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陳越
政府在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培育龍頭企業,實現資源的跨界整合,挖掘整合農業、文化、生態等相關資源,創新農旅融合產品形式,拓展農旅融合的深度和廣度

作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模式之一,農旅融合是農業農村發展大勢所趨,更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如何實現更深層次、更具創新意義的農旅融合?寧波“城市田園·歡樂鄉村”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的實踐或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意義。
郊區不只是城鄉結合部,也是推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黃金“試驗田”。在政府“搭臺”、企業“唱戲”、村民參與的模式下,寧波“城市田園·歡樂鄉村”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核心區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將產業鏈到延伸到旅游、餐飲等服務領域,突出農耕體驗,傳播農俗文化,成功打造了“達人村”這一響亮品牌。在“達人村”的實踐下,農村已不僅僅是農村人的美麗家園,更是城市居民心怡神往的“世外桃源”。
作為寧波“城市田園·歡樂鄉村”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的核心區,“達人村”既是示范園的首善之區,也是能夠一窺示范區發展全貌的有效樣本。
步入“達人村”,整潔的石板小路兩旁,佇立著修繕一新的古色建筑,售賣著具有寧波特色的小吃,叫賣聲不絕于耳,吸引了不少游客駐足品嘗。
達人旅業總經理童偉標告訴記者,“你也許想象不到,三年前這里曾經是寧波城區最大的蔬菜種植基地,提起甬江北郊,大部分寧波人的印象無外乎‘臟、亂、差’三個字。為了解決環境污染、違章建筑、安全隱患等問題,2016年,寧波甬江街道對北郊片區的2500畝土地進行集中流轉。”經過科學定位與規劃,甬江街道積極聯系相關企業商談,最終與達人旅業達成合作意向,村集體以土地入股,每年參與分紅,對原有的近20幢老屋,由企業統一租用并支付略高于市場價的租金,讓村民不失地、不失收,達到集體、個人和企業的多方共贏。
起初,招引商家入駐“達人村”陷入困境。童偉標稱,“由于農業旅游在當地來說是一個比較新鮮的事物,‘達人村’項目又剛建起來,沒有人知道它的前景如何,大部分人都比較謹慎,持觀望態度。為了打消大家的顧慮,我們從本地村民入手,挨家挨戶地走訪。我們給他們算了筆賬,比如同一間店鋪在外面的商場里每平米的月租金可能達到十幾二十元錢,我們這里只需3塊錢,而且試運營期間免收租金。不僅在租金上予以優惠,我們還保證示范園的客流量,這讓老百姓心里有了底氣,愿意來‘達人村’開店營生。”
政府“搭臺”,企業“唱戲”,成為“達人村”從理想走向現實的助推器。示范園按照“街道服務+主體經營”的運營模式開展園區運營工作。示范園核心區由達人公司負責運營管理,公司同街道農村工作服務中心保持緊密溝通,協調園區建設。
“正是得益于政府和企業的齊心協力,‘達人村’才能夠無中生有,落地生根。目前,‘達人村’總用地面積600多畝,總投資約2億元”,童偉標總結。
經過三年的努力,原先令人繞道而行的“菜園子”華麗變身為人們欣然往之的“大公園”。
順應江北區全域鄉村旅游發展的大環境,依托良好的區位條件,“達人村”成為一產與三產融合發展的開先河者,成為江北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探路先鋒。
童偉標說,“農旅融合不是簡單地給兩者做加法,而是要通過加快農業結構調整,發揮農業的生產、生態、生活功能,在保留和提升農業生產的基礎上,將產業鏈延伸到旅游、餐飲等服務領域,將農區變景區,將農活變休閑體驗。”
那么,“達人村”又是怎樣將農業與旅游業有機地融為一體的呢?童偉標透露,一方面,整治環境,打造觀光美景。開展農業基礎設施提升、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農田美化彩畫等工作,讓農田成為美景,拓展了農業的休閑觀光功能。積極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對鄉村道路、人居環境等進行了大幅度整治改造提升。另一方面,全力開發項目,打響農旅品牌。“達人村”通過引入外部資金開發農旅結合項目,將農產品銷售、鄉村美食、民俗演藝、農耕體驗、親子娛樂、親子拓展、田園觀光、鄉村酒吧、露天影院等功能有機串聯起來,打造具有寧波特色的城市花園。
