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巴山,地處川陜交界之處,自古以來重巒疊嶂、人跡罕至、荒涼閉塞,歷史上是“不與秦塞通人煙”的地方,有很多當地人一輩子翻越不過大巴山主峰,有著“上七十、中七十、下七十、總共要走二百一十里才能過巴山”之說。在大巴山深處,西安鐵路局安康工務段巴山工務車間就坐落于此,在這個山窩里,抬頭望山,山高到能望掉帽子。偏僻、艱苦,是每一個人來到這里的第一印象。
可就是這樣的地方,一代又一代年輕人,因為一段鐵路,來到了這里,綻放著芳華。
筑路,向巴山去
上世紀60年代,毛澤東同志發出了建設大西南的號召,三線建設從此拉開戰幕。1969年12月29日晚,周恩來總理在人民大會堂召開會議,手拿一副中國地圖說:“毛主席親自確定了襄渝鐵路的走向,這條線路要快修。修好這條鐵路,四川就形成了四通八達的局面,‘天府之國的交通就活了?!?/p>
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一大批鐵道兵、民兵、學生兵團高舉著旗幟,唱著奮進的歌曲,徒步拉練來到大巴山,展開了襄渝鐵路大會戰。在這天險之巔,修建鐵路施工條件極其惡劣,沒有公路、沒有電力,他們靠肩扛背馱,徒步將發電機、水泥、枕木、鐵軌等物質抬上半山腰上的隧道口;沒有先進設備,他們靠鐵錘、鋼釬、風槍進行施工;沒有照明設施,他們靠提馬燈、打火把進洞施工;山洪斷路沒有糧食、蔬菜,他們靠喝面糊、拌咸菜度日。就這樣,在難于上青天的蜀道上,他們一錘一錘打通了全線最長的5334米大巴山隧道,架起了全線最高103米的黑水河鋼梁橋。
“鐵路每推進一公里,就有一名戰士倒下?!毕逵彖F路,是一條用鮮血筑成的鋼鐵動脈。
在群山環繞的大巴山烈士陵園,矗立著一座“永垂不朽”的紀念碑,碑后安葬著為修建鐵路而犧牲的英雄們,他們當中,最小的才18歲,最大的35歲。天塹變通途了,他們卻長眠在這里。
不能對不起筑路先烈
1978年,改革開放的浩蕩春風吹拂著華夏大地。這一年,襄渝鐵路全線通車,正式交付運營,巴山工務車間由此應運而生,開啟了養路護路時代。車間負責管理的線路81公里,穿越大巴山的主峰,分布了128座橋梁和隧道,集中了襄渝線上橋梁最高、隧道最長、曲線半徑最小、海拔最高、坡度最大、生活條件最差等“六大之最”。
今天,我們在襄渝線上乘列車跨過橋梁、穿過大巴山胸膛時,一定會感慨當年筑路的艱辛,也會察覺在這里養路的不易。
車間剛成立的時候,條件艱苦得難以想象,沒有自來水,需要到很遠的地方挑山泉水飲用,買一次糧食需要步行七十里山路,聽不到收音機,看不到電視,收到的報紙最新也是五天以前的。
1978年,一批年輕人第一次來到這里,當上了第一代養路工。這些年輕人大多是來自西安、寶雞、延安甚至北京等大中城市的返城知青??吹脚c世隔絕的大山,面對 “抬頭一線天、低頭是深澗”的惡劣自然環境,知青們一下子都懵了,心理落差非常大。巴山的窮鄉僻壤與他們生活過的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格格不入,巴山艱苦的物質文化生活與他們的理想追求有天壤之別?!皠倧霓r村來到城里,沒想到來到一個還不如農村的巴山”“剛放下了三斤半(鋤頭)、卻又要扛起八斤半(鎬頭)”,一些人甚至哭著鬧著要調走,剛來的年輕人不在車間找對象,怕一輩子被鎖在這里。
在這種艱苦的環境工作,理想的豐滿與現實的骨感激烈碰撞是難免的。
“物質可以變成精神,精神可以變成物質?!蔽镔|是貧瘠的,但精神不能貧瘠,否則怎么能養好路,怎么對得起筑路人?黨支部一班人認識到,養路必先育人,育人必先鑄魂。他們自辦夜校,學習黨的基本知識,教育職工安心山區;開展革命傳統教育,清明節到烈士陵園掃墓,用“筑路難,還是養路難”引導職工思考人生道路和價值取向;舉辦聯歡會、知識競賽,開展“大山里的小奧運”以豐富山溝里的文化生活……
慢慢地,一群人從不安心到安心,再到扎下了根,就像一顆顆鉚釘一樣把自己釘在了鐵路上,從此再也沒有松動過。
襄渝鐵路開通初期,大巴山隧道病害不斷,火車跑到這里要限速十五公里,外國專家來考察,給大巴山隧道判了“死刑”,說這里是鐵路的“禁區”,要么報廢,要么改線或重建。可有一個叫解和平的人卻不信這個邪,他和工友們一頭扎進隧道,沒日沒夜地進行病害整治。一次,他腳掌扎了釘子,就把自己綁在樹上指揮。硬是憑著這股子不服輸的勁頭,巴山人不僅讓大巴山隧道 “起死回生”,而且把列車時速由15公里提高到了90公里,讓“擔心線”變成了“放心線”。
