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杰
[摘 要]利用語料庫軟件提取《黃帝內經·素問》第一篇《上古天真論篇》 Veith譯本和Unshuld譯本的數據,對比發掘兩種譯文的異同點,以調查兩位外籍譯者翻譯《黃帝內經·素問》的策略及其風格。
[關鍵詞]語料庫;《上古天真論篇》;詞匯特征;詞頻表;關鍵詞表
[中圖分類號] H3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9)04-0115-03
近年來隨著中醫藥學走向世界,越來越多的中醫經典被譯成外籍文字,尤其是《黃帝內經·素問》,迄今為止,已有10多種英譯本在國內外正式出版[1]。其中,美國德裔醫史學家艾爾薩·威斯(Ilza Veith)的《素問》(Huang Ti nei ching su wen: 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 Internal Medicine)是最早的英譯本,包括第 1~34 篇的譯文,于1949年由美國巴爾的摩威廉斯·威金斯公司(Baltimore,the Williams & Wilkins Company)出版之后,加利福尼亞大學出版社分別于1966年、1972年、1982年、1988年、2002年、 2015 年多次再版,對中國醫學典籍的國際傳播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并且對當今中醫典籍的翻譯仍具有借鑒意義[2]。德國醫史學家文樹德(Paul. U. Unschuld)的《黃帝內經素問譯注》(Huang Di nei jing su wen: an annotated translation of Huang Dis Inner Classic-Basic Questions)是全譯本,于2011年由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出版社出版。文樹德是當今學界權威級的中國醫學史家,出版了多部專著和譯著,對中醫藥學及其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其英譯本既是西方國家了解中醫的重要著作之一,也是國內譯界中醫典籍外譯研究的重要文本[3]。可見,這兩個英譯本,除了節譯和全譯、問世時間的差別之外,其影響力和接受度、譯者的文化教育背景、出版的國家,都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因而極具深入對比研究的價值。本文擬基于語料庫(Corpus)對比分析《上古天真論篇》譯文,管中窺豹,以期調查兩位外籍學者翻譯的策略和風格。《上古天真論篇》共904字(不含題目與標點),是《黃帝內經·素問》的第一篇和總綱領,以對話體的形式論述了養生的主要法則及其健康與長壽的關系,因而是極具代表性的語篇之一[4]。本研究是根據語料(即電子文本)數據對文本內容及其語言特征進行的描寫,而非一般性的主觀評論或直覺歸納。因此,本文將《上古天真論篇》兩種譯文轉化為適合研究的語料,運用語料庫軟件提取數據并加以分析,嘗試發掘和歸納兩種譯文的特征。
一、文本電子化和整理
基于語料庫的研究通常會建立一個由若干個電子文本構成詞數達數萬甚至數千萬的語料庫。本研究涉及的兩個小型文本雖然構不成嚴格意義上的語料庫,但是該研究的側重點主要在于對比,而非基于龐大的語料調查某類文本的共同特征,所以同樣可以采用語料庫的研究方法。該研究的關鍵環節就是對目標文本的電子化和語料準備。艾爾薩· 威斯的譯文包含正文和11條腳注,正文包含一些漢字,置于中醫術語對應譯文之后的括弧之中,如下文中的“(腎氣)”:When a girl is seven years of age, the emanations of the kidneys (腎氣) become abundant.這種文字共有13處;另外還有一些因為譯文行文需要增補的文字,也置于括弧之中,如:(In doing so)the increased their age toward a long life[5].文樹德譯文包含正文和69條腳注,正文中沒有漢字,但有數量較大的括號“{? ?}”“[? ?]”等,分別來表明原文中的脫漏、衍字和衍文等,如:With six times seven, the three yang vessels weaken {in the upper sections}[6].在文本電子化及整理時,只轉化兩種譯文的正文,且剔除影響數據提取的所有括號,作為目標語料。之所以不選擇腳注,主要是腳注包含一定數量的漢字,難以被語料庫軟件識別,而且腳注的條目和內容不一致,無法橫向比較。
二、詞頻表提取與分析
