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首先闡述了構建環境應急監測系統的重要性,其次分析環境應急監測在突發環境事件中的作用,然后提出了環境應急監測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探討了環境應急監測工作的應對措施。
關鍵詞:應急監測;環境監測;環境污染
1 構建環境應急監測系統的重要性
現階段,環境監測已經成為影響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內容。尤其建立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也已經成為大時代背景下,環境保護發展的必然趨勢。一是受人力因素、技術因素以及理念因素的影響,致使現階段的環境應急監測工作發展,已遠遠落后于環境管理工作的發展速度。而污染問題的日益嚴重也為人類敲響了警種,使得人們逐漸從破壞環境的行為中蘇醒,環保意識也在逐漸提升。二是我國現階段的環境應急監測系統中,不僅體系缺乏完善性、設備與技術較為落后、沒有一套精確的監測標準、甚至專業的應急監測人員也呈現出極度匱乏的態勢。這不僅會嚴重影響到對環境形勢的及時判斷,無法清晰的排除工作與生活中的安全隱患,更無法在危機出現時通過行之有效的方式予以解決。因此,在此種極為不利的局勢下,構建且完善環境應急監測系統便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
2 環境應急監測在突發環境事件處置中的作用
2.1 為事后環境損害鑒定評估提供必要的資料
由于環境應急監測一直在突發環境事件的現場開展監測和分析,對現場情況比較了解,對各類數據之間的關聯,對整個突發事件的評估,有較大的發言權,可以為事后環境損害鑒定評估小組提供很多客觀真實的數據和資料。
2.2 對突發環境事件做出初步分析
通過應急監測,快速提供突發環境事件的初步分析結果,如污染物的類型、濃度,污染的區域、范圍和污染變化趨勢等。
2.3 為環境應急處置提供必要的信息
通過連續的跟蹤監測和分析,不斷給環境應急處置部門提供最新的數據,確保決策部門能對突發環境事件做出有效的應急處置。應急監測提供的監測數據的科學準確,對判斷突發環境事件的嚴重程度至關重要。
3 環境應急監測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3.1 應急監測協調能力不足
對于相對繁瑣且龐雜的環境應急監測工作而言,若要形成工作上的連續性、精確性、及時性與協調性,則要經過不斷的實踐演練,總結經驗并制定完善的預案措施應對,但這卻是現階段應急監測工作中所缺少的。同時,雖然在環境監測工作中,已制定出相關的應急處置預案,但在實際污染事故突發時,不僅難以結合實際情況對應急預案做出適當的修正,更會由于事故應急人員與事故現場人員的溝通協調不暢,導致應急人員無法立即進入角色,從而影響環境應急監測工作的進行。
3.2 應急監測能力不足
在環境監測過程中,一旦發生突發性的環境污染事故,通常會因事發突然而造成極為嚴重的結果。此時,便需要環保部門和環境監測機構對此類環境污染事故,進行污染性質與污染程度的檢測與判別,以此來確定污染物質的類型以及空氣、水源以及土壤等受到污染的程度,并由此判斷出污染的發展趨勢,進而為相關職能部門制定出解決污染事故的方法。但現階段的環境應急監測體系仍存有嚴重的欠缺,不僅無法完成大部分的室外環境分析,更無法進行污染事故的快速測定。并且,我國各地區環保部門所應用的應急監測設備等,不僅精度存在差異性而且設備數量較少,從而較難做出大批次且高精度的定量分析。
3.3 缺少應急監測專業人才
由于環境監測部門的任務逐漸加劇,監測頻次也逐漸增多,這使得原本就人才短缺的環境監測與保護行業更是人才匱乏。而通過臨時抽調方式進入環保監測行業的人員,雖然專業知識充足但實踐經驗有限;或是技術與能力兼備,但卻缺少良好的環境監測意識。并且,由于環境監測無論是專業知識儲備上或是監測類型覆蓋范圍上,都呈現出紛繁且龐雜的特點。這也導致對于環境應急監測人才的培養,將成為長期且艱巨的任務。
4 環境應急監測工作中的應對措施
4.1 創建專業化環境監測隊伍
專業化環境監測隊伍的建立,應從多方面角度進行。其一,針對高校內所開設的環境工程、環境規劃以及環境科學等專業,積極培養和構建起應急監測人才團隊,并與相關企業或職能部門合作形成校企聯合模式。在大力發展應急監測人才的同時,培養專業技術骨干,并以此為環保部門或相關企業等輸送出更多、更優秀的環境監測人才。其二,對環境監測部門內部的人員隊伍進行定期的專業知識與崗位技能培訓,并同步實施環境監測意識教育,在培訓結束后對人員隊伍進行崗位考核,考核通過者方可獲得上崗證持證上崗,這樣可以極大的提升環境監測隊伍的專業技術水平與整體素質。
4.2 健全環境監測預警體系
對于環境應急監測人員來說,在應對環境污染的突發事件時,唯有從環境預警方面入手,強化及健全環境監測預警體系,才能促使極易出現環境污染的隱患位置,形成具有保護與提前警示的作用,當環境污染隱患造成污染時,盡可能的做到防患于未然。對此,以重點污染企業為預警工作的重點對象,利用互聯網技術構建起以大數據為基礎的信息平臺,實施重點污染企業污染因子指標的在線監控,并同步在內河出入境監測斷面及飲用水源區域,設置水質自檢監測系統,通過對水樣的實施抽取來監測水質的變化情況。此外,對于環境應急監測預警體系的建立,也應當由點至線由線至面的發展,從而形成更為完善的監測預警系統,以此滿足環境監管的需求。
4.3 建立并完善環境應急監測制度
針對現有的監測報告與信息發布制度做出相應的改良與革新,以此促使環境應急監測制度的愈加完善。對此,可聘請專業技術研發團隊進行環境應急監測系統的移動端APP研發,將其下載至環境應急監測人員的手機終端。同時,通過已有的網絡化環境應急監測平臺與手機終端進行連接,形成數據信息的隨時上傳與共享模式。通過此種模式便可將環境污染突發事故中的監測報告,及時傳輸至網絡化環境應急監測平臺中,不僅便于信息的收集與發布,更便于對應急預案進行實施與完善。此外,為確保應急預警體系的更好落實與實施,應建立起由環境應急監測人員所構成的若干應急事故處理小組,分管各地區內的所轄范圍。如此便可形成應急制度的個人責任制,切實將責任落實到個人頭上。
5 結語
環境應急監測工作在突發環境污染事件處置工作中占據著核心地位,我們只有加強環境應急監測硬件和軟件建設,加強對環境風險源的排查,不斷鍛煉應急監測隊伍,才能確保遇到任何突發環境事件都能從容應對,為處置突發環境事件提供及時、準確和有效的科學數據,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促進環境與經濟和協調、穩定、健康、持續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何劍樹.環境應急監測工作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6(01).
[2]孫義峰,曲偉,趙璐.環境應急監測體系建設現狀及對策分析[J].科技傳播,2014(04).
作者簡介
王安婷(1986-),女,漢族,畢業于東北農業大學,環境科學專業,工程師,主要從事環境保護領域方向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