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宏
中圖分類號: F299.27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04-0005-003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04.003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的關鍵是農業人才的振興,當前形勢下需要著力打造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一個人要真正做到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從小就應該深入農村、了解農業,通過農業教育,培養熱愛農業、獻身農業的為農情懷。開展農教融合,是發揮農業教育功能、推動農業和教育相輔相成、互利共贏的一項重要舉措。進入21世紀,我國土地流轉進程加快,農業規模經營發展迅速,農場和農業園區數量劇增,農業教育功能進一步拓展,農教融合工作得到重視。上海青浦循環農業科普教育基地依托上海青浦現代農業園區的產業支撐,在農業教育方向結合本地特色,創新教育模式,走出了一條富有青浦特色的農業教育道路。本文就以上海青浦循環農業科普教育基地為例,闡述分享現代農業科普教育的意義和案例。
1 農教融合的含義及其現實意義
“農教融合”的提法也僅在2017年4月份北京市農業教育部門舉行的一次有關農業與教育深度融合發展的研討會上出現。可以看出,目前對農教融合的相關研究鳳毛麟角。綜合我國有關政策文件以及相關研究文獻,本文提出的“農教融合”是指以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和中小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為目的,以開展中小學生農業科普教育與實踐練習為手段,以科普教育活動市場化為動力,通過政府統籌安排,使農業、科技、教育、旅游等部門的人力、物力、財力等得以綜合利用,推動農業與教育相互支撐和融合發展,取得最佳整體效益。它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含義:第一,通過現代農業基礎建設、生產管理、功能拓展等,為中小學生提供學習農業科學與文化知識的載體;第二,通過中小學生農業科普體驗,增長學生農業科技知識,改變學生對農業的傳統認知,吸引與培養農業后備人才;第三,通過農業科普教育課程建設、運營管理、師資培訓、后期服務及網絡運營等市場化運作,促進農教融合可持續發展,撬動農業休閑與鄉村旅游市場。
農業和教育,都是國家根本所在。農業和教育的深度融合是挖掘農業發展潛力、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具體要求。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圍繞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了“構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大力開發農業多種功能”“積極開發觀光農業、游憩休閑、健康養生、生態教育等服務”的任務要求。
農教融合是提升學生素質能力、培養農業人才的重要路徑。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中小學教育資源也隨之向城鎮轉移、集中,越來越多的孩子缺乏對農業農村的了解。他們大多數通過老一輩的故事講述或電影電視的劇情展現,了解到的盡是農民“面朝黃土、背負青天”勞苦操作的情景以及農村“臟、亂、差”的落后面貌,容易產生遠離農村、輕視農民、不愿務農的思想。通過農教融合,中小學生不僅可以掌握農業知識,還能夠了解我國農業領域取得的重大成果,增加自信,有助于樹立熱愛農業、親近自然、維護生態環境的高尚情操以及培養勤儉節約、吃苦耐勞的優良品質。通過農教融合,還可以讓更多的孩子了解農業、進而熱愛農業,能夠主動報考農業院校,掌握農業知識和農業技術,成為一位有情懷、有技術、有能力的農業后備人才,為實現鄉村振興的宏偉目標提供人才保障。
2 上海青浦循環農業科普教育基地的“農教結合”探索之路
上海青浦循環農業科普教育基地依托青浦區屬國有企業——上海青浦現代農業園區發展有限公司建設,面積達到近200畝的循環農業科普基地自建設之初,就秉承園區“科技為先、生態引領”的理念,充分發揮園區內農業科技項目集聚、農業科技工作者主動創新的優勢,將科普基地的運營管理和園區的主導產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
