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12歲的秦夢瑤還在上小學,站在大伯床前說道:“大伯!沒關系,奶奶爺爺走了,你還有我,我會學著照顧好你!”如今已是蘭州財經大學三年級的秦夢瑤,帶著大伯離開老家甘肅隴南市武都區談壩村來到蘭州,在這里學習和生活了三年。
“我之前是中學的英語老師,后來辭職下海做生意,倒騰藥材。在一次押車運貨的時候,出了車禍。五年后妻子離家了,再也沒回來……”秦峰告訴記者,等他在醫院病床上醒來的時候,他已經高位截癱了,脖子以下都無法動彈,大小便失禁。當父母把他接回家的時候,醫生說,他這一輩子都要有人陪護。最初的10年里,年老的父母一直伴他左右,精心照顧他,直到去世。
“那年我12歲,奶奶爺爺先后都走了。因為家境不好,我爸爸需要長期在外打工,媽媽身體不好,而且我還有一個妹妹和一個弟弟需要照顧,所以只有我能照顧大伯了!”接過大伯的話頭,秦夢瑤對記者說,從她記事起,大伯就一直躺在床上。雖然大伯不能動,但對她很好。學習上的問題,大伯總能給她一一講解清楚。直到上高中前,其實大伯都一直和她家生活在一起,媽媽會把他們的飯都準備好,每晚她都陪在大伯身邊,如同爺爺奶奶一樣。
精要點評
再宏大的史詩,都是由每一個字節組成的,再宏大的道德宣揚,都離不開個體的親身踐行。“帶伯上學”對傳統道德進行了現實性演繹,并以“普通而平常”的表現去鼓舞人、激勵人和感召人。一個人若心中有愛,心中有善,平凡的付出與堅守同樣可以譜寫感天動地的至誠善舉。只要堅守信念,不忘初心,始終恪守價值底線和道德標準,我們每個人都能像“帶伯上學”的秦夢瑤那樣,成為永不放棄的守望相助者,成為一個高尚而純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