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彩芬
一般來說,凡雕塑技法仿自然界物類形態的紫砂壺都可歸為“花器”類。按制作技藝來說,花器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將物象設計成壺的整體,即將生活中所見的各種自然形象和各種物象的形態以藝術手法設計成茶壺造型,諸如以松樹為形體的“松樁壺”,以竹節為題材的“竹段壺”,創意來源于五指橘的“佛手壺”等。一種是在光器的流、把、蓋、鈕、足等局部運用雕、鏤、堆、捏等手法,將自然形體變化為造型構成,比如在虛扁壺的基礎上,加以貼塑加工創造出來的花器圣品“風卷葵”,在圓器的基礎上,加了以屋梁為形態靈感而成提梁的“東坡提梁壺”等,本文所要淺析的“銀杏壺”也是其中之一。
銀杏和紫砂,早在五百年前就已經邂逅。那時的紫砂壺,還沒有花器之說,那時的銀杏樹,靜立于金沙寺旁。那時有個叫供春的書童,陪同主人在宜興金沙寺讀書,寺中的一位老和尚會做紫砂壺,供春就偷偷地學。后來他用老和尚洗手沉淀在缸底的陶泥,仿照金沙寺旁大銀杏樹的樹癭,也就是樹瘤的形狀做了一把壺,并印上樹癭上的花紋,人稱“供春壺”。供春壺的出現,開創了紫砂花器制作的先河,而它的靈感來源,正是銀杏樹的樹櫻。
“供春壺”靈感來源于銀杏樹的樹櫻,而本文的“銀杏壺”,靈感來自銀杏樹的枝干、葉子和果實。“供春壺”的造型設計是將物象設計成壺的整體,而“銀杏壺”是在光器的身筒、流、把、蓋、鈕等局部運用堆、捏等手法,將自然形體變化為造型構成。“銀杏壺”的壺形基礎是一把圓潤飽滿的光器,壺身采用紫砂壺傳統的裝飾技法之一“貼塑”工藝,即將紫砂泥捏塑成裝飾部件,然后貼于壺身裝飾壺體,對于工藝本身來說,“貼塑”工藝的使用,增加了裝飾部件的立體感,提升美感。這把壺壺身和蓋面上,均采用貼塑工藝以綠色的枝葉與嫩黃的果子雛形作為裝飾,壺嘴、壺把、壺鈕,取材枝干,整把壺造型設計完整,制作考究。泥料選用優質紫泥,一方面考慮易于泡養,一方面匹配銀杏樹干的顏色,壺體周正規整,泥色優雅端莊,貼飾又俏皮鮮亮富有生機,老味與新意并重,是純熟技藝與巧妙構思的結合,也是傳統壺藝與現代審美的融合。
銀杏壺美在其形,好在其意。
“古柏高枝銀杏實,幾千年物到而今”,銀杏被稱為活化石,壽命可達千年,因此,銀杏是長壽的代表和象征;銀杏適應能力強,生長期漫長,不急不躁,它堅韌而沉著;銀杏的葉子是心的形狀,一柄兩葉似兩顆相愛的心連在一起,訴說著愛情的甜言與蜜語;銀杏一般都是一個體系或一個樹群出現,種于門前屋后,是對家族人丁興旺、多子多福的祈福;銀杏一柄兩葉的葉型特征代表著調和,象征著陰和陽、生和死、春和秋、對和錯等事物的對立和諧面,所以,銀杏代表著對立矛盾的調和,是真善美的代言。
古往今來,許多的文人墨客和其藝術作品,更著力于秋天的滿樹金黃的銀杏,宋朝·葛紹體《晨興書所見》:“滿地翻黃銀杏葉,忽驚天地告成功。”中國著名花鳥畫家憶君先生,長期致力于銀杏畫創作,尋訪中國數百棵千年古銀杏及諸多古銀杏群落,他的名作《吟古》圖中,粗壯的枝干,金黃的銀杏,是象征著生命幸福與美好的壽帶之吟,是集天地之靈氣、融長壽于富貴的銀杏之吟。“銀杏壺”突破傳統,選擇了初夏的銀杏,綠色的銀杏葉,嫩黃的果實雛形,代表著新生和希望,內蘊旺盛的精力,翹起的果實,努力向著陽光生長,你能在這件作品中感受到生命的力量。銀杏樹又叫公孫樹,只有經過漫長的守候,才能守得開花結果,象征著守護愛情的漫長歲月和最終的合二為一。銀杏樹是雌雄異株的,要想銀杏樹結果,必須要有正常開花的雌、雄兩種樹存在,雄樹的花粉落在雌樹的花蕊上,雌樹才能授粉結果,這點和人類的孕育很像,這把壺上的正在孕育生命的雌樹,是對孕育生命的贊美,是對女性、對母親的歌頌!
花器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們的繆斯是自然界中的形形色色,吉獸、祥枝、福物,瑞果,如造化之于萬物,大而大容之,小而小養之,形形色色,無所棄遺。花器千變萬化的造型中,皆美在其形,好在其意。
參考文獻:
梁立興.中國當代銀杏大全[M].北京:北京農業大學出版社,199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