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靚 趙韻雯
圍繞制造業領域的重點發展領域,瞄準全球產業發展高地和技術創新高地,著力構建“引進來”的國際合作新平臺、“走出去”的全球資源中轉站、“資本帶動”的精準合作模式
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趨勢越來越快的大背景下,產業競爭已經由“市場規模優勢”向“創新能力優勢”轉變,必須敏銳把握先進科技發展趨勢,以國際化視野利用全球創新資源。因此,如何布局和推進制造業領域的創新型全球精準合作,已經成為浙江制造業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命題。
2018年,浙江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4714億元,同比增長7.3%,比全國同期高1.1個百分點,呈現出“好于預期、高于全國、領先東部”的態勢。同時,浙江制造業領域也面臨著一定的困境和挑戰,迫切需要整合全球創新資源。
“路徑鎖定”的困境。浙江經濟起步于以塊狀經濟為主的傳統產業,普遍存在生態環境破壞、同質化競爭激烈、資源利用率較低、品牌價值不高、產品質量有待提高等問題,發展模式受“路徑鎖定”限制,以往習慣于傳統制造、粗放生產、低端產品的企業已經無法適應市場變化,導致產品層次與市場需求層次不匹配、不協調和不平衡的矛盾日益凸顯。
“技術缺失”的困境。高端制造業核心技術缺失的問題一直存在,導致浙江制造在全球價值鏈體系中的地位不高。例如,浙江是全國最早實施“機器換人”的省份,在機器人與智能裝備的廣泛應用方面領先于其他省市,但是在設備制造方面始終存在短板,企業“機器換人”所用的機器主要來自于ABB、發那科、安川電機、庫卡等國內外龍頭企業,省內缺乏大型的機器人制造企業。

“雙向擠壓”的困境。隨著人工成本、融資成本、生產要素成本、物流成本、稅費成本等生產成本的不斷提高,企業成本負擔加重。在美、日、德等發達國家“高端回流”和印度、越南等發展中國家“中低端分流”的雙向擠壓下,企業長期依賴的低成本競爭優勢正在逐步消失。
自主創新是開放環境下的創新,絕不能關起門來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氣、借八方之力”。實踐證明,自主創新和開放創新并不矛盾,高效的創新需要在吸收國際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再創新、再創造,最大限度利用全球創新資源。
創新全球化的必然結果。當今世界,科學技術創新表現出極強的全球化特征,尤其是一些重大科技問題和復雜科研項目,需要全世界共同應對和通力合作。因此,基于創新的全球精準合作成為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政府、企業、科研院所等組織在謀劃創新計劃和創新政策時,必須具備國際化視野,集聚全球創新資源,才能更好地提升創新能力,在國際產業競爭中獲得優勢。
新業態發展的必然結果。數字經濟的時代背景下,實體經濟和數字技術相互融合、共同發展,催生出一批全新的產業業態。新業態的發展,推動傳統企業的資源基礎結構發生變化,必須依靠整合跨行業、跨領域的外部資源來構建核心競爭力。由于數字技術的虛擬化特點,傳統企業面對的市場和資源也趨向于虛擬化,地理界限在數字虛擬世界中變得不再重要,為企業精準對接全球創新資源提供了便利和機遇。
人才雙向流動的必然結果。創新驅動的本質是人才驅動。21世紀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人才流動從單方流出逐漸轉變為雙向流動,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開始面向全球招聘高精尖人才。尤其是近年來,除了科學人才之外,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關注海外的產業人才和創業創新人才。人才雙向流動推動中國以國際化視野融入全球創新,同時也推進中國參與創新型全球精準合作,引領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2018年,杭州市政府一號文件指出,要提升國際化發展水平,加快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戰略。一直以來,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下沙科技城)始終堅持積極探索全球資源協同合作新模式,率先推進全球精準合作,快速對接國際資源,形成了創新型全球精準合作的“下沙模式”。
“引進來”的國際合作新平臺。為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下沙科技城先后“引進來”一批高水平國際創新平臺,包括重點關注智能制造、生物醫藥、信息技術等領域的中以孵化園,以醫療影像等領域為重點的帝國理工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以諾貝爾獎國際創新項目為依托的杭州諾獎國際創新中心,以推動海外高層次人才與高契合度項目落戶為目標的英中金融家協會合作平臺等。
“走出去”的全球資源中轉站。除了一批“引進來”的創新平臺項目,下沙科技城還聯合杭州市科委在美國硅谷設立了硅谷杭州中心,作為杭州市的全球資源中轉站。該中心一方面針對浙商杭企的海外技術研發和技術合作需要,為企業提供各類精準對接服務,另一方面幫助全球頂級創新技術企業開拓中國市場,對接中國需求,招引全球知名的高新技術企業落戶杭州。通過該平臺,下沙科技城有希望建立起對接海外資源的高效精準途徑,幫助更多的浙商杭企融入創新研發的全球體系。
“資本帶動”的精準合作模式。近年來,下沙科技城發現和支持了一大批海外創新項目,形成了“基金導入助發展,協同研發促轉化,市場開發全球化”的經驗思路,先后成立了海外科技投資母基金、海外信息產業子基金、海外生物醫藥子基金等專業化基金,通過借力資本探索全球精準合作,實現資源轉化賦能創新型全球精準合作。
通過對“下沙模式”的分析和總結,對浙江實施創新型全球精準合作提出以下三點建議:
梳理重點合作區域,建立國際性創新平臺。圍繞制造業領域的重點發展領域,瞄準全球產業發展高地和技術創新高地,開展分領域、分國別(地區)、分細分領域研究,梳理重點合作區域,建設一批國際性創新平臺。例如,加強與德國、芬蘭在智能制造高端裝備、機器人、人工智能、智能網聯汽車等領域的雙向合作,促進與日本、韓國在機器人、人工智能、新型顯示、集成電路、柔性電子、通信與網絡等領域的精準對接,強化與印度、以色列、臺灣地區在高端軟件、集成電路、國防信息化、數字金融等領域的共同研發,推進與美國在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精準醫療、通信與網絡、集成電路等領域的協同創新。
強化金融創新,發揮資本對產業創新的作用。科技創新和金融創新的緊密結合可以推動社會生產方式的變革。要高度重視金融創新對全球精準合作的帶動作用,以企業、技術、人才和項目為紐帶,有機結合國有資本和社會資本,謀劃一批主導、自主可控、帶動能力強的創新型全球精準合作項目,通過高效利用資本提升“浙江制造”精準對接全球的能力。
支持技術獲取型海外并購,提升創新能力。在市場為導向的前提下,支持和鼓勵以獲取核心知識產權為目的的技術獲取型海外并購。統籌謀劃一批海外全球資源中轉站,提供各種信息咨詢、同行性研究、研討會、展覽等服務,為企業實現精準的技術對接提供平臺。培育一批服務于海外并購業務的專業咨詢公司,協助企業精準識別互補性技術資源,加強企業與政府聯系,推廣海外并購經驗,提升海外并購項目的質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