解和平,第一代巴山鐵路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人稱“鋼筋混凝土式的工長”,退休時,他給巴山留下的一句話,后來成了巴山人的“家訓”:“巴山的條件確實艱苦,但它在祖國的版圖上。鐵路修到了這里,總要有人來養護,我不來別人就得來,既然來了,在一天,就要干好一天”。
“選擇吃苦也就選擇了收獲,選擇奉獻也就選擇了高尚?!绷暯娇倳浬羁淘忈屃朔瞰I精神。巴山雖苦,但巴山人內心深處有一種東西叫責任。為了鐵路和萬千旅客安全的責任,讓他們甘愿吃這種苦,忍受常人難以忍受的寂寞,放棄本可以更好的生活。這種責任說到底就是一種忠誠、一種大愛,對祖國的忠誠,對人民的大愛。這種忠誠和大愛無疑是高尚的。
正是第一代養護人,他們在這片物質貧瘠的土地上,開創出了精神富礦,即“艱苦奮斗、無私奉獻、務實創新”的巴山精神。也正是在這種精神的激勵下,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來到了這里,接過他們的衣缽,傳承著巴山精神,書寫著新的歷史。
1988年,19歲的王庭虎來到巴山,成為解和平的徒弟,至今一干就是31年。參加工作的第二年,他就把戶口從安康市遷到了巴山鄉。后來,安康工務段幾次要調整他到條件較好的站區,他都拒絕了,“我的青春留在了巴山,已經和巴山融為一體,離開巴山,我的魂都會丟的?!?1年來,他養護行走的線路超過16萬公里,相當于走了近13趟長征路。2014年,王庭虎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15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
“高山之松,霜線不能渝其操?!痹诖蟀蜕缴钐帲裢跬セ⑦@樣如“高山之松”矢志不渝深扎腳下土地的人,還有很多。在巴山車間,你看不到一條扎根的標語,但很多人在這里獻了青春獻終身;你聽不到激動人心的豪言壯語,有的只是幾十年如一日默默的付出。巴山人是樸實的,在采訪中,我們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們不能對不起筑路先烈”。
前輩干出來的安全記錄不能砸在我手上
2012年,第一批招錄的年輕大學畢業生留在了巴山,他們都是80后、90后。
如果說上世紀改革開放之初,在當時貧瘠落后的年代,第一代養路工服從組織分配在巴山堅守還可以理解,而在當今物質文化生活豐富的新時代,一批又一批年輕大學生舍棄大城市的繁華,甘愿在寂寞的大山里揮灑青春和汗水,實則讓人驚訝和敬佩。
雖然說巴山條件在不斷改善,在老一輩巴山人眼里,與41年前比屬于舊貌換新顏。但在外人看來,青山依舊在,其艱苦的自然環境無法得到徹底改變。山還是那座山,鐵路還是那條鐵路,生活環境好了,但工作環境和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沒有多少變化,線路施工的機械器材依然需要肩挑背扛,干的依然是繁重的體力活,買糧買菜依然需要到很遠的市區去采購。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巴山雨季特別長,雨量特別大,別人下雨天往屋里鉆,巴山人下雨天往屋外跑,為的就是線路安全;別人每天下班能回家,巴山人“歸期未有期”。大學畢業的女職工劉家佳夫妻雙方都在巴山車間,她含淚說道,“自己孩子是上了幼兒園,從小朋友嘴里才知道,原來別人家的父母所謂的上班都是當天晚上能回家的?!卑蜕饺俗钐澢返木褪亲约旱募覍?,在事業與家庭的天平上,砝碼總是向著事業傾斜。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日趨豐富,對巴山人而言,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很簡單,就是和家人團聚。
每天夜晚9點到11點,是常人開始進入夢鄉的時候,而這時間正是巴山人揮汗如雨的時候,他們要利用鐵路行車天窗期進行線路養護。我們沿著漆黑的山路往上爬,走進漆黑濕冷的巴山隧道,看到這群大學畢業生靠著頭燈的亮光,正在工長的帶領下進行緊張的施工。30公斤重的搗固機,聲音震耳欲聾,震裂碎石騰起的粉塵混雜著柴油燃燒后的廢氣,讓人著實難以呼吸。切割鋼軌產生的火花四射,在漆黑的隧道里顯得格外耀眼,正如他們綻放的青春。
魯迅先生說,青年“所多的是生力,遇見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見曠野,可以栽種樹木的,遇見沙漠,可以開掘井泉的”。年輕大學生的到來,傳承了巴山精神的同時,也賦予了巴山精神新的內涵。
