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曉晨(天津財經大學)
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國民經濟水平的提高,社會各界對于人民幣國際化等相關領域的關注有所提高。一直以來,中國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這一負責的作法增強了其他國家對中國的信任,使國際上對人民幣置換美元資產的呼聲高漲。人民幣作為世界貨幣的進程也在加快,近年來經濟全球化為我國與世界各國之間的政治交流、經濟交流和文化交流等提供了良好的溝通渠道,從而促進了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本文將從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戰略與推進路徑入手,結合經濟全球化創的國際貨幣體系新格局以及美元和日元國債的經驗與教訓,來探究經濟全球化下人民幣國際化的最佳路徑和幾點建議。
當某一貨幣的流通范圍擴大,成為自由交易以及兌換的幣種時,便可稱其為國際貨幣。需要注意的是,國家的經濟實力是本國貨幣升級為國際貨幣的基礎。中國政府近年來一直加速推進著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并且與眾多國家簽訂了雙邊互換協議,對各國貨幣多種貨幣進行直接交易。
人民幣國際化實際上是一定程度上削弱美元本位并分享部分美元本位權力的過程。同時貨幣國際化對國際貿易的幫助極大,而且豐富了國際幣種的數量。簡單來說,貨幣國際化會產生兩個明顯變化,分別是貿易對等和掌握主動權。由于美元的存在,使中國在對外貿易中,始終處于不利的地位。而人民幣的崛起,能夠提高中國的影響力和國際地位,進而稀釋美元使得美元本位導致的全球經濟失衡得到緩解[1]。
1.人民幣國際化的幾個階段
隨著中國迅速崛起,人民幣的國際地位逐步提升,逐漸成為國際幣種之一。簡單來說,此過程共分為四個階段:
(1)前期準備階段(截止至2009年)
20世紀末期,政府便著手準備貨幣國際化戰略方針。在其推動下,人民幣成為了邊境貿易中的主要幣種[2]。自1996年起,外國貨幣便可以兌換人民幣。不過,這類交易僅限于貿易市場。資本渠道仍是關閉的。在2005年,人民幣在外匯方面進行了多種嘗試。
(2)人民幣國際化開始邁出步伐(2009年)
為推動貨幣國際化進程,中國人民銀行于2009年1月起,先后與六個周邊國家和地區達成協議,完成雙邊本幣互換協議的簽署,其金額高達6500億人民幣。而協議方包括韓國、阿根廷、印度尼西亞、白俄羅斯、馬來西亞以及中國香港等地。中國于2009年7月,開始試點結算人民幣。[3]在政府的推動下,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已經開啟了一個新的局面,邁出了堅定的步伐。
(3)穩步前進階段(2010-2015年)
2010年—2015年,中國相繼與多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貨幣互換協議,《香港銀行人民幣業務清算協議》由中國香港金管局和中國銀行共同簽署。政府利用這種方式,拉開了離岸人民幣市場的帷幕。倫敦三個主要的人民幣離岸市場。
(4)人民幣被IMF納入SDR貨幣籃子(2015年)
2015年11月30日,IMF收納人民幣,使其成為SDR貨幣籃子中的一員。在2016年10月1日,該決定正式推行。根據統計數據顯示,在SDR貨幣籃子里,共有10.9%的比例為人民幣。與此同時,人民幣一躍成為世界第三大貨幣,僅次于美元和歐元。
2.人民幣國際化的現狀
在2015年,中國銀行公布了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根據報告顯示,人民幣的流通區域逐漸增多,使離岸市場得到擴張。與此同時,也帶動了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合作。首先,在跨境投資與跨境貿易中,人民幣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常規項目在2014年,擁有6.56萬億元的人民幣結算金額。與此同時,實現了41%的同比增長。除此之外,1865億元的對外投資金額與8620億元的國外直接投資金額,實現了117%和92%的同比增長。其次,從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功能使用來看,至2015年4月,約有6667億元人民幣流入其他地區或國家;離岸市場在2014年,擁有約19868億元人民幣余額。與此同時,人民幣還有5351億元國際債務[4]。總體分析來說,隨著互聯網覆蓋率的增長,全球化進程逐漸加快。在此基礎上,爭取到國際貨幣的發行權,能夠推動國內的經濟建設。簡單來說,當政府擁有國際貨幣發行權,便可收取他國的鑄幣稅。不僅如此,國際金融也會受到國際貨幣發行權的影響,產生資源配置方面的傾斜。在完成人民幣國際化后,國內的經濟水平會大幅度提高。與此同時,政府的國際影響力和國際地位也會隨之上升。需要注意的是,貨幣國際化是中國現階段的主要目標,也是領導其他各國的基礎。不過,在貨幣國際化的過程中,也會產生各種風險。基于這一點,政府必須充分認識到貨幣國際化對經濟建設帶來的影響,并盡快做出相應的預案。經過不斷努力,人民幣必將成為國際貨幣,并承擔相應的職責。
