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敏華 蔣龍 程紫燕


摘要:潿洲11-4N油田位于南海北部灣海域,目前處于試開采階段。通過建立研究區三維儲層地質模型,可以從定量角度有效的預測砂體的空間展布以及儲層內部物性分布特征,為研究區開發方案部署提供指導方向。
關鍵詞:地質建模;相控模型;潿洲油田
前言
地質建模是在將地質、測井、地球物理資料和各種解釋結果或者概念模型進行綜合分析的基礎上,利用計算機圖形技術,生成的三維定量隨機模型[1],可用于直觀的進行地質體三維空間分析,并對其進行結果預測。本文在總結油藏地質建模技術流程的基礎上,綜合利用各種資料,建立了潿洲11-4N油田流三段三維地質模型。
1.區域地質概況
潿洲11-4N油田位于南海北部灣海域,是一復雜斷塊油田,縱向上分為潿洲組和流沙港組兩大含油層組,本次研究的目的層段為流沙港組流三段含油層段。目前,流沙港組的井區均處于試開采階段,因此,本次三維地質建模對于摸清區塊潛力方向,部署開發方案有著重要的研究意義。
2.油藏地質特征
流三段可根據沉積旋回特征劃分為四個油組(L3Ⅰ、L3Ⅱ、L3Ⅲ、L3Ⅳ),本次建模為了確保建模的精度更高,將四個油組進一步細分為9個小層。儲層孔隙度平均14%,滲透率平均8.3md,為低孔低滲儲層。地層壓力系數1.04-1.1,地溫梯度較高,為4.36℃/100m。流三段為湖盆斷陷初期的近物源、快速堆積的淺水扇三角洲沉積,低水位時期形成三角洲平原沉積,高水位時期形成扇三角洲前緣沉積。
3.儲層三維地質建模
潿洲11-4N油田基礎資料豐富,在對區塊構造、儲層以及沉積特征精細認識的基礎上,進行區塊地質建模。
3.1構造模型建立
構造模型是地質建模的基礎,其作用是對地層的空間形態進行表征,包括斷層形態以及層面模型[2]。此次斷層模型依據的數據為兩個,一個是地震解釋的斷點數據,另一個是地層對比所得的斷點數據。潿洲油田流三段為復雜斷塊油藏,斷層的發育對油氣富集有著重要作用。
在斷層模型建立的基礎之上,利用地震解釋的各砂組層面作為地層格架的主層面,將細分的各小層的層面作為地層模型的亞層面,平面采取30*30的網格,擴大計算范圍,縱向采取不均勻垂向網格劃分,設置網格最小厚度為0.01m,提高薄層識別精度,建立儲層空間格架。
3.2巖相模型建立
巖相模型的建立采取單井相結合平面相展布的方法,根據沉積相的展布特征,結合物源的方向,工區物源方向為自南西至北東,在變差函數分析的基礎之上對砂巖以及泥巖兩種相進行調節,利用指示克里金的方法進行確定性巖相建模,這樣建出的模型可以與單井相吻合,同時也能符合沉積相平面變化趨勢,能夠與區塊地質認識相符。
3.3屬性模型建立
屬性模型可以反映儲層的物性特征,比如孔隙度模型、滲透率模型以及凈毛比模型等等,可以表征儲層參數的空間變化規律[3]。本次建模采取的是確定性建模與隨機建模相結合的思路,按照精細劃分的網格,利用測井二次解釋出的孔隙度與滲透率值,在相控建模的基礎之上,利用序貫指示模擬指數模型算法,建立屬性模型。
孔隙度與滲透率的高低分布與沉積相的展布具有相似性,主河道物性值較高,河道間物性值偏低,主力油層的孔隙度分布范圍較連續且較大,而非主力油層的孔隙度展布范圍較局限。
4.儲量擬合
利用容積法的原理,對建立的精細地質模型進行儲量擬合,以驗證所建模型的準確性。對模型中各個含油小層的儲量進行計算,再與已有的預測儲量作對比,例如WZ11-8-1井區,地質儲量為729萬噸,模型計算儲量為704萬噸,擬合誤差為3.4%,誤差在允許范圍之內,從而證實了所建地質模型的可靠性。
5.結論
三維精細地質建模的方法,是對有效儲層空間展布情況進行預測的有效手段。本文通過對研究區構造、儲層以及沉積特征精細認識,在此基礎上建立出的構造模型、巖相模型以及相控屬性模型可以真實反映地層的實際情況,為油藏數值模擬提供地質基礎。
參考文獻
[1]陳歡慶,李文青,洪垚.多點地質統計學建模研究進展[J].高校地質學報,2018,24(04):593-603.
[2]王文龍,尹艷樹.儲層建模研究進展及發展趨勢[J].地質學刊,2017,41(01):97-102.
[3]羅婷婷,周立發,焦尊生,白勇,王蘇里.相控隨機建模技術在鄂爾多斯盆地低滲透油藏的應用[J].現代地質,2016,30(03):655-662.
(作者單位:中國石化勝利油田分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