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木
假設你站在地球的赤道線上,兩條經線從你兩旁經過,你眼里的一條赤道線和兩條經線,實際上是3個大圓圈。
2010年,數學家佩雷曼獲千禧年大獎。他拒絕領獎。他說:承認我的證明是對的就夠了,我不再需要任何其他東西。
我小時候學到正數減負數、負數加正數什么的就全面崩潰了,自此,跟數學徹底作別,以至于現在,有時算個百分比,都把拿什么除什么弄顛倒。無論誰,只要拿小學六年級以后的算術題跟我叫號,我準服。
我承認,我在數學方面是徹頭徹尾的白癡。白癡就白癡吧,很多數學類猜想、難題,有的已被猜出來,有的在被攻克之中,不用我添亂。我只要把手里有限的錢數對,整幣和零幣加一起,知道自己有多少錢就行。
人都是矛盾的,我就是;人是有好奇心的,我也有。別看我數學上是個傻瓜蛋,但偶爾我會發一下神經,比如,買一本數學方面的書看看;比如,那本讓我費了好大勁兒看完的《數的故事》,兩位外國人合著的。
此刻,這本書正在我案頭上的書堆中跟我大眼瞪小眼。我為什么要買這本書?前面說過,我發神經了。其實最主要原因,是被書的副標題給騙了,叫“隱藏在日常生活中的有趣數字”。我對隱藏在生活中的任何東西都感興趣,比如,隱藏在生活中的經濟學、隱藏在生活中的物理學……
白癡畢竟是白癡,兩位老外把隱藏在生活中的有趣數字拎出來了,翻譯也很到位,可我看得還是一知半解。我想起有人在自媒體推送了一篇科普文章,有讀者留言:一臉蒙圈地進來,一臉蒙圈地出去。看這本書時,我倒是一臉蒙圈地進來,但出去未必仍然一臉蒙圈,我還看懂了一些。
沒錯,兩位作者是一邊講故事、講歷史,一邊切入數學。他們開篇就告訴我們:從數字角度來看,起初,世界上什么都沒有。眼前是小樹林,有動物跑過,但沒有數的概念時,你無法告訴別人有幾棵樹、幾只動物。直到人們用數字來描述它們:數它們,稱它們,量它們,分它們。
以前我一直很好奇,人的一只手為什么只有5根手指。多一根少一根都會被視為殘疾。后來我瞎想,這可能跟十進位有很大關系。最早學會數數的人,可能就因為兩只手加一起有10根手指,才發明了十進位。多一根少一根都會數錯。這本書告訴我,我的瞎想沒錯。在非洲扎伊爾,考古學家發現了伊山格骨,骨上刻著一些線段,一條、兩條、三條、四條,第五組中,4條線段是豎的,另一條線段是斜的,壓在前4條線段上面。這一組的數字是5。現在很多人捆扎東西時也會用這種方法。
感謝作者的良苦用心,他們就是這樣,用故事、歷史,誘導我把書一頁頁翻過去。當你面對一行行計算,一堆堆數字,快要煩了時,他們又給你推出一個故事,吸引住你,讓你繼續把書一頁頁翻過去。
我看書時,喜歡在書上畫道道,一激動還會批兩個字或一句話。《數的故事》也經受了我這種“摧殘”。只是,你只要翻看我手里的這本書,一準會發現,我這個讀者喜歡看故事,不喜歡看數。書中一旦有對數的闡釋,哪怕相對通俗,上面也是一字沒有,一道不畫。故事段落上則多有紅藍黑三色鋼筆水,又勾又抹,又贊又嘆,好像我全部看懂了似的。
對一個數學白癡來說,這本書我只看懂了1/3。但這并沒淡化我對這本書的喜愛。正像作者在書中所寫:4這個數好像給人一種安定感,正方形有4個角;一年有4個季節;4既是2+2的和,又是2×2的積,多么穩定、友好、民主。作者緊接著又寫道:有一件事,4好像把我們忘記了,我們生活在一個三維空間里。我們無法想象四維空間的樣子。結果,我們的行動只能有3個方面:左右、前后、上下,沒有別的路了。
三維空間有3個信息:經度、緯度、高度。四維空間多一個信息:時間。對時間的感知和關注,會讓我們的空間多一個維度,進而,就會增加我們對自然、世界、人生感知的豐富性。我們經常把武俠、盜墓或穿越等喜愛的書捧在手上,但偶爾翻開一本自己不太喜歡或根本不喜歡的書看幾眼,你的世界就會多一個維度,眼界和人生也會豐富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