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諾敏
[摘要]在城市化進程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扎魯特牧民離開牧區選擇去城里發展,“牧民”向“市民”的身份轉換導致其社會價值觀和審美觀念也發生變化。扎根于民間生活的扎魯特長調民歌在當前形勢下面臨著一系列生存與發展的難題。
[關? 鍵? 詞]城市化;格日朝魯;長調民歌;傳承保護;思考
扎魯特旗有著廣闊的天然草原,在歷史長河中,這一獨特的地域環境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筆者從2018年開始對扎魯特長調民歌的傳承情況進行了多次田野調查,也有了整體性了解。其中格日朝魯蘇木流傳著大量的長調民歌曲目,而且當地牧民的演唱極具特色,更能體現出長調民歌的地域性特征。隨著城市化的推進,長調民歌依附的文化環境也發生了變化。在現代社會的影響下,這一民間音樂的生存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一、扎魯特長調民歌的地域分布及其傳承人
扎魯特地區的民間文藝中好來寶和胡仁烏力格爾高度發達,成了該地區的符號標簽。正因為曲藝藝術的高度發達使人們對扎魯特長調民歌的了解不夠深入,知之甚少。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及勞動生產方式的改變,大多數牧民們脫離了傳統的游牧生活,過上了半農半牧的定居生活。長調民歌賴以生存的環境的消失直接導致了與之相連的文化走向衰落,瀕臨滅亡。為進一步探索扎魯特長調民歌的主要分布區域及傳承情況,筆者多次深入牧區進行走訪調查。值得高興的是,扎魯特旗北部的純牧業地區流傳著20多首“原汁原味”的長調民歌,其中烏力吉木仁蘇木、阿日昆都冷鎮、魯北鎮、格日朝魯蘇木及巴雅爾圖呼碩鎮是扎魯特長調民歌的主要流傳區域。在當地牧民的民俗生活中長調民歌占據著主導地位,主要是通過傳統的婚禮、壽宴、那達慕等重大的儀式性活動來展現。這些傳承人在扎魯特長調民歌的傳承和傳播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不僅是重要的傳承主體,也是核心力量。
目前扎魯特長調民歌的傳承人從年齡上可以劃分為老、中、青三代人。第一代傳承人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出生的老一輩民間藝人,這些人從小對當地民歌耳濡目染,學歌主要是受到同村長輩及家庭的影響,通過家庭聚會、婚禮壽宴等場合自然傳承。他們的演唱極具代表性,在長時間的演唱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風格。第二代傳承人指20世紀50、60、70年代出生的民間歌手,他們的學歌途徑既有傳統的“口傳心授”,也有借助新型媒介的現代傳承。他們不僅從長輩藝人身上學會了眾多家鄉的長調民歌,也從收音機上間接地學會了一部分扎魯特長調民歌。這些人身上保留著大量的扎魯特長調民歌,是重要的長調民歌傳承主體。第三代傳承人指20世紀80、90年代出生的年輕歌手,這一代的接班人受到環境和時代的影響,大多數不喜歡傳統的民間音樂,反而更喜歡與時俱進的現代音樂。只有少部分長調專業的年輕人受到家庭的影響會演唱家鄉的長調民歌,隨著學歌途徑的多樣化,多數人在學習長調民歌的過程中,往往會選擇傳唱率較高的錫林郭勒長調民歌。因此,他們演唱扎魯特長調民歌的時候自然而然地加入錫林郭勒地區的演唱技巧,與傳統的演唱技巧相比有著明顯的區別。
