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斌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人對自然的征服和掠奪之心愈演愈烈。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如何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我們需要有科學的理論作為指導。本文力圖分析近代理論與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在人與自然關系方面認識的差異,并在此基礎上探討馬克思新唯物主義理論的創新之處。
關鍵詞:人與自然;人類社會;創新
近年來,溫室效應、臭氧層空洞、森林面積不斷縮減、水資源污染、土地沙漠化等生態問題己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問題,本文從人與自然關系的角度出發,對比近代三大理論和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異同,分析新唯物主義的創新之處,引導人們正確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
一、近代理論視野下人與自然的關系
本文以笛卡爾、康德以及費爾巴哈的觀點為例分析近代理論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
(一)笛卡爾:人與自然主客二分的思維方法
主客二分的思維方法認為,自然界是消極被動的客體,沒有認識的能力和能動性;人作為主體,則反之。其思想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人與自然對立的絕對性。人是有思想和精神的主體,而自然是被動的認識改造對象,作為客體出現,二者是絕對分離的,即從根本上否定了人與自然之間天然的聯系。第二,人與自然彼此獨立存在。人與自然雖然都存在于這個世界上,但相互分離,根本不存在相互依存的說法和狀態。因此,在社會研究當中,不涉及自然的存在,反之亦然。第三,人與自然關系的等級性。人具有創造性,可以進行生產實踐,并且可以對事物進行價值的判斷,所以人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相對人而言,自然是受動的客體,只能消極接受人的價值判斷,因此人的地位高于自然。
(二)康德三個層次的自然觀
康德的自然觀分為三個層次:
1.作為物自體的自然。康德認為在現象界背后存在有一作為它的基礎的本體(即物自體),它是理性所追求的理念,是人的理性只可思之而不可知之的的對象。這種自然憑借人類理性能力是無法認識的,但作為一種形而上學的存在,它可以通過理性來思考的。
2.作為現象界的自然。從“人為自然立法”的層面出發,康德認為自然界存在于現象界之中。現象界是包括人的自然存在在內的自然界,它是感性的存在,是可認識的對象。在康德看來,自然界已不是本來的自然,而是依人的主體而成的內在自然。
3.自然是目的論的自然。康德認為人一方面對自然有依附關系,另一方面又具有道德自主性,能夠使自身成為自然的最終目的。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如果不能達到就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因此一切應當以人類的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
(三)費爾巴哈精神化、形而上學化的自然觀
在費爾巴哈看來,人是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自然轉化的有意識有理性的感性實體。但是他理解的人實際上是抽象的自然的人,而不是具體的社會的人。
費爾巴哈肯定了有機界起源于無機界、生命起源于自然本身,批評了關于上帝存在的證明和目的論。但他的觀點脫離了社會歷史發展和社會物質關系,基本上局限在人的自然本性上,片面的強調片面強調人對自然的高度依賴,卻忽視了人對自然的積極能動作用。
二、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視野下的自然觀
馬克思肯定費爾巴哈以自然感性的主體之人和客觀實在的自然界的同時指出了其仍存在把人機械地理解為“自然的人”的舊唯物主義的局限。因此,馬克思立足現實的人,把自然置于人類實踐的范疇,從新唯物主義的角度探討人與自然的關系。
(一)自然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
馬克思認為:自然界是人類社會形成的前提。“離開了自然界,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便無法進行,脫離一定自然環境的人類社會是不可能存在的”。換而言之,人類無法脫離自然界,自然界為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人類破壞生態環境等同于損害自身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環境。
(二)人類與自然相互依存
馬克思認為,現實的個人是歷史與自然的統一。人類社會依賴于自然,是整個物質世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與此同時,為了滿足自身的需要,人類可以通過能動活動來改造自然。但是,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是有條件的,人類必須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前提下來改造自然,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如果忽視自然界運行的客觀規律,那么人類不僅會破壞自然環境,而且會阻礙社會的發展。
(三)實踐是人與自然統一的基礎
歷史唯物主義強調只有在人類社會實踐中形成的自然才具有社會屬性,從而促進了人化自然的轉變。實踐是人類活動的基本形式,是使物質世界分化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歷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統一起來的現實基礎。通過實踐,人類與自然界完成了物質交換的關系。“只有通過勞動實踐才可能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實現和諧統一”。
三、創新之處
(一)人與自然的關系等同于人與人的關系
馬克思闡明了人與自然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人類產生于自然界,并且存在于自然界之中。人產生于自然界,又屬于自然界這一整體之中,因此,人類對自然界的保護,就是對自身的保護,破壞自然界也就是在毀滅人類的未來。
(二)經濟發展與保護環境同時兼顧
馬克思主義認為:做好環境保護,從實質上來講,就是要處理好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經濟的高速發展與環境友好之間的有機聯系。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可以兼顧,人們可以在遵循自然界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把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起來,在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之間找個一個最恰當的平衡點。
(三)從實踐的、歷史的角度看人與自然
馬克思指出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對象、現實、感性是舊唯物主義“客體世界觀”的根本缺陷,因此,新唯物主義從實踐出發,從人與物質的“實踐關系”推導出物質世界各事物存在“內在聯系”并在“內在聯系過程”中生成,確立了世界是“事物間內在聯系的集合體”,開辟了人類正確認識世界的新道路。
參考文獻:
[1][2]王偉光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33;27
[3]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節選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