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原研哉(Kenya Hara),1958年出生于日本岡山市,日本中生代國際級平面設計大師,日本設計中心的代表,武藏野美術大學的教授,無印良品藝術總監。曾舉辦多項世界級展覽,作品項目獲獎無數,為全球平面設計領域作出重要貢獻。
關鍵詞:禪式之“無”;日本美學;五感覺醒;再設計
1958年生于日本岡山市的原研哉先生,是日本中生代國際級平面設計大師,也是我們熟知無印良品(MUJI)的藝術總監。在設計領域,他有著異于常人的獨到見解,來自于他對世間萬物精準的洞察力,充當著預言家一般的神職傳播著自己的設計理念。他認為并不是任何會做設計的人就是設計師,設計師除了設計產品本身外,還需具備對設計概念的整理,對設計本質的思考,以及對其理論的傳播。正是因為這份堅守,他“無”亦所有的理念在無印良品上的作用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無”亦所有,是無印良品理念的視覺化。
MUJI不是簡約的設計,而是虛空概念的代表,正因為空,才讓受眾產生遐想,自己提供意義的可能發生。在設計上既凸顯出虛無又包含著其他因素的本質特征,從而簡潔至極致是它的體現,從來都不是它的目的。
因此,無印良品的產品一直在做“減法”,盡可能去除不必要的,只保存了產品本質的功能和純粹的材料本身。畢竟沒有任何花哨的裝飾比得上產品本質對受眾的訴說,另一方面,正是這項簡單至極的產品,使得受眾更愿意發揮自己的無盡想象。
這樣禪式之“無”的設計理念來自日本人用禪式的思維,對大自然神靈的敬畏。他們認為神之于自然界之中,而智慧往往來源于大自然。對于無印良品這個品牌,大多數人的腦海里會出現“性冷淡”這個評論詞,可在我看來,它的另一個表達方式應該是叫“樸素自然”。MUJI 是一個特別推崇自然的品牌,此處的自然不單指設計簡約,所有產品的取材也是真真切切地來自大自然的產物。
白,作為一種含蓄的顏色,“日本傳統色”;規避色彩;信息與生命的起源,“白”存在于生命的周圍。白飽含著純潔無暇、圣潔的寧靜,蘊含著巨大潛力的可能。“無印良品的產品并不通過其外貌做個性宣言,簡單做出來的東西首先往往顯得單調。然而,平靜做出來的設計被選擇積累下來就能從中發現日常生活無形的舒適。”這種“無”設計,對棉線布麻的使用發揮到了極致,在無印良品的大部分衣服也遵循著材料本身的原色。現在的社會節奏太快,如果周末能在布滿樹影的公園或草地上坐著躺上一下午,整個靈魂也像被子被曬得散發出清香吧。
原研哉與石岡瑛子。在原研哉先生年輕的時候,也曾有過一段非常焦慮的時期。原研哉在接受采訪時曾經說到,“我受她的影響很大,我曾經在她那里工作過,她真的十分嚴格,我總是被她訓得一塌糊涂”,“在工作方法上,她給予了我很大的影響”,這個“她”就是原研哉口中“設計師中的設計師”——石岡瑛子。石岡瑛子是一名頂級美術設計師,曾擔任2008北京開幕式服裝總設計師。原研哉在讀研一時,進入了石岡瑛子的工作室實習。石岡瑛子對工作要求嚴格、個性強硬,由于兩人對設計的理解差別太大,所以原研哉在工作室常常被訓斥得一文不值。她還曾一度感嘆“像原研哉這樣的設計師,怎么可能在日本會被認可?”