從整體上來看,扎魯特地區仍然保留著長調民歌的活態傳承。雖然扎魯特地區長調民歌的分布較廣,也有著眾多的代表性傳承人,但在傳唱過程中存在演唱技巧變遷的問題。
二、城市化對格日朝魯蘇木長調民歌的影響
隨著城市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牧民脫離原生環境搬遷到城鎮去居住和生活。“牧民”向“市民”的身份轉變,必然會接觸到“主流文化”,從而產生文化的碰撞。在城市的多元音樂文化中,蒙古族音樂會隨著環境、文化、族群的不同發生變化,很難保持原來的面貌。
(一)社會語境的改變,導致長調民歌慢慢退出舞臺
蒙古族社會生活中不僅重視民俗,也重視音樂。兩者的關系主要體現在“音樂可以反映民俗生活”“民俗生活中必須有音樂”。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年輕人婚俗觀念的改變,目前格日朝魯蘇木的年輕人在舉辦婚禮的時候往往會選擇城鎮里條件好的飯店,而不選擇在家中置辦。蒙古人講究“有宴必有歌,有歌必有酒”,因此婚禮儀式上會邀請專門從事婚慶服務的“樂隊”來助興。歌手們為了迎合當下大眾的審美,演唱的歌曲往往以短調民歌、流行歌曲、創作歌曲為主,只有少數年長的牧民歌手才會演唱長調民歌。據了解,過去格日朝魯蘇木的傳統婚禮儀式會舉辦幾天幾夜,且演唱的長調民歌也有著嚴格的先后次序。當地流傳著“圖林四首歌”和“賞金八首歌”的說法,前者主要在婚禮開始的時候由德高望重的民歌手演唱四首規定的長調民歌,而后者是指長調歌手在得到新娘家的賞賜后演唱的八首傳統的長調民歌,只有按照規矩唱完規定的十二首長調民歌以后人們才可以自由演唱其他歌曲(資料來源于對格日朝魯蘇木長調歌手呼日勒巴雅爾、斯日棍其木格、圖門吉日嘎拉的口述訪談,時間為2019年2月27日)。
現如今,婚禮程式的簡化以及演唱歌曲不規范的情況比較普遍。城市化進程中這種現象不僅在格日朝魯蘇木存在,整個扎魯特地區亦是如此。當代社會語境的轉變,致使長調民歌的社會功能弱化,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二)人口的流動,導致長調民歌的傳承面臨危機
城市化的發展造成大量的格日朝魯蘇木牧民離開牧區到旗里生活,這種流動人口群體大致分為三大類。一是在校學生。目前牧區孩子們為了追求更好的教學質量選擇去城里上學的現象比較常見。牧區孩子們的音樂生活中民歌是非常普遍的,每個民俗活動中都可以聽到民歌的傳唱,從小耳濡目染會讓他們自然而然地學會家鄉的民歌,從而達到民間的自然傳承。但到了城里以后獲取信息的便利性使他們接觸到各式各樣的大眾音樂。音樂審美的變化導致孩子們對傳統的長調民歌失去興趣,從而與家鄉的傳統文化日漸疏遠。二是陪讀老人。伴隨孩子們進城求學,一些老人也來到城里照顧孩子們的飲食起居。格日朝魯蘇木寶日呼碩嘎查的塔木瑟老人是長調民歌傳承人,也是當地公認的優秀民歌手,曾為了照顧孫子的生活在城里住過一段時間。據老人介紹,城里的生活與牧區的生活完全不同,在牧區老人經常被邀請參加各種活動演唱長調民歌,但來到城里后幾乎沒人請她演唱長調民歌。傳承平臺的缺失,加上孩子們不喜歡演唱家鄉的民歌,目前長調民歌的傳承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三是音樂工作者。隨著旅游業的迅速興起,內蒙古眾多地區出現了專門招待游客的旅游區。無論是城里的大酒店,還是草原上的景區,都有著專業的藝術團隊,團隊成員主要由牧民歌手和音樂院校畢業的專業歌手組成。牧民歌手呼日勒巴雅爾和圖門吉日嘎拉經常到旅游區為游客演唱當地的長調民歌,既可以豐富音樂生活,同時也可以賺取可觀的收入。另外,音樂院校畢業的學生也會利用假期時間打“場子”,如格日朝魯蘇木的烏恩吉雅、桃拉、圖門琪琪格等人均為長調演唱的專業學生。為了取悅聽眾,他們的演唱不受地域的限制,多數情況下演唱的都是錫林郭勒地區的長調民歌,即使演唱家鄉的長調民歌也有著濃烈的錫林郭勒“韻味”,與傳統的演唱有一定的差距。
