去她家服務一次,幫助她種菜園、收拾家、做一頓可口的飯菜。在他們的幫助和感化下,老人的子女也有了很大轉變,表示再窮在忙也要抽出時間照顧老人,今年春播農忙時節老人身體不適,兒子和女兒輪流接回家進行照顧。讓老人找回了幸福溫馨的家庭生活。
農場工會組織志愿者團隊以“勵志青春”活動為載體,積極開展互助友愛、彰顯青春的志愿服務活動,以特困孤老、留守兒童、精神疾病等人群為服務重點,通過結對子、搞服務,以實際行動號召全場青年服務社會,傳遞愛心。農場小紅帽志愿者服務隊,為9名孤寡老人和7名留守兒童結成幫扶對子。街道辦四委78歲五保戶李本方的家已成危房,工會青年志愿者服務隊與街道工會為其找到一處免費的住所,并組織青年志愿服務隊幫助老人搬家,收拾房屋,改善了老人的生活環境。職工醫院工會也在“大串門”活動中為一位老職工集資維修了房屋。
打鐵還需自身硬,農場工會結合群眾路線實踐活動查找的問題,立行立改,自行設計了一款“一鍵通”電子檔案網絡管理平臺,工會工作的內業檔案除紀實類手寫外全部以電子簿冊的形式進行存檔,實現無紙化辦公管理,基層紙質簿冊數量每個單位由以往的100多本縮減至14本,大大節約辦公費用。全場三級工會今年可節省資金4萬元。目前,電子檔案管理平臺已在全場各部門推廣應用,可節約資金百萬元。
轉變工作作風,不是寫在紙上,說在嘴上,關鍵是落實在行動上。進站、入戶,做困難職工的“第一知情人”,對低收入職工家庭成員、經濟收入、身體狀況、身份特征、居住環境等做了深入細致的調研,分析致貧原因,制定幫扶措施。對沒有致富能力的貧困戶,全口徑列入救濟幫扶系統,實施人文關懷;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以療傷式扶貧為主,給予項目、資金、技術上的重點幫扶,讓他們盡快恢復常態生活。通過分類指導,為430戶貧困戶發放救濟資金46萬元,為156戶低收入家庭發放共富資金352萬元,解了他們的燃眉之急。
在日常工作中,他們以科技興農為出發點,創新工作載體,整合勞模資源,發揮工人先鋒作用。農場工會結合各管理區資源優勢,在以果業為主的第六管理區建立了“白琳勞模創新工作室”,在以水稻種植為主的第四管理區建立了“長林島水稻勞模創新工作室”。通過發揮新老勞模的科技示范作用,輻射帶動周邊種植戶增產增效。兩個勞模創新工作室成立以來推廣新技術12項,僅電動果樹剪剪枝一項,每坰地可為果農節省人工費1000元,水稻控距擺盤小竅門,每坰地節省費用300元補苗人工費。通過勞動競賽、田間課堂、結科技幫扶對子形式幫助種植戶實現增產增效的目標。
五九七農場第四管理區管理區針對種植戶多是種地大戶,黨員多,素質高,而且還有著科技示范園區的標桿單位這一優勢,通過研究論證確定了以“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成立了紅興隆農墾長林島先鋒水稻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在長林島先鋒水稻農民合作社中開展“工人先鋒號”實踐活動,積極開展崗位練兵、技術比武活動,輻射帶動周邊種植戶,形成了"比、學、趕、幫、超"的良好氛圍。
第四管理區在五九七農場一直是科技示范的排頭兵,隨著種植水平的提高、標準的加強,尤其是一些種植品種的改良,迫切要求社員全面提升綜合素質。對此,合作社開展了有針對性的業務知識、專業技能培訓,管理區舉辦了800余人次的技術培訓、崗位練兵,業務水平明顯提高。
在第四管理區,長林島作為農業部水稻高產創建示范點,2008年創造了單產907公斤的寒地水稻高產奇跡,被農業部稱之為國內首創、世界領先。2009年,全區水稻平均單產748.5千克,位居墾區第一。2010年被總局授予“勞動模范集體”和“文明管理區標兵”,2014年被評為四星級管理區。
“做好人,做好事,只要行動每個人都行;講文明,講道德,只要從我做起就會成為美麗的風景。”這是道德之星周金明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又到月末了,周金明一大早就來到第三管理區,為老鄰居、老哥們理發,這是他36年來始終堅持要做的一件事。“一把理發剪、一條披身布、一個刮胡刀、一面小鏡子”。周金明就是靠著這些工具,不圖名、不圖利,默默無聞36年,義務為管理區的老人理發,張家的老哥頭發該長了,李家的老弟臉上的胡須該刮了,平時碰到了就招呼來動動手就地解決,碰不到就約個固定時間到街頭定個點來個集體“掃除”,后來他搬了家到了農場部住,可每月30日他都會準時坐車趕回三管理區為大家義務理發,有人給他算了一筆賬,他這三十多年不僅理發1.5萬多人次,光剃頭推子就用壞了10余把,刀片就更不計其數了。如果按5元錢理一次發收費,老周這些年也應該收入不菲了,可他卻從未取過分文。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風則是社會文明程度的縮影,每個家庭的家風匯聚起來也就形成了民風。五九七農場工會在走訪調研過程中發現一些默默無聞,幾十年都在堅守的善心、善行、善道的普通職工群眾,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一個站,一個區的社會風氣。在農場,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像十多年來一直幫扶困難職工的叢慶華、幾十年如一日照顧婆婆的好兒媳唐淑蘭、24年不離不棄照顧雙腿殘疾丈夫的王復芬……
工會與電視臺組成了工會走基層新聞采訪組,深入群眾中挖掘這些道德模范的先進事跡,拍成專題,先后推選出25名“最美果都人”,讓他們登上了好人榜,分別制作了《巾幗風采行》《長林島上的五朵金花》《愛與責任的光彩》三個系列報道,講身邊的人,說生活的事,揚人性的美,吹和諧的風,工會務實的工作作風,得到了農場黨委高度的肯定,也讓職工群眾感受到身邊道德模范的感人力量。
幾年來,五九七農場工會始終把職工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在工作中密切聯系群眾、依靠群眾,成為了職工群眾的貼心人,也把工會的形象根植于百姓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