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睿?陳彥君
看到這個標題,大家是否會有所好奇?這是一個故事,我真實的故事,接下來,我來講,你來聽。
我是李睿,一名大二學生。我是從貴州大山里走出來的土家族妹子,大家可能不知道,一個曾經連自己名字都說不好的小姑娘,如今不僅就讀漢語國際教育專業,還能在大家面前自信地、大膽地開口演講,而這,都要歸功于一位漢族學姐。
那時的她,是華東師范大學的大三學生,以志愿者的身份來貴州山區支教一年;而那時的我,是一名少數民族中學生,發音并不是很標準,“老師(si)好!”“知(zi)道了!”“吃(ci)飯!”難以置信,這些都是我曾帶著鄉音說出來的文字。
我從小就喜歡誦讀詩詞,但在家鄉,連教語文的老師普通話都還不夠標準,也沒有系統的普通話教學。而這位漢族學姐的到來讓我越發覺得普通話真的是一種非常美麗的語言,我越來越喜歡那種獨特的醇厚的韻味兒。
想來凡是老師都關注那種認真好學的學生,自那以后,在學姐老師的課堂上,她總喜歡點我起來朗讀課文,而每一次都會得到她笑著的稱贊,她還鼓勵全班同學一起交流學習。就是那溫暖的笑容,讓我從“老師(si)好”變成“老師(shi)好”,從“知(zi)道了”變成“知(zhi)道了”,從“吃(ci)飯”變成“吃(chi)飯”……讓我從一個在大眾面前不敢開口的人變成了積極的樂天派,普通話的語音面貌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無論是字音、聲調還是頓挫,都有了極大改善。
語言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民族共同語的普及是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礎,而普通話是中華民族通用的語言。盡管我現在還帶著淡淡的家鄉口音,但自從她改變了我的那一刻起,我就夢想著:什么時候我也能像她一樣,讓更多的少數名族孩子能說出一口流利的普通話。
來到大學,我們班有一位來自美國的留學生,每節有關中國文化的課堂,她都一定在場,她說普通話非常神奇,這么難的語言卻也如此有魅力,她總是用羨慕的語氣說:“真希望有一天也能像你們一樣麻溜兒地說普通話!”中華民族的普通話里濃縮著上下五千年的厚重歷史,讓外國友人也熱衷于學習研究,這更激發了我回到家鄉推廣普通話的決心。
于是,這個暑假,我報名參加了"推普脫貧攻堅"--全國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又回到了貴州大山里,和同學們一起前往黔西南州興義市白碗窯鎮,圓我的普通話教學夢。
布依族白奶奶用布依語唱著《月亮明》。她說:“這是送給客人的歌謠,你們就像天邊的月亮,是遠方來的客人,我們表示非常歡迎。”苗族小姑娘安樂,每天在奶奶的陪同下走一個多小時的路程到學校,為了不浪費時間,她中午從來不回家,而奶奶為了接她,則在學校附近一直等到下午放學。安樂是壯族單親家庭收養的孩子,父親很少在家,奶奶說:“在我們家里,沒有民族之分,希望安樂以后能走出大山,用流利的普通話告訴大家,少數民族的孩子一點兒也不差。”納灰族村落里的環衛岑大爺,他說著自己民族的土話,怕我們聽不懂,還用不標準的普通話給我們一一解釋,大爺說:現在村里旅游業發達了,與外界接觸多了,他一直在學習普通話,想要為更多的人服好務。
“鄉音和諧交響樂,白樺屹立民族林。興我中華凝眾心,愛我中華同一聲。”在實踐活動中遇到的一幕幕,讓我更深刻的體會到:我愛我們土家族的傳統風俗,也愛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的語言和文化。這是我們中華民族充滿祥和、充滿民族氣息、充滿民族團結的真實故事。
“中國夢”,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崛起之夢,是中華兒女團結努力的奮斗之夢,是與每個國人息息相關的共同之夢!現在全國各民族人民,正攜手共進,共同建設著美好的家園,共同營造著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我們的情誼在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氛圍中愈加深厚。
這,就是我的故事。一個土家妹子心中跳動的民族的聲音,大山的情懷!
作者簡介:
李睿,湖北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17級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
陳彥君,湖北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