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已有*ST鹽湖、*ST龐大等14家上市公司申請破產重整。其中,7家公司的破產重整申請被法院受理,破產重整成為資本市場熱門話題。
業內人士認為,應建立常態化的市場退出和企業挽救機制,在強化僵尸企業處置的同時,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有效資源高效流動。未來,應減少重整申請的前置條件,讓企業通過重整盡快走出困境,并保障債權方、股東、職工等各方權益。
不少申請重整的公司是由于盲目擴張所種下的苦果,部分公司則由于大股東風險傳導所致。在上述14家涉及破產重整事項的公司中不乏昔日明星公司。
*ST鹽湖的重整導火索是公司與格爾木泰山實業有限公司一筆不足500萬元的欠款。泰山實業以公司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且缺乏清償能力為由,向西寧市中級人民法院申請對公司進行重整。而*ST鹽湖2018年銷售收入接近180億元。昔日的“巨無霸”被一筆不足500萬元的欠款難倒,公司面臨的困境可見一斑。目前*ST鹽湖重整事項已獲法院受理。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破產法與企業重組研究中心主任李曙光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不少上市公司申請重整并非其主業出現問題,而是受制于資金鏈、現金流以及外部環境。長期從事破產重整的律師王利(化名)直言,申請破產重整的上市公司遭遇的債務壓力比以往要大。一些企業早年擁有融資便利性,存在盲目擴張的問題。在去杠桿的背景下,企業償債能力不足的問題就暴露了出來。“部分上市公司則是由于大股東陷入債務危機。大股東出現債務危機,債權人就認為上市公司可能也有問題,風險就傳導過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