詞頻表(Word List)就是語料庫的一項基本技術,是語料庫中所有詞型呈現頻次的列表。詞頻表通常按詞語出現的頻數由高到低排列。在提取詞頻表時,語料庫軟件窗口詞頻表頂部還顯示某文本的總詞型數([Total No. of Word Types])和總詞數([Total No. of Word Tokens])。詞型(Word type)是語料庫語言學中最簡單的檢索項,指語篇中的一串連貫字母,其兩邊均有空白(空格鍵)與另一串字母相隔,相當于傳統意義上的單詞。詞數(Word token)之某個詞型在語料庫中出現的次數,如在習語like father, like son中有4個詞數,而只有3個詞型(like,father,son)[7]。
加載目標語料,利用語料庫軟件AntConc的詞頻表功能,生成詞頻表。限于篇幅,本文沒有圖示提取了總詞數、總詞型數和高頻詞匯的軟件窗口,而是將所得數據生成便于比較的表1和表2。觀察表1兩種譯文中的總詞數和總詞型數,結合前面的腳注數量,可以判斷:艾爾薩·威斯使用了較多的詞數及詞型和較少的腳注來解讀并闡釋原文本,而文樹德使用了較少的詞數及詞型和比前者多5倍的腳注來再現原文本,前者傾向于自由譯,后者傾向于直譯。
觀察表2,兩種譯文中前10個高頻詞,除了qi是實詞,其余都是功能詞,且兩種譯文功能詞基本相同。這與功能詞數量有限,句法要求重復多有關,但是某些詞類頻率偏高通常是判別文體風格的重要標志。進一步觀察發現,文樹德譯文中the頻次顯著偏高,其原因需要進一步調查。功能詞往下,頻次較高的實詞逐漸出現。實詞通常反映文本內容或主題,如文樹德譯文中的qi。檢索發現:原文本中“氣”共出現15次,而艾爾薩·威斯文本中qi的頻次為0。作為中醫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氣”的音譯詞“qi(或chi)”早在1850年就已錄入英語詞典[8],但是艾爾薩·威斯翻譯時選擇了偏于西方讀者接受的詞語,如前例中的“the emanations of the kidneys (腎氣)”,也進一步佐證了艾爾薩·威斯偏于自由譯的翻譯策略。
某個或某類文本中某詞出現率(即平均每千字或每萬字中的出現次數)與另一個(較大的參照)文本相比偏高,在語料庫研究中通常用關鍵值(keyness)來衡量。關鍵值是關鍵詞表(Keyword List)的指標,可以把出現率差別較大的詞甄別出來。因此,我們可以運用語料庫關鍵詞表功能來分別調查兩種譯文,凸顯其用詞方面的特征,如上面提到的頻次偏高的the和qi。
三、關鍵詞表提取與分析
關鍵詞表(Keyword List)是給定文本中詞匯頻次與其他參照語料庫相比顯著偏高的詞匯列表,通常按關鍵值由高到低排列,關鍵值越高,表明該詞在兩種語料文本中的出現率差別越大。關鍵詞表通常包含揭示語料內容或主題的實詞和文體風格的功能詞。通過觀察關鍵詞,可以發現給定文本的詞語特征,揭示所關注文本的內容、文體風格等[7]。
生成關鍵詞表還需要1個參照語料庫,即用于比較的語料庫,通常是通用英語語料庫,總量比目標語料庫大,本研究由選自《體驗英語綜合教程2》各單元閱讀課文約1.2萬詞的通用英語語料構成[9]。加載目標語料和參照語料,利用軟件AntConc的關鍵詞表功能,按關鍵值由高到低排列,生成關鍵詞表。在提取關鍵詞表時,語料庫軟件窗口關鍵詞表頂部還顯示對比前關鍵詞型數([Keyword Types Before Cut]),即某文本中對比前潛在的詞型數和對比后關鍵詞型數([Keyword Types After Cut]),也就是對比后實際顯著偏高的詞型數。關鍵詞表顯示:艾爾薩·威斯譯文對比后關鍵詞型數為119(對比前總數為528),文樹德譯文對比后關鍵詞型數為103(對比前總數為423)。也就是說,與參照語料中的詞型頻數相比較,艾爾薩·威斯譯文中有119個詞型的關鍵值顯著偏高,文樹德譯文中有103個詞型的關鍵值顯著偏高。限于篇幅,本文不顯示原始的關鍵詞表窗口,也不全面對比兩個文本關鍵詞表,只選其中的前25詞列表加以對比(見表3)。
觀察表3,每個關鍵詞表可以按詞的性質分為兩類:功能詞和實詞。實詞又可再分為普通類實詞和醫學類實詞(包含西醫類詞匯和中醫類詞匯)。
兩種譯文中關鍵值顯著偏高的功能詞有3個,they、their和and。首先,they和their關鍵值顯著偏高是由文本文體風格(即對話體的形式)及其內容導致的,即文中黃帝和岐伯較多地談論第三人稱“他們”(真人、至人、圣人和賢人)的養身之道。盡管原文沒有對應的代詞“他們(的)”,但是出于英語行文的要求,兩位譯者都補出了代詞,如“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Thus they could live more than one hundred years and remain active without becoming decrepit, because their virtue was perfect and never imperiled. [艾爾薩·威斯] / That by which all of them were able to exceed a lifespan of one hundred years, while their movements and activities did not weaken, [that was the fact that] their virtue was perfect and they did not meet with danger.” [文樹德])其次,and關鍵值顯著偏高極有可能是受到原文本的影響,漢語(尤其是古代漢語)多用意合的方式連接小句,而英語聯句等慣用形合。兩位譯者在翻譯中極有可能不自覺地囿于漢語句式,使用了較多的and。另外,文樹德譯文中the的關鍵值顯著偏高(關鍵值45.189,排名第4),進一步檢索發現,文樹德使用the搭配名詞的一些用法在艾爾薩·威斯譯文中沒有出現,如the hair (艾爾薩·威斯使用her hair),the qi(艾爾薩·威斯譯文中沒有qi一詞),the Way (艾爾薩·威斯使用Tao)。可見,這是譯者的用詞偏好所致。
