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豪
[摘 要]基于校企協同育人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對于構建高等教育體系有重要意義。針對當前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的現狀,從構建校企協同育人平臺、建設培養創新人才的雙師型隊伍、實施創新人才的國際化三個方面,詳細闡述基于校企協同育人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實施方案,旨在為江蘇省創新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深入貫徹和實施提供實踐經驗,為全省其他院校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積極探索。
[關鍵詞]校企協同育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實施方案
[中圖分類號] C9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9)04-0168-04
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是建設創新型國家對高等工程教育發展提出的歷史性要求。胡錦濤同志曾經提出要把培養造就創新型科技人才作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舉措。2017年2月形成的“新工科”建設復旦共識和之后的“北京指南”也提出要深化創新型人才培養改革,積極發展新興工科,大力培養工程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人才,深入進行校企協同創新。
南京曉莊學院主動服務南京和江蘇發展戰略,遵循教育規律,適應新工科的新理念,以工程化人才培養為核心,秉承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的理念,校企協同育人,實施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重構與國際工程教育標準相匹配的創新人才培養方案,共建“多元化,全方位”校企協同育人平臺,建設勝任創新人才培養的雙師型隊伍,采用先進的國際化教學方式,積極探索創新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培養工程能力強,應用水平高的創新人才。
一、當前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一) 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的理念探索
教育理念是人才培養理念的另一個重要邏輯起點。龔怡祖認為要培養創新人才,就必須將教育理念進行創新性建構,他提出了教育目的、教育功能、教育模式和教育內涵等四個轉變的創新人才培養理念。在國外的創新人才培養理念中,國外高校大多倡導學術自由、注重本科教育、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化成長。在英國,大學教育有著創新型教育的傳統,培養創新型的領袖和學者是大學教育的目標。
(二)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的現狀探析
國內也有很多學者對中國的創新人才培養現狀和創新教育現狀進行了研究,認為當前我國創新人才培養的問題比較突出,并從各自的角度對創新人才培養和創新教育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了研究。許志山認為,中國高校創新人才培養存在創新意識薄弱、創新思維不夠、第二課堂活動的內容缺乏目的性、實驗室硬件條件比較薄弱、專業教師指導力度不夠等問題[1]。寧潔萍認為,現在的大學生并不能學以致用,學生只知機械地記憶或者學習,創新思維不夠;當今大學生成長的環境過于優越,心理承受能力不夠,缺乏實踐能力;學生都是被動接受知識,很少主動地去探求真相,這導致學生的創新能力沒有得到很好的培養[2]。施菊華認為,高校創新教育中存在大學生求知欲不強,缺乏創新意識;動手能力、實踐能力低下;創新精神不佳,缺少創新動機;教師的事業心和專業素養缺乏等問題。對于創新人才培養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國內外學者也對如何開展創新教育進行了研究,建議高校應該具有創新教育理念指導下的培養機制,課程制度下的目標機制,科研導向下的教學機制,目標考核下的激勵機制等,以此來保證創新教育的順利進行。
(三)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的對策探討
對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的對策研究較多,研究者主要倡導通過選課制、學分制、導師制、教學研討化、企業化實訓等舉措來培養創新人才;也有研究者倡議通過組建科研團隊來培養學科帶頭人等高層次創新人才。錢貴晴等在《創新教育概論》當中,主張通過構建教研產相結合促進學生學習進而構建高效創新教育校園文化建設來探索創新教育模式。在國外,對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也比較深入。有學者提出“過程導向創新培養模式”和“玩興氛圍模式”等[3],這為創新培養提供了更廣泛的路徑,包含非認知方面的因素。
(四)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的實踐探究
