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逸 楊屹靈
【摘 要】高職學生就業競爭力越來越受到關注,由于社會、學校和家庭的影響,高職學生就業狀況不太理想。學校通過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對學生進行分層分類的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的職業發展教育,提升教育效率,提高教育效果,不斷提高高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關鍵字】高職學生;就業競爭力;提升
中圖分類號: G717.38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06-0204-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06.079
【Abstract】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Due to the influence of society,schools and families,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is not ideal. Through consciously guiding students,the school carries out vocational development education to improve students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by layering and classifying students,to improve the educational efficiency,to improve the educational effect, and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Key words】Vocational students;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Promote
隨著高等職業教育在中國近二十年的快速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招生數與畢業生人數每年都呈現遞增趨勢,在高等教育人數中占比較高,經過多年的發展和市場的檢驗,一定程度上得到市場的認可。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學生就業要求不斷提高,學生就業質量成為學生、家長乃至社會關注的熱點,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成為關注的重點,如何在現有的市場條件下,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是各個高校及教育研究關注的熱點。高職院校學生就業競爭力受到各個方面的綜合影響,社會、家庭、學校和本人等都會對其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需要高職院校有意識對學生提高就業競爭進行系統的引導和教育,削弱其他方面的不良影響,從而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1 高職學生就業競爭力現狀
每年到了就業季,總有“最難就業季”、“史上最難就業年”這樣的報道字眼不斷進入人們的視線,學生及學生家長也普遍就業難的感覺。但是就每年的就業數據來看,每年畢業生人數都在不斷增加,就業率并不低。其實并不是找工作難,而是找“好”工作難,社會對高職學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見,高職學生就業狀況并不完全符合他們的愿望。
1.1 高職學生就業準備不足
(1)職業生涯規劃意識薄弱,就業信息收集能力欠缺,就業態度不夠積極。
大部分高職學生都對自己的專業,今后所要從事的行業缺乏了解,多數學生都是從老師上課或者親朋好友的閑聊中了解相關內容,被動接受職業相關信息,很少自發或者有意識的對自己進行規劃,也無法有針對的進行相關提升規劃。另外,大部分95后、00后學生在自己人生前一個階段—中小學階段社會經歷較少,對于自己今后要做什么缺乏思考,各類選擇存在盲目性和片面性。到了大學階段,對自己今后的職業道路也非常迷茫,并不清楚自己想做怎樣的工作,適合怎樣的工作。
(2)就業期望較高,功利性較明顯
由于對自身職業發展相關信息缺乏全面了解,“道聽途說”的信息存在片面性,缺乏客觀理性的思考和分析,不少同學對職業發展存有執念和偏見,期望找一份薪資較高,工作環境好,休閑時間充足的工作,這樣的工作往往門檻較高,競爭激烈,對求職者經驗等方面要求較高,并不適合絕大多數剛出校園高職畢業生。在大學學習過程中,比較偏重于專業技能等一些容易上手,能快速產生效益的知識技能,對于職業道德教育、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和基礎文化知識等需要長時間積累的知識技能不太重視,也很少有意識的培養自身動手能力、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學習能力和其他各方面素質。其實,經市場和實踐的檢驗,功利性的技能學習,只能一時有用,很快就無法適應現如今快速發展的社會和經濟狀態,那些長時間積累的基礎性知識和技能以及較好能力素質的養成才能助力在職業生涯中走得更快更遠更高。在社會和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大學階段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并不能滿足學生整個職業生涯的的需求,但是這個階段基礎性的積累和良好的相關能力素質的養成能幫助學生適應自身職業發展,受益無窮。
(3)心理適應不足,創新創業意識欠佳
現階段的高職學生大多數是95后、00后,這代學生大多成長生活順利,長輩和學校都盡力為他們提供了安穩的學習生活環境,學生普遍自我意識較強,怕吃苦,抗挫折能力欠缺,不愿意面對問題,習慣性選擇逃避。大多數家庭也期望學生安穩就業,工作能在家人“勢力范圍”內,導致學生創新創業欲望不強,缺少奮斗拼搏精神,期望依靠家庭來找一份安穩的工作,受到家人的照顧和保護。家人和學校的保護是有限的,就業和職業發展的道路要靠自己完成,社會競爭是殘酷的,面對失敗和問題是經常遇到的事情,有創新精神也能幫助學生在職業道路上走得更好。
1.2 學校生涯、就業指導存在不足
(1)生涯就業指導存在 “一刀切”現象。
每個高職院校都按照省市相關要求,開設了生涯和就業指導的課程,但是基本上都是以理論授課的形式開展,必修課面對所有學生都是同樣的內容和方式。由于師資等因素的限制,大多數大班授課,效果不理想。95后學生個性鮮明,而且不同學生對生涯就業指導的需求不同,給予同樣的指導顯然不太合適,也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學生在該階段,社會經歷較少,職業生涯前瞻性不足,對自身職業發展存在盲目和偏見。
(2)人才培養理念不符合當前市場趨勢
很多學校和教師還是認為用人單位只注重學生的專業能力,人才培養和教育教學重點都向專業能力培養傾斜,一定程度擠壓了學生職業發展教育的空間。目前,其實用人單位對學生專業以外的職業素質要求也很高,關注學生的綜合素質情況。在時代日新月異發展的今天,在學校所學的專業技術和能力已經不太可能適應學生整個職業生涯的需求,用人單位需要能夠適應市場變化和發展的人才。
