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先聰
【摘 要】產學研協同創新是實現多方資源整合,提高經濟實力最為常見的一種方式。我國產學研協同創新發展整體呈現欠發展狀態,而且各個地區產學研創新持續性能力呈現不均衡態勢。本文選擇我國產學研創新持續性能力較為薄弱的西部地區,結合西部地區的研究現狀,并引入產學研協同創新典型案例,具體分析西部地區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實現路徑,以期對西部地區產學研協同創新持續性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產學研合作;協同創新;持續性;路徑
中圖分類號: G71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06-0123-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06.045
【Abstract】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industry,University and research is the most common way to realize multi-resources integration and improve economic strength.The synergistic innovation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in China is underdeveloped.There is a ga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model and other countries, and there is no effective innovation sustainability model.At the same time, the sustainability of industry,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innovation in various regions of our country shows an unbalanced trend. This paper chooses the western regions where the sustainability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novation in China is relatively weak, combines the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in the western regions, and introduces typical cases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specifically analyses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the western regions,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valuable reference for the sustainability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the Western regions.
【Key words】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Collaborative Innovation;Sustainability;Path
0 引言
創新已經成為從知識的產生到知識產品商業化各個階段相互聯系不可缺乏的重要動力。許多國家正在通過構建一種“知識經濟”來提高經濟綜合實力,而產學研協同便是其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方式。產學研協同是指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三大創新主體依靠政府、金融機構以及其他中介機構等的共同支持下,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馮海燕,2014),其核心是通過創新主體間的優勢互補和有效協同以產生單個主體無法實現的整體協同創新效應,實現強大的經濟推動力(洪銀興,2014)。然而,目前我國企業、高校以及科研院所之間的協作能力并不強。我國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我國成果轉化率將近25%,而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達到80%以上(藍曉霞,2014))。由于企業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科研成果和技術創新只能停留在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實驗室里,真正實現產業化的則更低。