這些年輕人大都畢業于鐵路院校,在創新驅動發展的時代大潮中,他們運用所學專業知識進行技術創新。車間黨支部為他們提供平臺,鼓勵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此專門設立了“劉玲工作室”,由研究生畢業的劉玲帶領新分配的大學生,發揮專業優勢,進行安全技術難題攻關,并取得系列成果。隨著鐵路的飛速發展,車間引入科技養路理念,堅持“不信眼睛信儀器,不靠估計靠科技”,把觀云盯圖、追雨,運用到防洪工作中,通過對衛星云圖的分析,研判防洪風險點,做好應急處置工作,把安全風險降到最低。
“到基層和人民中去建功立業,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提出的殷切希望。巴山青年在努力踐行著,他們在這里奉獻,在這里歷練,在這里成長,在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實踐中書寫著別樣的精彩,實現著自己的人生價值。
在巴山車間陳舊辦公樓的外墻上,掛著一副“安全天數揭示”的牌子。自1978年6月1日至今,41年15000多天行車安全無事故,我們可能覺得理所當然,但對巴山人來說卻來之不易。要知道,巴山車間是襄渝線上最艱苦的車間,所管轄的線路從通車起就被列為全路重點病害區段,這令巴山養路人付出了比別的車間多幾倍的努力。車間黨總支書記魏尚憲表示,在巴山有三樣東西壞得快,工具壞得快、汽車壞得快、鞋壞得快。
41年行車安全無事故,這是一代又一代巴山人用青春和汗水接續奮斗創造的戰果。面對這一成績,新時代的巴山人并未止步,他們初心不忘,時常自警:“前輩干出來的安全記錄不能砸在我手上?!?/p>
“偉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偉大?!卑蜕饺司褪沁@樣,他們是平凡的,又是偉大的,一群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了不平凡的成就。巴山人先后獲得了“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青年文明號”等百余項局級以上榮譽稱號。這些沉甸甸的榮譽,正是巴山人堅定信仰信念、忠誠為黨為國的偉大寫照,正是他們扎根艱苦地區、傾情無私奉獻的生動注腳。
啟示
從1970年筑路到1978年開始養路,再到2012年第一批大學生留在車間,巴山經歷的這三個重要時間節點,正好標注著新中國不同的時代。從巴山線最初的時速15到60,到90,再到今天隨處可見高鐵速度,印刻著中國在復興征程上不斷加速的腳步。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奮斗。在巴山堅守的幾代年輕人,他們在大山里綻放了芳華,他們動人的事跡,他們開創、傳承下來的巴山精神,對當代中國青年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新時代中國青年要擔當時代責任。好兒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奮斗無悔。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國一道前進,服務人民、奉獻祖國,是當代中國青年的正確方向。
時代呼喚擔當,民族振興是今天中國青年的責任。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當代青年正處于民族復興的大好時代,職業生涯與祖國復興的進程同步,理應珍惜這個時代、擔負起時代使命,在火熱實踐和偉大斗爭中經風雨、見世面、壯筋骨、長才干,在奉獻中成就精彩人生。新時代的長征路上,每一個青年都不是局外人,都不是旁觀者,都是復興航船上的劃槳者、奮楫者,只有將個人理想融入民族復興偉大理想,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為祖國建設添磚加瓦,為民族復興鋪路架橋,在奮斗中釋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就定能不負偉大的新時代,不負靚麗的青春。
綻放吧,芳華!
(調研組成員:李飛 孫志遠 韓辰 于倩;執筆:李飛)
責任編輯:高天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