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摘要:大數據將企業財務管理工作提升到一個全新高度,相對于傳統手工財務管理轉變為“電算化”,這種變革是顛覆本質的,它不僅意味著數據處理更快、更精確,同時也從財務管理方面提升了企業前瞻性,有利于企業科學地做出決策、提高市場競爭力。“大數據”從技術到思維都是全新事物,傳統企業財務部門能否有效地認知并改進工作模式,直接影響著企業的生存發展。
關鍵詞:大數據;財務管理;挑戰;對策
一、大數據時代概述
大數據時代的來臨究竟意味著什么?這是市場經濟環境下諸多參與主體都要思考的問題。其中,企業組織作為最重要的經濟參與主體之一,大數據所帶來的變革集中地在財務管理方面得到了體現。宏觀上,“大數據”給人們一種規模龐大、關系復雜的直觀體驗,這是毋庸置疑的。根據維克托·舍恩伯格與肯尼斯·庫克耶所著的《大數據時代》一書中的描述,“5V”原則中第一條極為“大量性(Volume)”,這是因為開放的互聯網空間,允許所有用戶作為數據“生產者”,全球任何一個介入互聯網的節點,隨時隨地可以傳輸數據,由此也實現了“多樣性(Varity)”和“高速性(velocity)”,同時考慮到數據生產者的一手處理特點,所形成的大數據集合中針對某一類數據而言,具有“真實性(veracity)”保障,最后大量數據集中在一起,事先并沒有一個可協調多機制確保重復率、精簡化,因此大數據具備“低價值密度(value)”的特點——對于大數據的應用,必須是建立在“海量”的數據基礎之上,通過技術手段分析、模擬、預測,得出一致性結論,而并非對數據“直接使用”。
顯而易見,這一特點,與企業組織傳統財務管理的模式截然相反,傳統的財務部門中,會計對待每一條數據都必須嚴謹精準,而大數據背景下企業財務管理則需要提出新的思路,以應對人工甚至軟件系統無法處理的“大數據”。
二、大數據時代造成的企業財務管理嬗變
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社會變化對于科技進步越來越敏感,20世紀90年代以后,互聯網技術進一步加速了科技對社會結構顛覆的速度、規模,“大數據”也在這一時期正式出現,各個領域的管理者都開始意識到,計算機、互聯網、數字化等共同驅動下,管理工作中所面對的信息渠道、質量、類型等日益多元化,最直觀的體驗則是“信息爆炸”;事實上,大數據的出現并不意味著“量變到質變”,并非不斷積累的情況下,導致數據到一個臨界值而“爆發”,人類社會本身就有著“大數據”生產潛力,但這種形態遲遲未能出現,又恰恰是受到了科技局限造成的——傳統社會中人們缺乏一個類似“互聯網”一樣的高速、迅捷、開放的互動平臺,數據的生產與消亡幾乎是同步展開的,僅僅保留下了一些具有重大生產價值的內容,從而在漫長的歷史中形成了所謂的“后喻文化”。
以互聯網技術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真正實現了大數據時代的構筑條件,“數據”的保留權不再凝聚于小部分“精英群體”,每一個介入互聯網的用戶終端,都是一個“數據工廠”,這種情況下,人們必須采取新的態度來對待數據,尤其企業財務管理工作,所引發的嬗變主要呈現于數據處理能力,“海量數據”無法依賴人工或一般軟件實現價值轉化,而是需要企業中所有部門相互協作,從大數據背景中篩選出有效部分,最終匯集在財務部門,進而結合財務管理方式做出正確的決策。
具體而言,大數據時代企業財務管理產生的嬗變,包括正面驅動和負面驅動兩類,其中:(1)正面驅動是指,大數據可以讓企業更清楚地看到市場發展動態,提升在國內外更大市場的競爭力。市場是瞬息萬變的,大數據的巨大容量,既可以從宏觀角度分析出發展趨勢,也可以根據“少數報告”來判斷微觀動向,企業財務部門可以根據自身業務特點,劃分數據權重,保障所做出的決策更加精確有效;(2)負面驅動主要包括企業在大數據時代面臨的一系列挑戰,諸如技術挑戰、安全挑戰、風險挑戰(金融風險、政策風險等),尤其是信息本身存在的泄露風險。企業財務管理中的數據應嚴格保密,如果將涉及個人隱私、賬號密碼等泄露,容易引起非法行為的侵害。表現在大數據處理層面,則更加直觀,企業如果不能有效的應對大數據的“低價值密度”問題,很可能在管理中效率低下,被虛假信息、無效信息所拖累,甚至造成決策的錯誤。
三、大數據時代企業財務管理問題的優化策略
(一)重視企業財務管理理念及理論的創新