一直以來,由于地理位置以及先天條件的不足,西部地區管理相對落后,技術、人才、資金等資源短缺。企業尚未成為創新主體,高校與科研機構的研發能力也較弱,導致產學研各方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協同創新體系不健全。因此,實現我國產學研協同創新可持續跨越式發展,就必須補好西部這塊“短板”。
1 西部地區產學研協同創新現狀分析
1.1 國內外產學研協同創新現狀
20世紀末開始企業創新更多地專注于機構內部的核心研究,而將基礎研究等剝離給高校以及研究機構(饒燕婷,2012),形成了一種企業、高校以及研究機構協同創新的趨勢。美國大學與研究機構愈來愈多地參與商業研究,中小企業也滲透到高校以及研究機構中,各方協同創新效用顯著(Qu,2017)。此外,大多數歐洲國家成立技術轉移辦公室(Technology Licensing Offices,TLO)以及通過建立商業計劃、知識產權保護等途徑促進大學研究成果的商業化。日本于1998年實施TLO法律以及相關法案的引入都對產學研的協同創新提供了政策支持(菅利榮,2012)。
中國產學研起步比較晚,但在近些年取得了很好的發展。本文利用2012-2016年的數據[1]分析可知,企業、高校以及研究機構發表的國內論文總數中,高等院校發表的數量最多占比64.7%,企業發表的論文數量最少,但是企業發表的國內論文數量近年來增長速度較快。全國R&D經費總體較為集中在試驗發展,占比為總R&D經費支出的84.6%。具體來講,高等院校注重基礎研究以及應用研究,占比為87.4%。研究機構和企業則更加注重試驗發展,其中,企業R&D經費支出中試驗發展更占到97.1%。
1.2 西部地區產學研協同創新
國際上通常采用R&D活動的規模和強度指標反映一國的科技實力和核心競爭力,地區的R&D水平,體現著一個地方的競爭力。因此本文也用這個指標分析西部產學研協同創新現狀。從總的地區分布看,企業R&D經費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西部地區呈現較低水平,與東部平均水平想比相差甚遠,甚至西部大部分省份及自治區落后與全國平均水平。2016 年,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企業 R&D 經費分別為 7484.4億元、1896.9億元、1141.9億元和421.4億元,所占比重分別為68.4%、17.3%、10.4%和3.9%。結果說明,我國西部地區產學研協同創新水平較東部地區仍然呈現落后水平。西部地區加強產學研協同創新持續性,加強R&D 經費以及加大R&D人員投入儼然是當務之急。從西部地區內部來看,四川、陜西、重慶以及內蒙R&D經費支出較高,且增長比例較大;西藏、青海以及寧夏在R&D經費支出上呈現極低的水平,增長遲緩。這也進一步表明西部地區整體科技競爭力較弱,且西部地區各省市內部科技發展情況相差較大,競爭實力懸殊。
本文通過對創新投入和產出綜合分析了西部地區產學研協同創新能力。分析認為可以西部地區劃分為三個類別:第一類,四川、重慶以及陜西三省;第二類,西藏、青海、寧夏以及新疆四省;第三類,除卻前兩種類別涵蓋的省市剩下的五個省市則居中等水平。
2 產學研協同創新持續性模式與路徑的案例研究
2.1 案例簡介
2010年,北京理工承擔了“高等學校推進產學研用結合改革試點”項目,通過組建學科性公司來探索高校自主轉化科技成果的新思路,有效解決了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的問題,實現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并行。這個項目實現了兼顧高校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形成了全新的高校產學研創新體系,提出了產學研協同的股份制學科性公司模式的創新思維。
2.2 案例創新模式分析
北京理工大學雷科公司產學研協同創新最顯著的亮點是成立學科性公司。學科性公司擺脫了像高校一樣的制度束縛,各方主體可以高效地、充分地發揮創新能力,同步實現創新成果地轉換。通過對西部地區以及我國產學研協同發展水平的探究,制約我國西部地區產學研協同發展的一大因素便是創新能力發揮和科技成果轉化的體制問題,成立股份制學科性公司是促進產學研協同創新能力提升的一種有效方式。北京理工大學雷科公司產學研協同創新項目的第二大亮點就是股權激勵政策。雷科公司的股權激勵政策很好地解決了不同利益主體間利益取向不同所產生的問題,讓教師能夠以科研成果分配到股權,極大的調動了教師科研成果轉化的積極性。另外,北京理工大學提出的通過校內的二次分配制度,建立了對各學院以及各參與的學科組的股權激勵,既保證了各參與方的利益也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學科性公司帶來的體制變化,為其長期發展提供了根本保障,也為產學研協同創新持續性增添了強勁動力。
2.3 案例總結
學科性公司是北理工探索通過建立一種產學研師的合作模式,來實現學校科技成果轉化的一種新思維,是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最密切的合作技術創新模式,是實現產學研同步優化的新體制。更是一種新時代背景下促進產學研協同創新可持續能力行之有效的運行模式。在我國西部地區產學研協同創新中,可以充分運用這種模式,并從中結合西部地區的特點,為西部地區產學研協同創新發展以及可持續性發展提供動力。接下來將會結合案例以及西部地區產學研現狀,分析西部地區產學研協同創新持續性實現路徑。
3 產學研協同創新持續性實現路徑探究
