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量大當然是一件好事,但是,這歸根結底只是一種獲取信息的手段,如果僅僅滿足于獲取信息,而不加以思考和應用,恐怕“閱讀”的意義就要大打折扣了。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對于只會讀書、不會實戰的人,人們會批評他“紙上談兵”。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思考和應用,可以認為是一種更高層次的“閱讀能力”。
我國是教育大國,古往今來有許多讀書人總結了豐富的閱讀經驗,大家公認的一條,就是要把“泛讀”和“精讀”相結合,讀書既要有“量”,也要有“質”。對于李自豪這樣的“書霸”,相信愛書的人都能理解他的“瘋狂”。有位作家在介紹自己的讀書經歷時,就說他有一段時期在“吞噬”般地讀書,什么都讀,連產品說明書都不放過。大量的閱讀為他的寫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是過了這段“瘋狂”的讀書期后,他開始冷靜下來,甄別自己感興趣和不感興趣的內容,思考這些文字之間的聯系和區別,速度明顯慢了下來,收獲卻更多了。
這個例子也適用于大多數人。我們不太可能都成為李自豪這樣的“書霸”,卻可以尋找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訓練自己的閱讀能力,同時注重閱讀與思考、應用之間的關系。只要能提升自己的能力,做不做“書霸”其實沒那么重要。
(摘自土土絨《驚訝于“書霸”只是因為我們常常忽視了這種能力》)
點贊
中山大學2017級中國史博士生李自豪的閱讀速度是每個小時100頁,每天可以看三本書。從本科階段以來,就一直保持每年讀書1000本的習慣。這種超人的讀書速度讓網友驚嘆,也促生了一個網絡新詞:“書霸”。土土絨的這篇時評呼吁人們重視閱讀習慣的養成和閱讀能力的培養,更注重“閱讀質量”的提高,注意閱讀與思考、應用之間的關系。這則時評的優勢在于它的理性思維和對讀者的指導意義:不要只看重讀書的量,而應注重閱讀的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