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雕刻是一門傳統的民間工藝美術,也是一門古老的傳統藝術,它以象牙為雕刻載體,利用象牙獨有的細膩和光潔塑造出一個個精美細潔的藝術作品。在歷經了商、周、漢、唐、宋、元、明后,牙雕工藝逐漸融技法之大成,成為一門十分精湛的工藝;直到清代,不論是技藝水平、藝術創造抑或是雕刻的圖樣種類,都一度達到了巔峰。隨著20世紀80年代全球保護野生動物運動的興起,大象被列為嚴禁獵殺的對象,牙雕工藝尤其是象牙淺刻藝術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傳承困境。面對此困境,常州牙雕手藝傳承人思索發展和傳承的新道路,逐漸形成了今天的以猛犸象牙為雕刻對象的淺刻藝術。
一、常州象牙淺刻的發展歷程
江蘇牙雕藝術的發展與傳承已經歷經了上百年之久且發展迅速,其發展過程是同其他雕刻藝術和雕刻手法融合的過程,唐宋時期初具規模,明清時期達至巔峰,江蘇牙雕藝術也因此成了江南一帶牙雕制作的中心。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行以及市場經濟的改革,一批又一批的象牙雕刻藝術者先后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或牙雕藝術中心,從原有的民間作坊體系過渡到相對完善的團隊體系。在近四十年的發展歷程中,我國的象牙淺刻中心已由上海和蘇州兩地漸漸轉移至常州地區,并在市場需求的影響下,形成了常州地區獨具特色的牙雕藝術形式——常州象牙淺刻。常州象牙淺刻的發展也具有一定的歷史淵源,它并不是突然形成的,其源頭可以追溯至明代,曾在明清時期被召為“宮廷牙作”,是江南派的代表之一?,F如今,常州象牙淺刻找到了可以替代象牙的新材料——猛犸象牙,使用猛犸象牙代替野生象牙已經成了業內的普遍認識。
猛犸象牙出自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凍土層,猛犸象早在一萬多年前便已經滅絕,可以說猛犸象牙是一種十分珍惜的材料,最重要的是猛犸象牙的儲量豐富。猛犸象牙開始逐漸走上牙雕工藝的舞臺,成了常州牙雕淺刻的主要原材料。
二、猛犸象牙及常州猛犸象牙淺刻的特點
猛犸象牙因猛犸象的生存需求而生長巨大,具有堅實細密、抗磨堅韌的特點,其色澤光潔柔滑,形狀整齊規矩,使用猛犸象牙雕刻出來的作品較普通象牙更具視覺上的沖擊力,除此之外,在色澤、紋理和雕刻難度等方面基本與現代象牙無較大區別,是替代現代象牙的最好選擇。淺刻又稱細刻,常州猛犸象牙淺刻的表現形式豐富,技藝手法日臻成熟,雕刻作品舒適典雅。常州猛犸象牙淺刻與傳統書畫相似,只不過一個是在象牙上“作畫”,一個是在紙上作畫。常州猛犸象牙淺刻的內容包含廣泛,既包括時代背景下的人文民俗和社會活動,也包含花鳥、神話人物等傳統的雕刻藝術形式。這些因素在象牙雕刻工藝者的手下融合了制作者的想象力,重新煥發出新的活力和生命力,他們注重淺刻畫面的線條關系,在猛犸象牙原有紋路的基礎上展開豐富的想象,制作出似刀非刀、似畫非畫的藝術作品。
藝術的載體更換了,但是對藝術的傳承始終是每一個手藝人都應銘刻在心的信仰。常州象牙淺刻藝術從古至今的發展歷程也是它不斷變化的歷程,以猛犸象牙作為淺刻對象只能在一段時間內保證常州牙雕技法的傳承,我們需要尋找新的方法和替代品以更好地繼承常州牙雕。如何平衡環境保護、動物保護和象牙雕刻藝術之間的關系;如何促進常州猛犸象牙淺刻和常州牙雕技藝的發展;如何對這二者進行創新實現藝術的升華,都是我們現階段需要思考和探討的主要方向。筆者相信,常州猛犸象牙淺刻藝術不會因為時代的變遷而失傳,常州象牙淺刻藝術也不會成為落在塵埃和展柜里的一紙泛黃的記錄。
常州猛犸象牙淺刻藝術可以被看作是常州牙雕藝術的一簇驚艷的浪花,我們需要在欣賞這份美麗的同時去思考如何將它保留下來,而不是成為曇花一現的遺憾,這需要我們更多的思考。
參考文獻:
[1]周敏,王明盛.常州象牙淺刻藝術的傳承與發展[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12(5):26-29.
[2]梁文杰.以刀代筆無俗志,方寸之間顯精神:淺談揚州的象牙淺刻藝術[J].收藏,2017(6):93-103.
作者簡介:張寬,男,1978年生,江蘇常州武進人。師從于工藝美術大師蕭劍波。高級工藝美術師,江蘇省工藝美術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