(三)媒介的傳播,導致傳統長調民歌的風格異化
現代化的發展,媒介的普及使人民對音樂的追求不再是“點—點”的單一性,而是“點—面”的多樣性。目前微信溝通已成為人們的一種重要交流方式,人們可以通過微信群進行音樂交流。過去格日朝魯蘇木有著良好的傳統文化氛圍,牧民歌手們經常會聚在一起演唱長調民歌,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如今媒介的便利讓更多的牧民足不出戶就可以聽到各個地區的民歌,有效促進了民間音樂的傳播。任何事情都是一把雙刃劍,民歌的傳播也不例外。雖然人們通過微信平臺學會了很多家鄉的歌曲,但由于網絡的局限性,多數牧民在學歌的時候會選擇性地學習自己喜歡的長調民歌。
在長調民歌的演唱過程中,方言和諾古拉是至關重要的,各地區的方言及諾古拉的運用也有著很大的差距。通過走訪后發現,目前格日朝魯蘇木部分歌手的長調演唱存在“扎魯特曲調,烏珠穆沁諾古拉”的現象。即長調民歌的旋律和方言沒有變化,但在諾古拉的裝飾上則借鑒了烏珠穆沁的風格。主要原因在于這些人通過手機、收音機等媒介學會了錫林郭勒長調民歌以后直到近十幾年才學習家鄉的長調民歌。從微觀層面來講,這種演唱受到大眾的喜愛,傳唱和傳播速度較廣,利于長調民歌的進一步發展。但從宏觀層面上來講,這種介于兩者之間的演唱風格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形成另一種風格,直至取代傳統。
總之,格日朝魯蘇木的牧區生活是相對封閉的,而城市音樂生活則是開放的。在城市化推進中,社會環境的改變、人口的流失、媒介的傳播均是影響民間音樂發展的重要因素。在城市的多元音樂文化中,長調民歌想要生存和發展,就必須體現出自身獨特的藝術價值。
三、城市化進程中格日朝魯蘇木長調民歌的傳承與保護對策
目前格日朝魯蘇木長調民歌的傳承情況不容樂觀,牧民勞動生產方式的改變,導致長調民歌失去了生長的土壤走向衰落。長調民歌具有“不可再生性”,因此在城市化迅速推進的當今社會,運用科學的傳承方式對長調民歌進行保護顯得極為重要。
(一)城市化進程中格日朝魯蘇木長調民歌在傳承中存在的問題
長調民歌是一種依靠口頭傳承的民間藝術,傳唱的過程中常依附在傳承人身上。在城市化高速發展的當下,格日朝魯蘇木長調民歌的傳承方式主要包括三個部分。一是家族傳承。家庭是重要的文化傳承基地,家里良好的音樂氛圍可以促進孩子對長調民歌的喜愛,在日積月累的熏陶下自然而然地學會家鄉的長調民歌。二是社會傳承。牧民們通過傳統的婚禮、那達慕等途徑進行長調民歌的傳播。這種民間傳承的好處在于傳播范圍很廣,傳唱曲目豐富,受眾人群較多。除此之外,人們可以利用新型媒介進行長調民歌的交流,也可以錄制藝人們的演唱再模仿學習,有助于改善民間傳承上的不足之處。三是授徒傳承,主要涉及“授”與“受”的兩個概念,“授”專指老師,而“受”指學生。民間的傳授注重傳統演唱技巧和民歌韻味,具有自然、淳樸和原生性的特征。高校的傳授過程注重科學的訓練方法,能夠突破民間傳承的局限性,從而追求特色唱法。民間與高校傳承相互促進,相互依托,二者缺一不可。
在社會轉型的過程中民間音樂也在發生著變化,如今格日朝魯蘇木長調民歌的發展也面臨著一系列的難題。主要體現在長調民歌的“趨同化”、傳統曲目的失傳、老一輩傳承人的減少、新一代接班人傳承鏈條的斷裂及牧民與傳統生活的脫離等方面。另外在城市化進程中大部分人由“牧民”向“市民”的身份轉變,也導致牧民的社會價值觀和審美觀念發生變化,存在演唱技巧和演唱風格的變遷等問題。
