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陳楠
紡織企業有了堅實的政策、金融后盾,才能靜下心來搞科技、搞研發
“今年,政府對制造業減稅降費的力度非常大,政策紅利超出了企業的預期,我感到新的機遇來了。”“當前中國紡織行業的發展缺乏巨大財政的支持,紡織企業要有堅實的金融后盾,才能靜下心來搞科技、搞研發。”
3月15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閉幕。幾十位來自紡織行業的代表們顯然還沉浸在兩會的喜悅中,會上發出的“政府紅包”讓他們對未來充滿了期待。
3月5日上午9時,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總理在報告中提出: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拓展“智能+”,為制造業轉型升級賦能。支持企業加快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將固定資產加速折舊優惠政策擴大至全部制造業領域。促進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集群,壯大數字經濟。可以預見人工智能+傳統行業改造將成為2019年的重要發展方向,也將成為促進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的新動能。此外,總理還提出要提升科技支撐能力。
事實上,近年來,紡織行業的新驅動之一就是科技,據統計,自2011年以來共有23項成果獲得國家級科學技術獎。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曾用“三個第一”形容紡織科技的快速發展:中國紡織行業世界先進技術和先進裝備應用的絕對數量為全球第一,信息化與機械化融合水平位居全球第一,勞動生產率平均水平為全球第一。1949年到2017年間,棉紡行業萬錠用工從550人左右降到60人以下;“十三五”以來,全數字化棉紡成套設備已實現產業化應用,萬錠用工可降至20人以下,并可實現夜間無人值守;棉紡最高紗支水平從40支提高到300支,60支以上紗線生產量的80%在中國,色紡紗生產量的90%以上在中國,高檔襯衫色織面料生產量的60%在中國,高檔牛仔面料生產量的30%在中國,高支高密織物的生產技術主要在中國。
此外,高性能纖維“七五”時期列入行業攻關重點,“十二五”以來取得重大突破,碳纖維、芳綸等一批纖維自主技術打破國外壟斷,進入產業化階段,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等品種進入國際市場……我國紡織全產業鏈能夠實現使用自主技術、自主裝備生產自主開發設計的優質產品,這在我國制造產業中并不多見。
新時期,如何拓展“智能+”為制造業轉型升級賦能?這既是紡織行業面臨的新科技難題,也是重要機遇。
對此,全國人大代表、西安工程大學校長高嶺表示,要以智能制造為紡織產品工藝創新和技術創新驅動。紡織裝備是紡織行業開展智能制造的基礎和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紡織技術融合的載體,要推進智能化紡織裝備的研發和應用。借用納米技術、特殊纖維、光感和溫感纖維、微型機器人等新型材料和技術實現紡織品在防輻射、防熱、防電、防彈、防流行病、保暖、抗菌等方面的產業化生產。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深化增值稅改革,將制造業等行業現行16%的稅率降至13%。抓好年初出臺的小微企業普惠性減稅政策落實。下調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各地可降至16%。今年務必使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社保繳費負擔有實質性下降。全年減輕企業稅收和社保繳費負擔近2萬億元。
3月1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閉幕。閉幕后,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記者招待會上,針對減稅降費再次強調:“今年下決心要進行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把增值稅和單位社保繳費率降下來,減稅降費紅利近兩萬億元。一竿子插到底,直達市場主體。4月1日就要減增值稅,5月1日就要降社保費率,全面推開。”
這樣一句擲地有聲的話,讓紡織企業代表們感嘆:“這大大提升了我們堅守實業的信心和決心!”
兩會最后一天,全國人大代表、安踏集團董事局主席兼CEO丁世忠在“代表通道”接受采訪時表示:“做實體很不容易,但一定要有定力,做好了,就很有價值。我們遇上了這個偉大的時代,大家要對民營企業有信心,要對中國品牌有信心!”2018年,安踏集團的終端流水超400億元,成為中國最大、全球第三的體育用品公司。丁世忠說道:“安踏為什么能取得這樣一個成績,我相信是因為我們和其他的中國民營企業一樣堅守實體經濟。28年來,我們始終堅持做實體經濟,做好一雙鞋,一件衣服。”
同樣,第三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的江蘇陽光集團董事長陳麗芬也在兩會期間表達了堅守實業的信心。她表示,將制造業等增值稅從16%降至13%,確保今年各個行業稅負只減不增,大大提升了企業堅守實業的信心和決心。陽光集團去年已經完全退出金融、房地產行業,將繼續堅守主業,堅守實體經濟,把主業做大做強。陳麗芬認為,企業要跟著時代步伐走,企業家要不斷創新。“跟著國家提出的改革發展方向走,企業肯定能夠實現發展。在自己的行業里面要做到搶占先機,搶先一步,去實施實踐,這樣肯定能立于不敗之地,并實現迅速的轉型發展。”
而創新的前提是企業家對行業、對經濟、對國家有信心。全國人大代表、湖北天門紡織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沈方勇表示:“今年,政府對制造業減稅降費的力度非常大,政策紅利超出了企業的預期,我感到‘新的機遇來了’。” 他表示,因為政府給出政策“紅包”,企業的投資力度和項目推進步伐將大大加快。“在利好的政策環境下,企業在設備更新換代、車間智能化改造等方面的投資計劃從原來的5000萬元增加到現在的1億元,對產品開發和產品鏈延伸、加速智能化車間改造、信息化建設等方面有了更全面的推進。”
《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既有利于緩解當前就業壓力,也是解決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戰略之舉。我們要以現代職業教育的大改革大發展,加快培養國家發展急需的各類技術技能人才,讓更多青年憑借一技之長實現人生價值。改革完善高職院校考試招生辦法,鼓勵更多應屆高中畢業生和退役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等報考,今年大規模擴招100萬人。
紡織行業用工規模頗大,為我國解決了大量的就業問題,同時也面臨著用工荒的問題。與此同時,隨著自動化的快速發展、生產效率的不斷提升,行業對人才的需求正在發生變化。
據統計,我國高技能人才儲量與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尚不匹配。高技能人才占全國就業人口的比例僅為6.2%,結構不合理,缺乏創新性高技能人才。
沈方勇表示,此次上會的建議就是要解決工業企業的“人才荒”問題。“人才荒”不僅僅是“用工荒”,而是工業企業員工年齡結構趨向老年化,管理人員、技術人員、技能人才出現斷代,青黃不接和后繼乏人,而且越來越嚴重。
今年2月,國務院印發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方案》提出,經過 5~10 年左右時間,職業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舉辦為主向政府統籌管理、社會多元辦學的格局轉變,由追求規模擴張向提高質量轉變,由參照普通教育辦學模式向企業社會參與、專業特色鮮明的類型教育轉變,大幅提升新時代職業教育現代化水平,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提高國家競爭力提供優質人才資源支撐。
對此,紡織代表們紛紛表示,紡織業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可以切實推進產業發展,與此同時,紡織業如何吸引從業者,吸引更多年輕人前來進行紡織職業培訓?這還需要行業繼續打造科技、綠色、時尚新形象,讓紡織人產生更多獲得感和榮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