在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的實踐探究上,國外很多國家都進行了相關的實踐。美國在20世紀20年代就提供了大量的具有創造性思維的優秀創新人才,例如密西根州立大學選拔具有優秀創新能力的學生,讓其在實踐上擁有較多的學術研究機會。英國在培養拔尖創新人才上重視其基礎教育,為具有創新能力的優秀學生創造最好的教育環境,讓他們在學校能得到很好的培養。法國十分重視實踐訓練,學校與企業的聯系緊密,和企業一起培養符合雙技能的高級人才。而在我國很多高校也進行了積極的探索[4][5],華南理工大學創新班實行了本碩博貫通培養,并且產學研相結合的模式;西南財經大學啟動了國家級“經濟管理復合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創辦了創新人才實驗班“光華創新人才實驗班”,進一步完善了通識教育體系;電子科技大學依托學科優勢和國家示范性軟件學院高水平的師資隊伍,舉辦了“國際化軟件人才實驗班”,旨在培養專業知識厚、綜合素質高、創新能力強,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競爭力的高層次創新人才。由此可以看出,隨著我國創新教育體系的建設,各高校都采取了不同措施對培養創新人才進行探索。
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內容和實施方案
南京曉莊學院地處江蘇省會南京,以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的理念為指導,在多年的實踐中進行校企深度融合,共建“多元化,全方位”校企協同育人平臺,建設勝任創新人才培養的雙師型隊伍,采用先進的國際化教學方式,積極探索創新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培養工程能力強,應用水平高的創新人才。
(一)校企全方位深度融合,實施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
校企協同育人,形成優質的教育資源與合作平臺,同時進行模式創新、機制創新、管理創新。通過校企共建校企合作委員會、校企共建創新實驗室、校企共建大學生創新實踐基地和創新學習基地、校企共建二級學院、校企共建研究所、校企聯合制訂人才培養方案等多種形式進行校企全方位深度融合,培養服務于地方經濟的應用型創新人才。
實施方案主要圍繞基于校企協同育人的思想進行,具體實施方案如圖1所示。
1. 共建校企合作聯盟。發揮政府和行業協會的組織引導作用,組成創新人才校企合作委員會、專業建設委員會和人才培養委員會,形成校企合作組織機制。其中校企合作委員會總體指導、協調和管理高校與企業在創新人才培養上的合作。校企合作委員會應該包括高校和企業雙方的人員,校企雙方負責人共同擔任委員會主任。
2. 共同建設創新人才工程實踐中心。工程實踐中心的建設在校企合作委員會的指導下,由學校和企業共同完成。工程實踐中心的內容包括:(1)組織機構和管理體系由校企雙方主要領導擔任;(2)校企雙方積極籌措建設經費,得到政府在政策和資金上的支持;(3)創建工程實踐中心的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4)制定工程實踐中心的日常管理、學生管理和安全保障等規章制度;(5)創建工程實踐中心的人員隊伍,隊伍主要由高校教師和企業專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共同組成。
3. 共建“多元化,全方位”校企協同育人平臺。企業入駐校園建立“模擬企業”,構建高校實驗室新模式,使企業一線技術人員和學校教師共同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高新企業集聚地、知名IT企業建立“準員工學校”工程實踐基地,學生帶薪實習,參與企業項目開發,這提高了學生的工程創新能力。校企共建創新實驗室、校企共建大學生創新實踐基地和創新學習基地、校企共建二級學院、校企共建研究所等全方位校企合作提供優質的校企合作平臺。
4. 校企雙方共同制訂人才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方案。校企雙方要考慮高校的辦學條件和社會對創新人才的要求,制訂出滿足地方經濟發展需求的創新人才培養方案。企業在制訂創新人才人才培養方案時則是從社會對工程人才需求的角度來綜合考量人才的層次、類型等因素。
5. 校企雙方共同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要以創新人才培養為目標,將學校的專業培養標準矩陣化,重新設置和優化課程體系。其中包括:(1)構建跨學科交叉融合的課程體系,課程體系要體現出綜合性、交叉性和工程性;(2)加強人文與社會科學課程的設置,將通式教育內容滲透到專業課程教學之中;(3)要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提升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工程設計能力、工程創新能力。
6. 校企雙方共同研究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積極倡導研究性學習,為了充分發揮研究性學習在創新人才培養上的作用,需要高校教師和企業工程師雙方的密切合作和共同努力,共同研究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合作開展研究性教學工作。構建實訓、實習、畢業設計、就業“四位一體” 創新人才培育平臺。按照校企聯合制定的“四位一體”培養方案,企業指導教師與學校指導教師共同指導、鼓勵參訓學生在夯實技術理論的基礎上,結合項目實訓成果,以“回歸應用實踐,回歸技術前沿、回歸市場需求”為指導,形成具有一定創新性、綜合性、實踐性的畢業設計課題,真正做到 “真題真做真用”。實用化的設計選題、實戰化的設計環境、實踐化的設計過程有效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原創性,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個人能力的提升與展現。
(二)建設勝任創新人才培養的雙師型隊伍
培養和引進能勝任培養創新人才的雙師型隊伍,探討師資隊伍建設的制度保證和政策激勵。
1.專職教師的引進聘任。招聘人員要評估應聘者的教學能力、研究水平,注重他們的工程實踐經歷。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可以重點從企業博士后出站人員、國內外高校工程專業博士、海外工程經歷的留學人員、具有豐富工程經歷的企業高層次人員等渠道考慮工科教師的引進和聘任。
