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成 盧俊超 沈玉欣 田野

【摘 要】建筑業是一個安全事故多發的行業,事故類型多樣、危險源復雜。從施工現場安全事故的特點和原因分析入手,闡述了常見的重大危險源。基于“智慧工地”的理念,討論了將目前的信息技術手段融合于施工現場安全管理,構建智能化的安全監管模式,以預防安全事故,實現安全建造。
【關鍵詞】安全事故;建筑施工;智慧工地
中圖分類號: TU714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06-0236-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06.091
建筑業是一個安全事故多發的行業,由于生產的復雜性和特殊性,單純依靠安全員、監理等人工檢查方式,安全隱患缺乏有效的監管。“智慧工地”源于IBM提出的“智慧地球”,是一種系統解決施工管理問題的方案。通過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BIM等先進信息技術與建造技術的深度融合,將智慧工地建造相關理論和技術運用到施工現場安全管理中,構建施工現場安全監管體系,彌補傳統監管方法的不足和低效,變被動監管為主動監管,可以切實保障施工人員的安全與利益。
1 施工現場危險源識別
1.1 施工現場安全事故的特點
(1)概率高。施工過程工藝繁瑣,涉及人、材、機因素眾多,任何一個環節出現隱患都可能導致事故的發生。
(2)損失大。工程事故發生頻率較高的包括高處墜落、坍塌、物體打擊、火災等,這些事故一旦發生,極易造成群體性傷亡,引發重大、特大安全事故。
(3)隱蔽性。不安全因素潛藏在現場施工工序、作業環境、機械設備或人員行為中,缺乏嚴格的管理,人們不易及時發現。
(4)復雜性。安全隱患點多面廣的特點決定了施工現場的安全管理難度較大。
(5)可控性。排除自然力的干擾,施工安全管理中事前充分論證審查設計和施工方案的科學合理性,事中嚴格按工藝流程操作,結合周密的應急預案,很大程度上事故就可以得到預防。
1.2 施工現場安全事故的原因
(1)人的行為
施工現場從事一線作業的大多為農民工,其中多數人未接受過專業系統的教育,甚至未接受“三級”安全教育培訓就上崗操作,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識和紀律觀念,違章作業現象較多,更缺少自我保護意識,一旦引發事故,就成為直接的傷亡群體。
(2)機械設施
施工機械大多體積大、功率高,一旦未按規程操作,或機械年久失修出現故障,就可能引發機械傷害事故。其中,塔吊、升降機、吊籃等作業活動本身潛藏高空作業的風險,防護裝置或防護用品存在缺陷都會導致安全事故的發生。
(3)施工方法
施工過程必須遵循一定的工藝流程,出現違章指揮、違章操作不但影響工程質量,更會釀成安全事故。
(4)作業環境
施工現場多為露天作業,勞動者直接暴露在高溫、嚴寒的工作環境中,工作時間長、強度大,經常存在疲勞作業。尤其從事高空作業、光線較差的地下或夜班作業等,對身體和心理都形成巨大考驗,稍有松懈就可能造成安全隱患。
1.3 施工現場常見重大危險源
通過對工地的調研走訪,整理了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現場常見的重大危險源,如表1所示。
2 智慧工地在施工安全管理中的應用
2.1 人員智能管理系統
人是管理中最復雜的因素,也是現場安全管理中能動性最強、最靈活的因素。做好對施工人員的管理和控制,對于施工現場安全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建筑施工過程用工量大,日常管理依靠管理人員手工記錄很難實現對工人的有效監管。為更好地保障工人在施工現場的合法權益和安全,可以采用人員智能管理系統。首先,進場勞務工人全部進行實名制登記,形成人員信息數據庫,包括個人身份信息、技能水平、薪資賬戶等,工人的施工活動、考勤記錄都可以方便快捷地進行記錄,工資按時發放到銀行卡,避免拖欠工人工資等財務糾紛,保障工人權益。
2.2 機械設備安全監控系統
腳手架、模板和塔式起重機等垂直運輸機械作業時,大多處于高空作業的特點,若防護不當極易發生坍塌、傾覆等重大安全事故。基于智慧工地系統引入高支模安全監控設備、塔吊安全監控設備等,通過智能化設備收集、記錄工人操作及設備運行實時數據,并設置預警范圍,當現場施工出現異常值時,相應系統會自動進行聲光報警,提醒作業者及時停止危險行為,項目管理人員也能夠及時發現隱患,進行快速排查整治。借助這些智能設備能夠在隱患釀成事故前及時預警,妥善處理,避免了傳統監管中事故發生后被動應對的不足。
2.3 VR安全教育培訓系統
施工工藝流程安排合理、一線施工人員按章操作是避免事故發生的有效手段。根據項目部實際情況,建造安全教育培訓系統。利用VR虛擬現實技術,以三維動態的形式模擬現場施工的各種場景,體驗者通過佩戴VR眼鏡等設備,熟悉了解施工流程,并“經歷”施工安全事故的發生,加深對安全生產的理解和感受。施工人員在從事新工藝或變換工種前必須參加體驗,通過模擬的方式體驗施工中的安全事故和險情,并掌握相應防范要點和應急措施。
2.4 智能穿戴設備防護系統
隨著智能設備的發展,很多技術手段可以應用于施工人員安全防護,包括智能安全帽、智能手環、智能眼鏡等。其中,智能安全帽是此類設備在工程施工中最有應用前景的優化產品,每一個進入現場的人員都必須佩戴安全帽。傳統的安全帽通過減震和硬度設計,起到優化頭部防護作用,而智能安全帽系統是一種結合無線通信技術、射頻識別(RFID)技術、語音通訊技術等集成的具有一定智能化水平個人穿戴設備。除了應對高空墜落物體打擊等傷害外,還能夠采集、處理、傳遞和存儲施工人員的作業信息,提高施工現場管理的效率和安全保障水平。
當施工人員到達某一危險源特定范圍內時,就會觸發內置的預警系統,對其提出警告,信息也會實時發送到管理終端,項目部管理人員可以及時鎖定危險源位置和相應施工人員,給出指令措施,預防事故發生。
3 結語
隨著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傳統建筑業向智能化方向轉變具備了可行性。基于“智慧工地”的施工現場安全管理就是通過智能設備全面收集現場人、材、機等信息,在此基礎上感知施工人員的操作行為和設備的運行狀態,及時預警報警,大大提高施工現場安全管理的效率和水平。然而,智慧工地的建造不是一蹴而就的。目前,智慧工地的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我們可以以安全建造為契機,逐步在施工現場融合BIM、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最終實現基于“智慧工地”的綠色建造、智能建造。
【參考文獻】
[1]曾立民.打通信息化落地“最后一公里”——智慧工地的建設及應用價值[J].中國勘察設計,2017(08):32-36.
[2]孫昊,韓豫,等.融合BIM和RFID的建筑工人智能管理系統[J].工程管理學報,2017,31(02):95-99.
[3]張健.一種智慧工地安全隱患和教育培訓IT解決方案研究[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9(01):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