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浣 塵

電影《找到你》里所表達的傾向,似乎一個女人到了育齡就只有兩種選擇,要么成為職業女漢子,要么成為全職太太。其實,95%以上的女性選擇了扛起兩坐大山。她們扛得非常辛苦,也正因總是疲于奔命,導致她們可能兩者都做得不是盡善盡美。在工作上,她們難以心無旁騖地撲進去,孩子的召喚決定了媽媽們很難像甩手掌柜一般加班加點沒日沒夜,所以能力不一定弱的她們成就往往低于男性。而因為工作的牽絆,女性又不可能在生活上和心理上給予孩子完全需要的母愛,這又成為很多時候,我們將孩子出現問題的根源,聚焦到媽媽身上的主因。
《找到你》里一共出現了四個媽媽,多多的奶奶也是一個媽媽,但是她并沒有學會怎么樣做一個奶奶和一個婆婆。跟兒媳之間的搶奪,是這個有著強烈控制欲的女人習慣使然。只可嘆她意識不到,正是她的這種個性風格,讓她對兒子的成長產生了消極的影響,最終演變出兒子兒媳離婚的結局。作為撫養者之一,她對多多投注了感情和心血,但這也讓她理所當然地就把多多當成了自己的私有物品,不容他人置喙,甚至包括孩子自己或孩子的親生母親,我們可以從中推測出她當年對待兒子的模式。她不愛兒子和孫女嗎?她是真心愛的,可惜是帶著恐懼去愛的,所以,那份愛才會變形,成為一種禁錮孩子成長的牢籠。
這部電影表現出一個非黑即白的傾向,似乎父母離婚了就必反目成仇,孩子定是雙方爭奪的籌碼。當然現實生活中或許真的有很多離婚的父母就是這樣劍拔弩張,但我相信也有很多是可以在兩者之間取得共識,孩子依然同時獲得爸媽的關注和愛的案例。
當然,我們也必須看到,現實生活有時候甚至比小說電影還要殘忍,我們都耳聞目睹過那種父母都不想要孩子的場景,我想這才是我看完這部電影后最關注的點。我們每個做父母的從來沒有征求過孩子的意見,就盲目的把他們帶到了這個世界上。
每一個想做爸爸或想做媽媽的人,恐怕要先問問自己,很多年之后,如果孩子問你“你真的為我提供了一個合適的生長環境嗎?”我們能無愧于孩子的質問嗎?我自己就不能。
如果孩子問父母當初為什么要把他(她)生下來,我想很多人的答案可能都是混沌的,似乎這是一個女人一生必須完成的使命,似乎這是一段期待著白頭偕老的婚姻里必須的造物。孩子無邪的笑容確實是天底下最美妙的音符,但他們不是任何人愛情的見證信物,不是任何人把玩逗弄的寵物,他們是真實的人。不容分辯地帶一個生命到這個世界上來,我們要為這個孩子至少前半段的生命負責。做父母,我們無需持證上崗,只希望我們做父母前后,能夠反思并確認,孩子如果可以選擇,他們依然會義無反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