(二)城市化進程中格日朝魯蘇木長調民歌的保護對策
近年來,扎魯特地區眾多的專家學者對家鄉長調民歌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眾多成果。但長調民歌的保護工作任重而道遠,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隨著城市化的加速,我們應當與時俱進,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努力開辟出適合于自身發展的道路。
關于格日朝魯蘇木長調民歌保護對策,總結起來有以下三點:1.重點保護傳承人,提升其社會地位。在長調民歌的保護工作中要“以人為本”,要把保護傳承人工作放在首要位置,保護傳承人是保護民歌的重要環節。長調民歌是“不可再生性”藝術,一旦消失將是永久性的損失。另外政府應當加強對傳承人的宣傳力度,提升他們的社會地位。這有利于調動傳承人的積極性,通過培養專門的藝術人才為長調民歌的持續發展提供基礎。2.出版長調民歌專著,發行長調民歌專輯。格日朝魯蘇木有著豐富的長調民歌資源,因此抓好民間歌曲搜集工作顯得格外重要。我們應當成立專門的研究團隊對這些民歌進行記錄和錄制,同時還需深入牧區進行搜集和整理,盡量做到全面挖掘,以免民族文化的遺失。在此基礎上出版地方特色的民歌專著,并將所收錄的長調民歌曲目制作成專輯進行全面推廣,只有全面地傳播,才能引起大眾的關注。3.成立民歌協會,定期舉辦研討會和民歌比賽。格日朝魯蘇木有大量優秀的民間藝人,他們熱愛民族音樂,擅長演唱長調民歌。民歌協會的成立可以促進長調民歌的發展,一方面能帶動大家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可以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成立協會能夠大力培養熱愛民間藝術的接班人,也可以提高牧民的演唱水平。另外,定期舉辦民歌研討會進行學術交流,不僅可以擴大長調民歌的影響力,也可以發現傳承與保護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目前基層地區的民間藝人缺少傳承平臺,有必要通過比賽去鍛煉自己。通過民歌比賽的方式帶動民歌的發展,對于一些優秀的民歌手、傳承人給予物質上的獎勵,有助于他們樹立民族文化自信。
城市化進程是不可避免的發展趨勢,作為民族瑰寶的長調民歌在傳承和發展過程中必然會受到影響并發生變化,繼而很難保持原貌。在城市的多元文化中扎魯特長調民歌要想適應社會的發展就必須提高自身的生命力。長調民歌具有“不可再生性”的特點,是極其寶貴的文化資源。針對長調民歌在現代社會中面臨的諸多難題,制定科學而有效的保護方案顯得極為重要,而扎魯特長調民歌保護必然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需要大家齊心協力、相互配合才能實現。我們應當充分發揮積極作用,努力探索出適合長調民歌傳承與保護的渠道和途徑,確保在“移步不移形”的發展規律中保持長調民歌的“原汁原味”。
參考文獻:
[1]樂之樂.城市化進程中民間音樂的保護策略研究[J].藝術探索,2019,33(4):109-113.
[2]張婧.試論城市化進程中傳統音樂的變遷[J].藝術評鑒,2018(23):185-186,178.
[3]博特樂圖.城鎮化與蒙古族音樂生活的變遷:當代蒙古族音樂生活狀況調查之一[J].音樂探索,2013(2):4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