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航

【摘 要】物流管理專業實訓基地的建設充分考慮區域物流產業發展特點,以服務企業新型學徒制為核心,以課程發展需求為建設基礎,以學生個性特點發掘需求為設計依據,以軟硬件資源匹配需求為構建方向,以校企深度合作需求為實施原則,從政府、行業、企業和學校等多個層面加以落實,完成基地建設探索與實踐。
【關鍵詞】物流管理專業;企業新型學徒制;校企深度合作;基地建設
中圖分類號: G642.4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06-0120-003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06.044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raining base for logistics management specialty fully considers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logistics industry,takes the New Apprenticeship System of service enterprises as the cor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needs as the foundation,students'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as the design basis,matching needs of software and hardware resources as the construction direction,and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needs as the implementation principle,from the government,industry,enterprises and schools,etc.All levels should be implemented to complete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base construction.
【Key words】Logistics Management Major;New Apprenticeship System in Enterprises;Deep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Base construction
0 引言
物流管理專業實訓基地的建設充分考慮區域物流產業發展特點,以服務企業新型學徒制為核心,以現代物流運作需求為基礎,體現實訓室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以物流信息系統及與上下游系統的集成需求為基礎,體現實訓室的信息化和供應鏈一體化;以RFID及RF手持終端、電子揀選設備等的使用需求為基礎,體現實訓室的智能化和高效化;以自動化立體倉庫、自動分揀設備的應用需求為基礎,體現現代物流運作的自動化和高度便捷化。
我院作為在原浙江省物資學校的基礎上升格的公辦、全日制普通高職院校,與物流行業有著得天獨厚的聯系。在物流行業日新月異的形勢下,為滿足企業需求,搶占物流就業市場,為物流企業服務,我院針對物流企業而專門設立了物流管理專業,與物產中大集團緊密結合,進行校企合作,針對企業新型學徒制不斷改進實訓室建設方案和教學設計內容,完善物流管理專業的實訓條件和軟硬件設施,更好的服務于教學環節和人才培養。
1 以課程發展需求為建設基礎
國家對職業教育實訓方面的投入逐年加大,但實訓基地建設完成后在課程中的應用卻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實訓基地的建設與課程需求脫節,不能滿足深層次的實訓教學。實訓室建設之初的設計到最后建設過程的實施中,課程實施者——教師的參與度過低。企業新型學徒制課程實施過程中不僅有校內教師更有校外指導師傅的參與,融合課程在校內外實施的需求和當下市場的熱點,校內外實訓基地的建設應以“雙導師”團隊的課程設計為及基礎進行設計落實,制定相關課程標準,方能保證實訓基地在課程實施中的應用。
專任教師和校外師傅組成“雙導師”課程小組共同進行相應課程設計,依據課程設計中的需求對實訓基地建設提出初步構建思路,進一步與課程專家和企業專家討論研究,最后確定課程設計環節以及實訓基地建設框架,并參考實訓基地實際投入應實現的能力進行相應調整。如圖1所示:
2 以學生個性特點發掘需求為設計依據
目前企業新型學徒制實施過程中,企業工作過程和理論學習過程是斷裂式的,不能滿足解決問題的時效性和學生學習的針對性。如何用信息化手段及時連接校內教師指導的理論課堂和校外師傅指導的生產一線,是企業新型學徒制下雙導師課堂有效開展的關鍵點,也是物流管理專業實訓室建設的有力支撐因素。
