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大學生不想當科學家”,并不能和“大學生太物質”“國家未來前景堪憂”畫上等號;不想當科學家也并不代表一定拜金,并不意味著不尊敬科學家、不崇拜科學。相反,如果一個國家的大學生都想著當科學家,那恐怕才是不正常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才是社會的常態。
現代社會是一個多元社會,存在著多種運行機制,也存在著多元的價值觀。在這樣的社會中,人有多種選擇,有多種追求,有多種機會。當然,對一個國家來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科學家就是先進生產力的制造者和貢獻者。對科研的投入,會直接影響國家的科技實力乃至綜合國力。這一方面需要吸引愿意從事科研、能夠從事科研的優秀人才順暢地進入到科學家的行列;另一方面,也需要提高科研人員的工資待遇,讓科學家的待遇與貢獻相匹配,生活得體面、尊嚴,在全社會營造尊重科學、尊重科學家的氛圍。這也是一個正常社會應有的面貌。
(摘自趙清源《不想當科學家的大學生未必不是好學生》)
點贊
中國人民大學近日發布的《大學生使命擔當調查研究報告》顯示,58%的大學生希望成為職場精英,僅有15%的大學生希望成為專業領域內的專家。于是,輿論界有了“多數大學生不想當科學家”“大學生太物質”“國家未來前景堪憂”之類的感嘆。趙清源針對這一觀點發表了一篇反駁性時評,從“社會常態”和“多元社會”兩個角度,闡述了大學生職業選擇的合理性。同時,作者又呼吁全社會重視科學,體現出作者辯證、理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