在前文分析的基礎上,本文根據西部地區地理位置、發展現狀等的特殊性,因地制宜,通過借鑒產學研協同創新典型案例,提出實現西部地區產學研協同創新持續性的路徑。
3.1 以企業為主,組建股份制學科性公司模式
學科性公司是高校為解決其科技成果轉化難、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脫節等難題所進行的一次大膽嘗試,是對傳統產學研體制機制的跨越式創新。但是,要以企業為主組建股份制學科模式的公司,因為企業比高校更清楚社會需要什么、如何實現科研成果的轉化,而且企業也更需要推出創新產品。股份制學科公同實行股權激勵政策,充分利用高校資源,保證了校內參與主體的利益,為學科性公司發展注入了強大活力,也為科技成果的有效轉化提供了契機。在學科性公司后續的發展中,要建立有效的團隊管理機制,培養一支高水平、極具創新性的優秀科研團隊。最重要的是,在進行產學研協同創新建設中,要充分發揮學科性公司的優勢,建立高效的信息技術科研平臺,并在物質基礎上提供優厚待遇,吸引并留住國內外優秀人才,是產學研協同創新持續性的保障。
3.2 整合產學研各方資源,建立創新型科技園區
科技園是高校和科研院所服務地方的一大重要窗口,啟動大學科技園建設,積極鼓勵學校師生科研成果轉化,引進具有一定創新意愿和創新能力的企業入駐科技園,加強科研成果的創新型與實用性,與學校開展產學研合作“零距離”。產業科技園的建設也是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另一大舉措(曹霞和劉國巍,2015)。以產業為依托,秉(下轉第19頁)(上接第124頁)承“術業有專攻”的理念,促進產業縱向發展,使科研成果與社會需求一致,提高科研成果轉化率。
3.3 補短板,助力西部地區產學研協同創新發展
中國西部地區地域特色濃郁,開發潛力巨大,構建產學研協同創新資源網是西部地區提高科技競爭力的重要實現形式。通過對西部地區產學研協同創新現狀研究,對西部地區產學研現狀分為三個維度。第一梯隊以重慶、四川、陜西為代表,第二梯隊以云南、貴州為代表,第三梯隊以西藏、新疆、青海為代表。產學研合作創新項目要以市場和企業需求為合作前提整合各方資源,在各領域開發高附加值、高品質的產品,并且開展原創技術研究,引領產業新趨勢,塑造規模經濟。加大對第一梯隊的產學研合作項目的建設力度,第一梯隊擁有大量的高校數量,有更多的機會和能力實現產學研協同創新。對于地處第二梯隊的地區,產學研合作項目的開發是促進該地區快速發展的契機,應利用地區優勢和特色,努力開發產學研協同創新項目。第三梯隊地處偏遠地區,經濟發展勢頭不強勁、動力不足,高校和企業較少,資源缺乏,需要政府出臺一些政策扶持第三梯隊,給他們提供平臺和資金從而創造機會實現產學研協同創新。
4 研究結論
本文利用《國家統計年鑒》和《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12-2016年的數據分析了西部地區各省產學研協同創新現狀,結果顯示我國西部地區產學研協同創新水平呈現較弱的水平。要實現我國西部地區創新人才地培養—高??蒲谐晒剞D化—企業“消費端”地建設聯動持續地創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西部地區在我國產學研協同創新可持續性建設中起決定性作用,補好產學研這快短板是我國產學研協同創新均衡發展的重要關口。高等院校以及研究機構走好創新的第一步,夯實基礎研究。同時,企業以市場為導向,面向市場走好協同創新的第二步,在產學研協同創新者中對接科研與市場,使之滿足國家經濟文化發展需求。
【參考文獻】
[1]本文的數據均來源于《中國科技統計年鑒》和《國家統計年鑒》.
[2]馮海燕.高校與企業產學研合作機制創新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4(08):74-78.
[3]洪銀興.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經濟學分析[J].經濟科學,2014(01):56-64.
[4]藍曉霞.美國產學研協同創新保障機制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4):146-151.
[5]饒燕婷.“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內涵、要求與政策構想[J].高教探索,2012(04):29-32.
[6]Qu Qunzhen,Wang Wenjing.Current Situation and Mode of Talent Training in Marine Cultural Industry Based 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Governments,Enterprises,Colleges,Scientific Institutions and Users[J].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2017,8(03):32-35.
[7]菅利榮.國際典型的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2,6(05):6-11+32.
[8]曹霞,劉國巍.資源配置導向下產學研合作創新網絡協同演化路徑[J].系統管理學報,2015,24(05):769-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