目前大學生接受信息的渠道眾多,特別是隨著智能手機和互聯網的普及,課堂使用手機進行學習和查閱相關信息的現象也引起了越來越多大學教師的關注。而目前大部分的信息化資源存在單條內容過于復雜和冗余,篇幅過長,文字多圖片少,不能有效吸引學生使用的特點。另一方面信息化資源與校內外實訓內容關聯度不夠高,存在脫節現象,不便于學生在企業作為學徒工作時候的理論滲入實踐環節以及學徒自主學習時的應用。服務企業新型學徒制的物流管理專業實訓基地建設不應是單純的硬件建設,其配套的信息化資源建設應利用學生對手機的依賴,及對新鮮事物的關注性,制作簡短、趣味性強、便于師生溝通交流、相互銜接且密切聯系工作過程的信息化資源庫。建設的關鍵點應放在學生的個性化特點上,充分調動其積極性。只有將學生的內在潛力激發出來,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規劃相應教學環境和創造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課堂的枯燥乏味和實訓室的單一化問題。
學生的學習程度有高低,接受能力也有強弱,針對不同學生的個性化特點,設計出相應的不同層次的教學方法顯得尤為重要。實訓室建設亦可根據學生個性化特點布置場景,設計出富含特色的實訓室環境,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發展有著深遠意義。具體的設計依據如圖2所示。
3 以軟硬件資源匹配需求為構建方向
近年來,高校在信息化教學資源方面以及實訓基地方面的建設投入都很大,但在使用過程中卻出現了利用率不高,資源浪費等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第二課堂的監管力度不夠、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銜接度不高,學生在使用過程中理解不到位,動手能力的欠缺影響了信息資源的應用。而實訓基地的硬件設施基本只在第一課堂中由教師帶領下使用觀摩,在缺少教師的第二課堂中沒有相應理論知識指導,直接導致實訓基地在第二課堂及學生自主學習過程的作用極小。
所以物流管理專業實訓基地的總體設計應考慮軟件資源建設和實訓基地硬件設施的配套,包括所有涉及實訓基地的相應課程整體設計及單元模塊化設計、課堂活動設計、相關信息化資源。
4 以校企深度合作需求為實施原則
職業教育的發展應以企業新型學徒制為根基,要求專業規劃應與產業發展需求對接,教學任務應與企業實際生產過程對接,課程內容應與職業標準銜接,做到校企合作深度化、職場化、高水平化和高度契合化。校企深度合作是現代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主線任務和戰略性實施原則。只有在企業新型學徒制下的校企合作才能突顯出校企合作的深度內涵,突出校企合作新型的生產和教學理念,融入學徒管理制度,深化職校的理論培訓和企業的實踐操作技能。通過學校與企業雙向介入和指導,將學校的理論學習、基本實訓和企業的實踐有機結合起來,為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一線培養高素質技能應用型人才。
物流管理專業實訓基地建設離不開校企深度合作,以政府、行業為主導,企業為指導,學校為配合的模式指引著企業新型學徒制的發展,也為本校開展物流管理專業實訓基地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宏偉的藍圖計劃。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本校物流管理專業實訓基地準備分三步進行建設。首先,根據企業需求和物流行業未來發展趨勢,建立物流綜合模擬仿真實訓室,旨在培養學徒物流基礎理論功底和基本流程仿真操作。本實訓室建設在校內,主要服務于第一和第二學期的相關專業課程;其次,根據物流管理專業辦學方針和物流技能比賽承辦經驗,建立物流作業流程優化實訓室,旨在培養學徒物流倉儲與配送作業能力和信息作業處理能力。本實訓室建設在校內,主要服務于第三到第五學期的相關專業課程;最后,根據物流企業崗位需求和技能比賽成果孵化的必要性,建立設計類和創業類項目的物流綜合服務實訓室,旨在培養學徒實際成產能力的強化和職業能力的集成訓練,保證知識學習和技能訓練的連續性、系統性,突出綜合職業能力。本實訓室建在與本校合作的優質物流企業里,主要服務于第六學期的頂崗實習。
5 結束語
以需求為導向的企業新型學徒制物流管理專業實訓基地建設是一項任重道遠的工作,需要從政府層面、行業層面、企業層面和學校層面加以落實。對于物流管理專業實訓基地的建設務必從課程發展需求、學生個性特點發掘需求、軟硬件匹配需求以及校企深度合作需求加以深化和提升。始終圍繞著企業新型學徒制的要求對物流管理專業實訓基地進行布置和專項管理,力求學徒和在校學生能夠互相融通學習,資源共享,共同營造職場氛圍,把培養高技能人才作為基地建設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王靜,沈亞強.企業新型學徒制之“新型”探究[J].職教通訊,2017(1):66-69.
[2]程豪華.企業新型學徒制的校企深度合作策略研究——以廣州市機電技師學院數控加工專業為例[J].機械職業教育,2017(3):46-48.
[3]曾益坤,周寧武.物流管理專業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探討[J].物流技術,2010(17):154-157.
[4]鄒小平,周海英.基于“校企雙主體”的生產性實訓基地—教學企業建設探索與實踐—以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物流管理專業為例[J].物流技術,2013(23):457-459,478.
[5]高慧.高職物流管理專業實訓基地建設探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11):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