在硬件條件支撐上,科普基地每年列出資金,專項管理,用于基地的運營。近兩年來,基地新建了田間課堂,在其中布置了投影儀、音箱、桌椅等硬件設備,能同時容納120人進行講課教學;在園區各個產業發展片區內,專門辟出部門場地,用于不同農業模式的現場教學,比如水稻種植區、林下香菇培植基地、蔬菜種植區、藍莓組培實驗室等生產區都有專門的實踐區域,配備了專門的工具或設備,布置了相應的知識展牌,能讓學生能近距離的觀察、觸摸、體驗到各類農業生產的過程,學習其基本原理,了解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的不同內涵和方法。
青浦現代農業園區近20年的發展歷程,形成了以“米、菇、菜、果”為龍頭產業的農業集群,科普教育基地的活動內容也緊緊圍繞這四大主題來設計開展。活動內容是科普活動的靈魂,是吸引青少年的法寶,為了不讓科普活動流于形式,基地結合農不同農時,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一是開展觀賞類科普活動,激發青少年動眼觀察能力,對便于觀察和欣賞的農業科研成果和科研試驗過程的觀察,以現場、知識展板、模型、試驗演示、科學視頻等形式呈現給青少年,讓青少年走進農業,增進青少年對農業科技和生命科學的興趣和理解,激發他們主動思考與探索的求知精神。二是開展體驗類科普活動,培養青少年動手操作能力,充分調動青少年的主動參與性,讓他們參與農業生產和管理過程、農業生產技術、動手操作儀器設備,提高他們的成就感。三是開展探索類科普活動,調動青少年動腦思考能力,青少年能夠在活動中了解和使用許多在學校不可能見到和摸到的設備和工具,能夠學到有關的科技知識和技能,從找資料、定課題,閱讀文獻材料,做實驗、搞制作、觀察、記錄到獲得成果,都讓青少年自己去實踐、探索,幫助青少年掌握科學研究方法、收集處理信息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 案例分享:上海青浦循環農業科普教育基地經典科普課程“一粒米的前世今生”
水稻是江南地區的傳統農作物,青浦地區的水稻種植歷史源遠流長,到現在依然是青浦農業重要的組成部分,這幾年來,青浦現代農業園區在水稻產業方面也突破傳統,創新發展,研究開發了“蛙稻生態立體種養”、“稻田養泥鰍、甲魚生態種養”、“彩色稻田組畫”、“水稻面源污染在線監測”、“稻田浮萍控草技術”等多項試驗。科普教育基地也基于這些富有現代科技特色的實驗研究,設計開發了一系列水稻主題的科普活動內容,制作了相適宜的教學課件,以“田間課堂+實踐體驗”的固定形式,開展科普活動。
在田間課堂內,科技人員根據受眾的不同制作了不同科學深度的稻米主題課件,如針對10周歲以下的低幼兒童的《認識稻米》,主要介紹水稻的栽培過程、基本分類和各類米制品等;針對10-15周歲的少年的《稻米的前世今生》,主要介紹水稻的栽培過程、歷史淵源、分類依據和生態種植方法等;針對16周歲以上的青少年和成人的《稻米的三生三世》,主要介紹水稻的分類依據、現代化水稻的育種和栽培、轉基因水稻的基本知識和未來的研究方向等。通過不同的科學深度和廣度,傳遞不同的科學知識,更好的激發受眾的興趣。
在課堂外的實踐體驗中,也同樣根據受眾的年齡層次,開發了米糕制作、播種和插秧體驗、收割和碾米體驗等體驗類活動,并且結合青少年科學研究實踐,讓科技人員帶領高中學生完成各類科研項目,如“不同品種水稻在蛙稻生態種養模式下的產量對比”、“新品種水稻的肥料運籌試驗”、“蛙稻生態種養模式下的稻田面源污染監測”等科研試驗,讓小孩子們能親手觸摸泥土和作物,感受大地的溫度,讓青少年能親手操作儀器來探究水稻深層的秘密,培養基本的科學素養。
“田間課堂+實踐體驗”的形式吸引越來越多的中小學生走進基地,近三年來共有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學、青浦高級中學、青浦一中、朱家角中學、浦東新區第二中心小學、青浦實驗小學、閔行區莘莊幼兒園等十余所學校來基地參加體驗活動,每年接待人數超過6000余人,深受學校和師生的好評。
4 結語
實踐教學是加強學生專業知識教育、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提高公民科學素養的有效途徑。農業雖然產業比重不高,但在國民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在上海逐漸成為全球化大城市的過程中,很多青少年卻越來越遠離土地、遠離農業。這就需要我們農業園區和農業科普教育基地要進一步發揮所長,開發更多更優質的實踐課程,讓學農實踐活動真正發揮作用,讓青少年更深入的接觸土地,了解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