讓人們在休閑度假的過程中感受傳統民俗文化,是“達人村”農旅結合項目的一大特色。走進寧波農耕文化館,恰好碰到了一群前來春游的小學生,跟隨著講解員的介紹,他們興致勃勃地學習農業知識、認識農耕用具、感受勞動人民的智慧。據悉,“達人村”二期將打造寧波農俗風情文化園,展現寧波60、70、80年代的鄉村生活場景,并設置寧波名人館、農耕文化館、非遺手作館、農俗體驗主題屋,園內還有古戲臺,財神廟等,演繹寧波鄉村的生活藝術和民俗活動。
童偉標介紹,“如今,‘達人村’已經成為寧波乃至周邊地區居民休閑度假旅游的好去處,滿足游客體驗農業、回歸自然的心理需求。再過不久,我們的‘田園學堂’即將開課,農業研學活動將在這里進行。”
據統計,“達人村”自2018年9月底試營業以來,游客量已突破40萬人次,經營收入達到2000萬元以上。其中,大年初二當天就突破了3萬人次。
通過一年多的創建工作,示范園農旅融合產業鏈日益完善、都市休閑功能不斷拓展、業態布局更加豐富。農旅深度融合,有效扭轉了農業效益洼地的局面,改變了園區內空心村、蕭條村的舊面貌,率先叩開了鄉村振興的大門。
努力讓農業強起來、農村美起來的最終目的,是讓農民富起來。農民的腰包有沒有鼓起來,是檢驗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
據童偉標分析,“示范園原有的年輕農民已主要在附近工廠和城區從事二三產業。但原從事農業的留守中老年農民,技能不強、轉業困難、收入較低。園區的建設既為農戶提供了穩定的財產性收入,還從多方面拓展就業渠道,有力促進了農民增收。”
最為顯著的變化是農戶財產性收入得到了大幅增加。“農田整村流轉后,農戶得到的土地流轉費用從原300元/畝提升到1000元/畝,閑置農房租賃價格增加了約2倍。同一塊土地、同一間民房,就能釋放出比以往高數倍的經濟效益,有這樣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擺在面前,村民何樂而不為?”童偉標露出欣慰的笑容。
與此同時,“達人村”的投入運營拓寬了農民就業渠道。園區提供了大量從事農業生產、綠化保潔、安保服務等崗位,這些崗位對技能要求較低,適合轉業困難的農民就業。目前,園區已經招聘農民40人,增加工資性收入200萬元以上。
此外,園區還提供了優惠條件,為創業能力強的農民提供開設店鋪、攤位的場所。畈里塘村村民林東是第一批來這里創業的當地居民。2018年,他帶著一家四口回到修繕一新的村莊,開了一家奶茶店。回憶這個決定,林東坦言,“當初也有過猶豫,畢竟加盟費加上裝修費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但是街道和達人旅業多次上門做我的思想工作,跟我說可以免交房租,可以保證客流,那我想不妨一試。現在,奶茶店每天的營業額大概有1000元左右,前期投入的費用僅僅用了兩個月就全部收回來了。現在的收入夠我們一家大小的開支,可以說超乎了我們原先的預期。”據統計,像林東這樣的創業農戶共有60名左右。
園區還通過代銷農戶農產品,穩定其農業生產收入。通過與村集體簽署協議,農民以土地和基礎設施入股,參與企業分紅。夏家村村民陳惠良原先在家務農,種有900多顆梨樹,每年靠農房租賃可收益2萬元左右,販賣梨子收益將近3萬元,相較于外出務工人員而言這樣的收入著實不高。示范區建成后,他卻在這“一畝三分地”里將自己的收入翻了一番。陳惠良喜滋滋地告訴記者,“我的梨樹全被‘達人村’租賃了,他們不僅把梨園都打造成可供游客參觀的景觀,還聘請我做種植技術員。現在,我每年可以收到5萬元的租金。在這里,一年內還能養800多只土雞,賣出的錢和公司對半分,也能賺到不少錢。”
童偉標表示,遠期,隨著示范園不斷發展,可以帶動更多農民利用自住房屋開展民宿經營、農家樂餐飲等,將進一步提高農民收入。
寧波“城市田園·歡樂鄉村”示范園的經驗充分說明,政府在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培育龍頭企業,實現資源的跨界整合,挖掘整合農業、文化、生態等相關資源,創新農旅融合產品形式,拓展農旅融合的深度和廣度。同時,農民作為農旅融合的主體,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絕對主角和直接受益者,應通過宣傳引導,吸引農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鄉村旅游的規劃建設中來,推動農村產業興旺,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