理念是行為的內部動因,理論是行為的外在依據,客觀上,大數據時代要求企業財務管理必須提供與之匹配的理念、理論。一方面,傳統的財務管理理念是“封閉式”的,主要功能是對企業數據的匯總、整理,很少關注到相關信息的重要性,并且在企業中財務部門(及管理工作)缺乏“獨立性”,處于一種“自上而下”的運轉模式,領導及相關管理者發出指令,財務部門中的會計人員負責執行,這種理念下所形成的數據成果,對于提高企業決策價值是非常有限的。另一方面,財務管理理論屬于“管理學”范疇,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管理學本身也發生了巨大嬗變,反應到財務管理中同樣需要“與時俱進”,如果理論滯后,實踐過程中就缺乏科學性、合理性。
據此,一方面要加強財務管理人員的重新培養,注重理念轉變,形成對“大數據”的正確認識,進而展開操作技能、處理能力上的提升。另一方面,財務管理理論的創新是相對的,需要從實踐中入手,加強對管理學中可應用部分的改造,轉化為適合本企業的信息處理方式。
(二)強化企業財務管理中的風險管控意識
從大數據時代企業財務管理的嬗變可知,一系列挑戰必然帶來企業經營風險,如明顯的“信息泄露風險”,以及相對隱密的“信息虛假及無效性”風險。企業財務管理部門應該認識到,隨著企業信息化建設水平的不斷提高,大量數據流動、互動的過程也變得頻繁,由此在風險管控意識方面,要全方位地提高管控意識,及時發現管理中存在的漏洞,規避可能造成的決策錯誤現象。
具體實現過程中,可以將技術作為一個基礎,不斷完善企業財務管理的各個環節,并在各部門之間形成信息安全傳輸介質,尤其在信息更新、發布等環節中,可建立多環節、多主體的審核流程,避免財務部門“一家獨大”的現象;同時,財務管理作為風險管控的直接機制,需要進一步明確財務部門的獨立性,打破傳統企業組織結構中“等級制度”的約束,能夠積極、主動地展開大數據思維實踐,直接形成決策提交給企業領導。
(三)注重財務管理人員的大數據素質培養
人才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資本,企業運轉好壞、發展是否健康,完全取決于人才的整體素質。特別是在互聯網經濟時代的中國,市場的開發程度無以復加,企業不僅要面對國內市場的壓力,還有競爭實力雄厚的國外企業參與競爭,這就要求財務管理人員的視野進一步開闊,從財務數據角度擴大干預范圍,貫穿于企業生產、營銷、物流、投資等諸多方面。
基于現狀,我國大部分企業的財務管理人員僅僅重視其“專業性”,如會計操作能力,而針對其他領域的了解較淺。大數據時代中,人才素質也被賦予了新的內涵,除了豐富的理論、實踐知識之外,還需要具備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積極實施財務管理工作的改進;企業可直接通過引進高品質人才,提升財務管理中大數據素質的水平,同時也要加強固有財務管理人員的培養,如聘請專業教師授課、專家講座,以及脫產進修等方式,以保障企業在大數據時代的長遠發展的財務管理需要。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大數據時代對于企業財務管理帶來的嬗變是顛覆性的,它要求從理念、理論、人才等根本元素上去進行創新,而非“零敲碎打”地轉變。立足企業管理內部視角,也實現了企業組織結構的重新構建,財務部門不能簡單地視為一個“支出型”的消耗機構,它的地位必須提升到與領導層、管理層直接對話的層次,以確保大數據技術處理完成的財務數據,及時作為決策的依據發揮作用。面對現狀,我國企業在大數據時代需要自我完善的內容還很多,“財務管理”作為一個重要的節點,在優化過程中也不可能“獨善其身”地發揮作用,還需要其他部門的協作與支持,這對于傳統企業管理而言是“傷筋動骨”的變革,未來還需要一個很長的階段去適應。
參考文獻:
[1]俞建福.“互聯網+”環境下會計行業的變革與挑戰[J].商業經濟,2018 (11):133-134.
[2]陳姝霖.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管理會計面臨的機遇、挑戰和對策[J].財務學習,2018 (29):109+111.
[3]梁立國.大數據時代的企業財務管理研究[J].財務學習,2018 (26):6-7.
[4]鄭瑛.基于大數據的電力企業財務管理分析[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8 (16):148+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