原研哉也曾一度懷疑過自己,是否真的適合在設計這條路上走下去,他在石岡瑛子的事務所實習了一年后,去了日本設計中心工作。剛進入日本設計中心時,他接到一個為氣泡酒做包裝的工作。原研哉一度糾結了很久,既想要傳達自己的很多想法,又要兼顧美學價值,最后把自己困住了。這個時候,之前的老師,身邊的同事,都成了他的學習對象。大學導師向井周太郎先生的設計理念就對原研哉產生了很深的影響。
就這樣,原研哉在實際工作累積和不斷自我思考中,開始學會掌握怎么運用設計語言與人交流,形成了自成一套的設計體系。在正式工作的第17個年頭,也就是2000年,原研哉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書《RE-DESIGN》,提出了“重新設計”。即重新面對自己身邊的日常生活事物,把社會中人們共有的、熟知的事物進行再認識。
直到出第二本書《設計中的設計》,覺得自己小有成績時,原研哉才鼓起勇氣與石岡瑛子再次見面。他說,是石岡女士的批評督促才成就了自己。
禪式之“無”與日本美學。日本的美學被當作一種以我們邊疆的位置去平衡世界的智慧來滋養。他的設計矗立在亞洲的邊緣位置,滋養特殊文化感覺和現代化進程中的沉重經歷帶來一種能平靜面對世界的姿態。原研哉非常擅長捕捉視覺輪廓,又常用黑白灰色調,將品牌理念和視覺美學融入到建筑場所中。他也許是接近建筑師審美的平面設計師。日本代官山網紅“蔦屋書店”就是一個經典案例。
這種整體考慮的設計,使整個品牌有意強化了“蔦屋”的漢字形象,英文Tsutaya Books作為次級標識出現。從外部造型到內部裝修,小到一張卡片,蔦屋書店的形象都是非常統一的。以及原設計研究所擔任的千葉縣森醫院視覺設計以及院內的標識設計工作,包括logo和數字字體等細節,透露出柔軟輕快的氛圍。很多文化建筑也找到他來設計最重要的logo,比如長崎縣美術館、知美術館、臺南市美術館、La Seine Musicale等等,雖然風格上仍然保留了性冷淡氣質,但都非常直觀地表達了建筑本身。
關于五感的覺醒,原研哉先生在《設計中的設計》一書提到自己發明了一個新詞語——“感件”,它指的是任何能激發我們認知的熟悉的東西。正是它,喚醒了我們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
學生時代的原研哉,想做個建筑師。2014年,他邀請了伊東豐雄、隈研吾 、妹島和世、坂茂等在內的11名著名建筑師參與新項目“設計:為了愛犬”。他將狗狗帶到建筑現場拍照,狗狗們最喜歡的,是妹島和世的作品。他說:“人類以自身尺度打造生存環境,小狗們其實是生活在人類的尺度中的,其實這樣的環境對它們來說是不太舒服。但大多數人意識不到這點,并認為是理所當然。”如果從狗的視角看呢?原研哉的作品就是一個為了調整人類和小狗的視角而設計的家具,參與者從茶杯貴賓犬的角度爬到上面,體驗一下小狗所看到的人類的世界是什么樣的。試著為人類以外的存在去設計建筑。這是原研哉為建筑帶來的啟發。
再設計,實現了一種對于原有事物的最大化。抱持著設計概念活下去的人原研哉認為,設計師要不斷地和人交流,不能一味地困在自己思維的牢籠里。從2000年,擔任第一個展「RE-DESIGN」的策展人開始,原研哉就覺得策展其實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展覽以“只保留機能,不保留形體,探索設計的本質”為訴求,獲得極多的好評和回響,部分設計還被收入為日本高中美術教材。將每種物料的使用發揮到了極致
當然,現在的原研哉認為設計是沒有疆域的。建筑作為載體,其實本身并是不是核心,他更想將設計看作一個整體,去理解它的方方面面。今年9月21日,原研哉擔任總策劃,開啟了第三屆「HOUSE VISION」展覽,前兩次都在日本舉辦,這次來到了中國。原研哉認為,HOUSE VISION 其實是以建筑為載體,以家為中心,涉及到能源、交通、通訊,或是交流、老齡社會,或是如何將傳統資源轉化為未來資源等社會主題。從業近四十年,原研哉一直在實踐中不斷地對設計本質進行更深地挖掘。
原研哉先生認為,“雖然從大視角看,有大局觀很重要,但是想要實際實踐的話,則必須要從細處著手。” 設計是一座傳遞信息的橋梁,他有一套關于大腦的信息建筑思考模式,他認為人大腦中生成的圖像是通過多個感覺刺激和重生的記憶復合景象。用心感受與不同媒介之間的對話,體現了一種被大眾所樂意接受的東方哲學觀。這位平面設計屆鬼才,憑借身體力行詮釋了一個無就是包含一切的——“無亦所有”的美學境界。
作者簡介
賴晴(1996-),女,漢族,廣東廣州,本科,廣東工業大學華立學院,視覺傳達設計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