2. 專職教師的在職培養。可以從四個方面進行教師工程能力的培養:(1)培養和提高教師工程實踐能力的主要場所首先是企業; (2)教師工程能力的培養最好結合實際工程項目進行;(3)具有資深經驗的企業高級工程師為接受培養的教師進行專門培訓;(4)教師可以在企業進行掛職鍛煉。
3. 企業兼職教師隊伍建設。高校要積極建設企業兼職教師隊伍庫,遴選出優秀的企業工程師,充實任課教師隊伍,從而滿足當前創新人才培養的需要。兼職企業教師隊伍建設的主要工作包括兼職教師工作職責的明確、兼職教師的聘請、相關政策的制定及兼職教師作用的發揮等四個方面。
4. 雙師型教學團隊建設的制度保證及政策激勵。建立制度政策,保證教師隊伍的建設能夠滿足創新人才培養的要求,包括專職教師到企業頂崗掛職的制度、制定專職教師的評聘與考核標準和開設“工程型”教師職務系列等。除了要建立各種有效的制度保證外,還應制定各種激勵政策。這涉及四個方面:(1)鼓勵教師到企業進行掛職鍛煉;(2)鼓勵教師申報教改項目研究;(3)激勵教師重視提高工程能力;(4)激勵教師提高教育教學能力。
(三)創新人才的國際化
創新人才的國際化包括構建國際化的課程體系、改革外語教學、采取國際化的教學方法、建立國際化的教師隊伍、實施多模式國際合作辦學、開展國際化產學研合作教育、開展廣泛的國際交流、營造國際化的學習環境等。
1.構建國際化的課程體系。對接國際人才培養標準,引入DMU等國際名校的教育理念,參考對方的教學計劃;使用國際主流教材,實現卓越工程師班核心課程的英文教學。
2.采用國際化的教學方式。 最適合創新人才培養需要的應該是研究性學習,作為國際化的教學方式還包括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提升教學效果。另外,采用國際化的教學方式的教學評價考核應該是多元化的,包括考核內容、考核形式和評價標準等。
3.改革外語教學。改革外語教學不僅包括將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外語應用能力作為外語教學的根本目標,還包括將外語教學與專業教育相結合。
4.建立國際化的教師隊伍。為了培養面向世界的創新人才,“創新計劃”參與高校除了要建設一支勝任創新人才培養的工科教師隊外,還要有以下舉措:(1)鼓勵教師到國外高水平大學進修學習;(2)鼓勵和支持教師到境外跨國企業研修;(3)引進和聘請國外高水平的工科教師和工程專家。
5.實施多模式國際合作辦學。可以采用互派學生模式和分段合作模式兩種模式進行合作辦學。(1)互派學生模式。這種模式是有計劃地組織派遣學生到對方高校學習多門課程、完成培養計劃中的某些教學環節、獲得相互承認的學分。(2)分段合作模式。前一階段學生在國內學習,達到赴國外學習的資格后,直接進入國外高校完成后一階段的學習。這種模式采取的是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在不同國家學習的合作辦學方式。
6.開展國際化產學研合作教育。開展國際化產學研合作教育,提高人才競爭力。國際化產學研合作教育是通過與國外大型企業和公司進行合作,利用它們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增強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符合國際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
7.開展廣泛的國際交流。廣泛的國際交流活動也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需要,能為教師和學生提供更廣泛的平臺。國際交流可以分為教師的國際交流、學生的國際交流和國際教育資源共享等。
綜上所述,創新人才的國際化如圖3所示。
三、 結語
基于校企協同育人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是對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積極探索,是對江蘇省創新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深入貫徹和實施,是以實施創新人才計劃為突破口,創立高校與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是構建工程教育的新體系,探索工程創新人才培養的新模式,能全面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培養造就一大批實踐能力強、創新能力強、工程能力強的適應我省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水平工程技術人才。
[ 參 考 文 獻 ]
[1] 許志山.第二課堂建設與工科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2] 寧潔萍.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實踐環境分析[D].天津:天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
[3] Cheng-Ping Chang,Chih-Ting Hsu,I-Jun Che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layfulness climate in the classroom and student creativity[J]. Qual Quant,2016(47):1493-1510.
[4] 朱凌,薛萍,徐旋. 高校與區域的協同創新:基于我國典型區域10年專利數據的實證分析[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4):15-21.
[5] 李強. 抓住共建機遇,促進區域高教資源深度共享[J]. 中國高等教育,2015(23):13-14.
[責任編輯: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