在政府提出“人民幣國際化”的戰略方針后,社會各界便在不斷努力,推動該方針的實施。一帶一路是2013年首次提出于2015年正式推進,雖然二者并沒有因果關系,但是經濟全球化卻對人民幣國際化起重要促進作用。經濟全球化對內能解決產能過剩,我國合作國家沿線基礎設施建設和國內過剩產能相互合理配置,對外又能符合全球化這一趨勢。
1.變量選取及模型選擇
(1)被解釋變量
從實際情況來看,人民幣國際化起步較晚,仍存在不少問題。在“一帶一路”政策的引導下,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得以加快。在完成程度測量后,接下來將我國人民幣國際化指數與沿線各國貨幣國際化指數做差得出數據進行數據處理,得被解釋變量。借鑒林樂芬的實驗過程(見表1)[5]。貨幣有三個最重要的職能,即儲備、交易以及貿易與計價三方面的職能。從國際貨幣化指數來看,每項職能均占1/3的比例。另外,交易職能指標即外匯交易量占比,用國際債券未償付額、凈發行額和國際貨幣市場未償付額、凈發行額作為貿易與計價職能的指標,用貨幣儲備量來作為儲備職能的指標。

表1 經濟全球化下的人民幣國際化
在研究過程中,衍生品市場調查活動報告以及國際清算銀行提供了外匯交易量的相關數據。但由于這一報告三年公布一次因此用線性插值法發補全數據;貨幣儲備量數據來自于IMF數據數據庫。
根據我國目前經濟發展趨勢,經濟全球化和人民幣國際化以成為國家戰略發展中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發展,并使其與經濟全球化相結合。通過這種方式,加快經濟建設,全面提高中國的綜合國力以及國際影響力。
目前我國發展勢頭最旺的就是大數據和“互聯網+”,這兩大產業可以將傳統領域中各個部分通互聯網的發展相結合,進而加強我國行業的融合深度和發展廣度。在經濟發展的進程中,國內產能過剩成為了一種普遍的現象,我國擁有5200多家不同種類不同類型的跨境交易平臺,這些平臺對電子商務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例如馬云創造的支付寶結算系統,在多個國家實施,把“中國式支付”帶到了全世界,引領了全球消費者支付潮流。根據調查結果,2016年我國跨境電子商務貿易量成交額高達6,600億元人民幣與上一年同期相比增長了38.6%。合理的利用電子商務網絡交易平臺,不僅可以在跨境貿易往來過程中擴大我國對外供給的能力,還能增加銷售渠道,提升企業的利潤空間。與此同時,也能刺激整條產業鏈的發展,使國內經濟水平快速增漲[7]。
我國實施的“一帶一路”,在這一建設中,人民國際化前景是光明的但是同時也面臨著一系列的挑戰,因此我們要把握好機遇,不畏懼挑戰。
(1)保持國內經濟持續增長。國內經濟的持續增長是經濟全球化計劃實施的重要保證,人民幣國際化進展是否順利根本要看我國國內經濟發展水平。
(2)加強企業建設,提升對外企業質量。在經濟全球化實施的過程中我過會有很多企業走出去,對沿線等國進行投資以及加強國際貿易。我國應努力為企業營造一個良好的經營環境,吸引更多的企業加入到對外投資的隊伍中來。這樣會使人民幣的流通規模擴大,流通速度增加,從而更好的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3)加強金融市場建設,完善金融市場體制。目前我國金融市場不夠完善,存在較多的弊端,阻礙了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相關部門應采取措施加強金融市場的相關建設。
(4)加強國際貿易合作。人民幣國際化主要是提升人民幣國際影響力的過程,因此我國應進一步加強國際貿易合作規模與水平。我國企業應在經濟全球化這一絕佳的政策下,努力尋求與沿線國家的經濟貿易合作,互利互惠[8]。
伴隨著我國經濟的崛起,人民幣在世界貨幣體系中的影響力與日俱增,人民幣的地位日益凸顯,使貨幣的國際化進程加快。與此同時,黨中央提出了經濟全球化的戰略方針,對人民幣國際化趨勢進行鼓勵和扶持,使得沿線國家在進行國際貿易時,更青睞與用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和儲備貨幣。我國依托經濟全球化戰略的實施,對產業結構進行優化升級,加強供給側結構改革等,都已經初見成效。在此基礎上,中國需要擴大對外貿易的規模,使人民幣得到周邊國家的認可。不僅如此,增加進出口業務量也能促進國內經濟體制改革。與此同時,政府必須推出更多優惠政策,對實體經濟的發展進行扶持。通過這種方式,帶動國內經濟水平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