實詞中普通類實詞數量占比最大,除了times、hundred、exhausted三個詞相同外,其余詞不相重合,說明兩位譯者再現原文本相同內容時選用了不同的詞匯。醫學類實詞數量在兩種譯文中大于功能詞,但少于普通類實詞,有hair、kidneys兩個詞相同;艾爾薩·威斯譯文中還有兩個醫學詞匯muscles和pulse,一個音譯詞Tao(道),而文樹德譯文中卻有五個qi (氣)、yang (陽)、Di (帝)、gui (癸)、Huang(黃),其中Huang Di (黃帝)實為一個詞組,有時略為Di(艾爾薩譯文中為Yellow Emperor)。可見,艾爾薩·威斯明顯傾向于使用自由譯的策略,用普通詞匯及西醫術語來譯介中醫文化,這與其譯文中術語譯名后加注漢語是一致的;而文樹德則采取了直譯的策略,尤其是使用音譯詞來表述西方文化所缺省的中醫術語,既因為qi(氣)、yin(陰)、yang(陽)等核心概念已為西方國家讀者所熟知,也因為文樹德優選直譯的目的是讓西方讀者在語境中自己理解中醫概念而非用西醫術語“誤導”讀者,這目的與其譯文正文外附加大量腳注是一致的。從首個《黃帝內經·素問》外籍譯者譯本問世到60余年之后第二個有影響力的外籍譯者譯本出版,翻譯策略從自由譯轉向直譯,這不但是新中國經濟及其文化影響力不斷增加的結果,而且是近些年中國政府積極推介中醫藥學及其文化走向世界,漸為西方國家讀者接受并引起西方學者研究興趣的結果。
四、結語
首先,根據兩種《上古天真論篇》譯文提取的詞頻表和關鍵詞表,尤其是其中的總詞型數和總詞數、關鍵值偏高的中醫術語音譯詞,結合正文中術語后是否有附漢字及其數量和腳注數量進行的對比反映,艾爾薩·維斯采用了自由譯的策略,而文樹德采用了直譯的策略。翻譯策略從自由譯歷60余年轉向直譯,是中醫藥學及其文化逐漸走向世界的結果。其次,數據顯示,兩個譯文的高頻詞匯大致相同,都是常用的功能詞,其中個別詞的頻數及其關鍵值顯著偏高,如they、their和and,說明兩種譯文文體風格方面具有相同之處。但是,文樹德譯文中的定冠詞the頻數和關鍵值偏高,是譯者風格所致,限于篇幅,文中只進行了簡單的檢索,未能對其用詞特色深入研究。最后,筆者只對 《上古天真論篇》譯文做了對比,未能對兩個文本其余各篇進行調查,因此,所得出的結論不能完全適用于其余篇章或整個譯本。
[ 參 考 文 獻 ]
[1] 文娟,蔣基昌.《黃帝內經》英譯研究進展[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7):260-262.
[2] 黃培希. 副文本與翻譯文化建構——以艾爾薩·威斯《黃帝內經·素問》英譯為例[J]. 上海翻譯,2018(3):73-79.
[3] 鄭金生.文樹德教授的中國醫學研究之路[J]. 中國科技史雜志,2013(1):1-18.
[4] 張登本,孫理軍.《全注全譯黃帝內經》[M].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1-6.
[5] Veith Ilza. 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 Internal Medicine [M]. Berkeley &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2:1-102.
[6] Unschuld, P.U. Huang Di nei jing su wen: an annotated translation of Huang Dis Inner Classic - Basic Questions [M]. Berkeley, Los Angeles,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1:1-44.
[7] 何安平. 語料庫輔助英語教學入門(修訂版)[M].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17: 1-54.
[8] (美國)梅里亞姆-韋伯斯特公司編著.韋氏大學英語詞典 [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13:213,1016.
[9] 賈國棟.體驗英語綜合教程2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1-167.
[責任編輯:鐘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