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霞飛

在傳統的婚禮習俗中,有一種干果似乎從未缺席,它有著深紅色的喜慶外表,綿軟香甜的肉質,還肩負著“早生貴子的使命”;冬令進補也少不了它,在《神農本草經》中被奉為上品,這就是喻示紅紅火火、歡天喜地的果子——棗。
棗,鼠李科棗屬植物,分布于亞、歐和美等30多個國家,是一種具有很高經濟價值的果樹。我國棗資源豐富,據相關研究顯示:棗在中華大地上的栽培歷史至少有3000年了。早期的栽培地主要分布在黃河中下游的陜西、山西、河南、河北和山東等地區。漢代以后,棗的栽培地區逐漸擴大。如今,棗不再是北方地區的“專利”,改良后,南方也有適宜的品種。
目前,市場上稱為棗的果實不少,如:紅棗、大棗、冬棗、酸棗、青棗、沙棗、烏棗、黑棗和拐棗。它們形態各異,有的口感相似,有的相差甚遠。農業標準NY/T2326—2013《農作物種質資源鑒定評價技術規范棗》中的棗針對的僅是鼠李科棗屬,故紅棗、大棗、冬棗、酸棗、梨棗和灰棗乃是“同胞兄弟”。這種鮮果脆甜又略帶酸、水分充足、在冬季人們用來增加熱量的棗,還擁有怎樣的營養品質?
棗,適宜在年平均氣溫不低于6.5℃,極端氣溫不低于-30℃;土層50cm,排水良好、pH值為5.5~8.5、肥沃的土壤和沙土壤等環境中生長。有數據顯示:鮮棗通常含水豐富(一般在69%~76%),擁有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等人體必需營養素,還富含黃酮類抗氧化活性物質。其中,有些品種棗的維生素C和維生素B1含量大于部分水果,如:葡萄、柚子、柑橘、桃、荔枝、火龍果、梨和蘋果,被譽為“百果王”。
酸棗,別名山棗、野棗、棘子,主要在西北、東北地區生長,具有抗寒、耐旱、耐瘠薄和耐鹽堿(pH值為5.5~5.8)等特性,在山地、丘陵、平原和半沙化土地均可生長。酸棗果樹根系發達,生長較快,壽命可達百年以上,喜光且耐陰;果實富含營養,尤其是維生素E和維生素C。
富含維生素E。有相關數據顯示,其果實中的維生素E含量超過了葡萄、柚子、柑橘、桃、荔枝、火龍果、梨和蘋果等水果。維生素E具有抗氧化作用,是哺乳動物維持生育必不可少的營養物質,維持免疫功能,尤其對淋巴細胞功能的維持。GB28050-2011《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通則》針對成人制定了每天需攝入14mgα-TE維生素E的營養素參考值(NRV)。
富含維生素C。有相關數據顯示,有些野生的成熟果肉中維生素C含量是種植棗維生素C含量的2~3倍、蘋果和梨的100多倍,甚至超過獼猴桃的大部分品種。維生素C參與并促進去甲腎上腺素的合成,促進鐵的吸收,輔助治療缺鐵性貧血,防止巨幼紅細胞性貧血;提高機體抗氧化作用和機體免疫力;對重金屬離子有解毒等作用。GB28050-2011針對成人制定了每天所需攝入100mg維生素C的NRV。
酸棗仁。它富含酸棗仁油,抗氧化能力與維生素E相當。
酸棗皮。它富含多酚類抗氧化活性物質且超過果肉。多酚類化合物能夠有效清除體內自由基,具有抗氧化活性作用,對抗癌、減輕過敏反應、改善視力和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等具有輔助功能。
“食棗異美”“一日吃三棗,終生不顯老”是民間對棗的共識。大多數時節,人們食用的是棗的干果,尤其是冬季。其鮮果,香脆、酸甜可口、肉質細嫩,無論從口感還是營養,都處于最佳狀態,毋容置疑,首推鮮食。另,可推薦的美食還有:紅棗桂圓蓮心湯、梨木耳燉紅棗、紅棗糯米、小米棗百合南瓜粥、木瓜紅棗百合、棗泥糕、酸棗酒、酸棗果醋和酸棗汁等。
古語有云:五谷加紅棗,賽過靈芝草。傳統醫學認為,蔥是辛熱助火的食物,棗也屬于性甘辛熱之物,二者同食,易使火氣更大。故,糖尿病患者、外感風熱的人、體質燥熱的人和經期女性等不適合食用。
紅棗是滋補調養佳品,可以經常食用,但切忌過量。食用過多會引起胃酸過多、腹脹問題,而且大棗的棗皮消化起來比較困難,一定要細嚼慢咽。

紅棗桂圓蓮心湯

梨木耳燉紅棗

棗泥糕

瓜紅棗百合

小米棗百合南瓜粥
《中國居民膳食營養指南》推薦:食物多樣,谷薯類為主。從蔬果多樣性原則來看,建議天天吃應季新鮮水果,并確保品種多樣化,每日攝入各類水果200g~350g。棗擁有其獨特的營養成分,應適量選用,實現膳食營養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