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瑞麗
“我想回歸教育,做我熱愛的事情會讓我無比興奮和幸福。”——馬云
從英語教師到阿里巴巴集團CEO、董事局主席再到鄉村教師代言人,“教師是我最喜歡的職業,我最后還是會回到老師這一行。”2018年9月5日在阿里XIN公益大會上馬云如是說。
天生的馬老師
生于9月10日教師節這一天,與其說是碰巧,不如說是命中注定。從此之后,馬云的人生便和教師這一身份難解難分了。
不顧家人的反對和旁人的冷嘲熱諷,歷經三次高考最終考入大學。實際上馬云的第三次高考總分仍舊低于本科線5分,貌似要與大學失之交臂,但因為當年杭州師范大學英語專業名額沒有錄滿,他便被破格錄取了。
他曾表示自己有很多夢想,當警察、科學家、司機等,唯獨沒有想過當老師。在讀大學的時候,他在職業上想得最多的是“畢業后,如何能不成為一個老師”。然而,畢業后的馬云還是“幸運地”成為了馬老師。不得不說這真的是“天生”的意外。
1989年,馬云開始在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任教。他的一位學生回憶道:“馬老師上課風格獨特,從來不照本宣科。”他除了給同學們講課本知識,還講外國的人文風俗以及自己對社會的理解,偶爾“吐槽”一下食堂的飯菜,時常和學生扯一扯人生。歡聲笑語的課堂總是吸引外班的學生前來蹭課。此外,他嚴格要求同學們早讀,答應學生們如果全班考過四級就請大家吃飯,特別關注差生,通過“自黑”的方式,以自己三次高考的經歷鼓勵學生們相信自己。
在1994年,馬老師憑借超高的人氣被評為學校的優秀青年骨干教師。他在教學視頻中都忍不住夸贊自己:“我還是比較適合教書的,我教書教得很好,真的很棒!我覺得自己可以教書教得爐火純青!”
行走的人生導師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三分與教師的不解之緣,再加上七分的不改初心,成就了馬老師的十分成功。雖然已經離開了三尺講臺,但是他登上了更大的“講臺”;雖然身份上不再是教師,但是他一直在行使“傳道授業解惑”的使命;雖然有條件可以讓自己更加輕松,但是他卻主動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
馬云在公司內部給自己取的花名是“風清揚”,即金庸筆下《笑傲江湖》中的大俠,他曾解釋過起這個花名的兩個原因:“第一,他是個老師,雖然不出山但他培養了令狐沖;第二,他無招勝有招。”
在阿里巴巴內部,他是員工口中和眼中的馬老師。他注重培養和鍛煉人才,為阿里的傳承培養接班人,或許在他眼里,公司的每個員工都有機會成為令狐沖。臺灣師范大學授予他“名譽教育學博士學位”,肯定他用教師的方法當CEO,以師范經驗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企業。馬云在致辭中表示:“我也曾是一名老師,我將一直為母校和老師這份職業驕傲。”
無招勝有招。馬云通過創業,一路成功逆襲,證明“一個人的長相和他未來的成就成反比”。他成了一個神話,也成為眾多年輕人的人生導師。他被奉為“創業教父”“草根英雄”,2001年被世界經濟論壇選為“全球青年領袖”。
在“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時代,頂著無數光環的馬云鼓勵年輕人說:“如果馬云能夠成功,那么80%的人都能成功。”
也許你會感到不可思議,甚至會反駁“你現在創業能像馬云一樣找到18個合伙人支持你嗎?”但是你還記得在他面對24個朋友講互聯網創業的時候,23個人表示反對,只有一個人表示可以試試看嗎?在創業的道路上,馬云是先行者,是榜樣,是言傳身教的導師。
鄉村教師代言人
馬云的微博賬號是“鄉村教師代言人——馬云”,認證身份是“馬云公益基金會創始人”。他想向外人展示的是,希望別人認識他的第一身份是老師。
在2015年正式啟動“馬云鄉村教師計劃”的時候,他表示:“這個‘鄉村教師計劃是我自己愿意做的,我希望能夠用以后的時間、用下半輩子的時間做一名鄉村教師代言人。”
阿里巴巴集團公布的馬云新名片里有12個身份,其中8個是公益事業的職位,放在最前面的是老師。
心之所向,步履不停。從專職教師到兼職教師,他的身心與行動從未離開教育事業半步。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他關注鄉村教師,支持教育扶貧,助力鄉村振興,通過扶持鄉村教育幫助農民實現物質與精神上的雙向脫貧。
在2018年的教師節,也是他54歲生日當天,馬云終讓老師這一稱謂實至名歸,有人戲稱“馬總下線,馬老師上線”。馬云以“教師節快樂”為標題向社會公布了“阿里巴巴的傳承計劃”,表示2019年此時將不再擔任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他將回歸教育。
在此之前,他就已經在多個公開場合中提到“教師是我最喜歡的職業”。
“我覺得老師這個職業是最有意義、最溫暖的”,現在退休之際再次明確表示“我想回歸教育,做我熱愛的事情會讓我無比興奮和幸福”。
沈從文在《邊城》中說:“凡事都有偶然的湊巧,結果卻又如宿命的必然。”
二十多年來,馬老師無論身處何地,一直鐘情于教育行業。從平常的英語教師到中國首富,從無人所知到無人不曉,從一個月拿91塊錢再到身價過億。
在世人看來,馬云進行了華麗的變身,但是細細思考之后,發現他其實一直都是員工們的馬老師、年輕人的馬老師、同鄉村教育者奮斗在一線的馬老師,這一初衷不曾動搖,也從未改變。
(摘自《文史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