2 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思考與實踐
提升高職學生就業競爭力,需要社會、學校和家庭共同的努力。但是,社會對高職學生的影響緩慢且復雜,每個學生家庭個體情況差異明顯,且干預困難,所以學校的教育對高職學生提高就業競爭力的影響最為直接和有效。高職院校的相關思考和實踐,能提供更加有效的方法幫助學生規劃和發展自己的職業生涯。
2.1 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形成生涯規劃意識
中學教育以文化基礎教育為主,大部分的高職學生在進入大學前只有在填報志愿那段時間對專業進行粗淺的了解,而且受到家庭、考分和社會大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學生對于自己的專業和自己日后所要從事的工作和發展都缺少規劃的意識。高職院校在進行學生職業發展教育時,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主動進行規劃和提升,突出學生主體性,適應學生多元化需求。
學生職業發展教育從學生入學開始就有意識的設計對學生進行引導,在始業教育設計中包含正確認識自己和專業,并指導學生利用課余和社會實踐的機會,去進行實地真實情景了解自己和專業。學生通過對專業及自己全面準確的了解和評估,能夠準確定位自己,制定合理的目標,進行能力提升計劃,規劃自身的職業道路。
2.2 對學生進行就業競爭力評估,有針對性的開展就業競爭力提升活動
學生入學后通過各類角度的調查和表現對學生進行分析,從而對學生就業競爭力進行評估。這個評估包括始業教育前后的問卷調查、新生入學的心理測試以及專業學習調查和在校的綜合表現。把學生分為競爭力較高的學生,競爭力一般的學生,競爭力較弱的學生。對不同競爭力的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首先,通過學生職業發展教育,對學生進行職業發展能力的大眾化教育,包括職業認知、生涯規劃指導、實踐活動等;其次,開展有針對性的輔導教育。針對競爭力較高的學生,進行精英訓練營,讓他們成為更優秀的榜樣,加強對一般學生的榜樣作用,也可以對競爭力較弱的學生形成一對一強化作用;針對競爭力一般的學生,各個院系根據專業實際情況進行就業專業品牌建設,主要針對大多數學生的就業能力,突出自身專業優勢;針對競爭力較弱的學生,組織就業競爭力提升訓練營,訓練營歷時2年,對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學業能力、心理素質、生涯規劃等各個方面進行提升。
2.3 對活動開展效果進行評估和反饋
每個學期,對學生進行就業競爭力的調查,了解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水平畢業時,學生通過職場直通車,與企業直接面對面,對自己的職業素質進行展現,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對用人單位進行調查,對學生的滿意度進行調查,了解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前后調查結果進行比較,對就業競爭力提升效果進行評估,也可以根據反饋,調整提升活動內容和方法,得到更好的效果。
3 學生職業發展教育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對策分析
3.1 學校有意識引導形成學生自我規劃意識
在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過程,需要學生發揮主體作用,各類提升活動也需要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以求取得好的效果。高職院校在設計各類活動過程中,注重引導和示范,而不是簡單的灌輸和教授。學生通過各類教育活動,認識自己,掌握方法,提升能力,結合自身情況利用所學順利就業,并能在未來的職業道路上繼續受益。
3.2 普適教育和分層分類教育相結合進行學生就業競爭力提升教育活動
對于高職學生,職業發展教育有一定規范要求和普適的教育內容,就現有的學校教育的環境和條件而言,普適的職業發展教育必不可少,能提高教育效率使大部分學生受益,但是不同的學生受到家庭社會等眾多因素影響,本身基礎起點和各自的職業發展需求和期望都會存在差異,提升學生的就業(下轉第154頁)(上接第205頁)競爭力目的在于揚長補短,在職業發展中找到合適自己的位置,取得長遠的發展。分層分類教育能夠一定程度上避免集中教育的不足之處,可以避免資源浪費,提高學生積極性和接收度。
3.3 構建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尊重學生個性化發展
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提升教育需要通過相關評價來體現效果,需要建立多遠評價體系。學生個體存在差異,又針對不同群體進行了分層分類的教育,當然不能用統一的評價來評估。評價體系從提升活動開始前的評估,到評估活動中的相關測試及活動后的調查,以及來自相關方面的評價調查,如用人單位、就業滿意度調查和第三方的調查等進行綜合參考。有些教育提升活動效果立竿見影,而有些需要一段時間作用,每個學生能夠正確認識自己的專業,能夠確立合適的職業大目標和階段小目標,能夠認識自己在職業發展中存在的不足并找到努力的方向和方法,不斷進步,才能達到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的目標。
高職學生就業競爭力提升不僅關系到高職學生和高職教育的發展,也是整個社會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過高職院校有意識的對學生就業競爭力的培養,能夠使學生更好的適應社會和工作并的到長足的發展,與社會家庭相互促進,一定程度上能彌補其他方面的的不利影響。
【參考文獻】
[1]從高職教育三誤區看“三高”人才培養[J].李文文.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6(05).
關于思想政治工作引領大學生職業素養教育的思考[J].王蓉霞,王東平,徐文.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年01期.
[2]大學生就業能力:要素、結構與培育路徑[J].龔勛,蔡太生.江蘇高教.2018(01).
[3]試論如何在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教育中滲透《弟子規》[J].王國寶.好家長 2015年43期.
[4]淺析高職生就業能力的提升[J].林學斌.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8(15).
[5]大學生就業能力及其提升實證研究——基于全國64所高校的有效樣本分析[J].程瑋.高教探索.2017(07).
[6]新常態下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的現狀及提升策略[J]. 彭鑫艷.教育與職業.2017(18).
[7]供給側改革背景下高職學生就業能力與區域經濟對接探析[J].張學.教育與職業.20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