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901年,清政府為了挽救日益衰敗的政治危機施行了清末新政。光緒宣統年間改革進入高潮時期。教育改革作為新政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在教育方面,進行了以廢除科制度、創辦新式學堂、培養新式人才為主要目的改革。而《甘肅官報》作為甘肅新政的官方宣傳工具,對甘肅的新式教育進行了廣泛的報道,成為解讀甘肅清末教育改革的重要資料。本文以《甘肅官報》為視角對新政時期的甘肅教育進行簡單評述。
關鍵詞:清末新政;清末甘肅教育;《甘肅官報》
1901年清政府頒布有關教育改革的興學詔書:規定全國各省改造舊有書院,省城設立大學堂,各府、州、縣改設中學堂,并多設蒙養學堂。并頒布相關辦學章程。甘肅雖然地處邊繳、民風錮蔽,新政進展速度緩慢,但是在朝廷的督促下,甘肅迅速貫徹執行相關政策。1902年時任陜甘總督菘藩在蘭州籌辦甘肅高等學堂,1904年鞏昌府先將立南書院改為鞏昌府中學堂,隨后其他各府和直隸州將原有書院改設為中學堂,各屬州縣將書院改為小學堂。1909年設立甘肅法政學堂,①此時甘肅的近代化教育體系已經逐步建立。《甘肅官報》作為展示甘肅教育改革成果的平臺,關于甘肅教育改革的報道篇幅頗多,占隴政匯編欄目之三分之一。主要包含新政時期興修學堂、有關中小學堂的管理辦法、公布學堂教學成績、考試試題等方面。《甘肅官報》報道的教育改革呈現出繁榮景象的背后也存在著弊端。
1 擴大教師隊伍、興修校舍
教師和校舍是興辦教育必不可少的基礎,清末時期甘肅地處偏僻;人民思想頑固;讀書識字者甚少,要想擴大教育規模。就需要大量的教員及校舍。這對實行教育改革造成了一定的困難。這也是甘肅省新政進展落后于其他省份的原因之一。清政府的欽定章程頒發后,自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在省內掀起了“興學育才”的高潮,到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后,各類學堂已遍布全省各地。自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起至宣統元年(1909年),全省(含今寧夏、青海部分地區) 已設立各種學堂1243所。②
為了適應大規模興辦學堂的需求,必須培養大批量教師來滿足日益增多的學堂。根據《奏定學堂章程》劃分師范教育分為優、初兩級。詳細制定了具體的辦學宗旨、科目、學費收納等條文。規定每一州縣必須設立初級完全師范學堂一所以造高初兩等小學堂教員,如一時未能成立宜先設立師范傳習所以應急。甘肅創辦的師范學堂僅有3所。光緒三十一年五月(1905年6月),總督升允將蘭州貢院巷的求古書院改建為速成師范學堂,同時籌辦優級師范學堂,以培養初、高級小學堂教師。③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秋,速成師范學堂擴建為初級師范學堂。但是培養的教師遠遠不能滿足當時的學堂需求,《甘肅官報》1908年九月第二期和第五期刊登了《批循化廳申覆札催申送初級師范學堂學生并不合格無從申送》和《札各府州縣速辦師范傳習所以造教員而應急需》兩篇文章。第二期文章刊登了循化府沒有按照要求向省學部報送初級學堂畢業學生而造成省城教員短缺造成玩視學務,責令其抓緊選派報送。第五期刊登了稱現階段高等小學堂師資均為剛成立的簡易科畢業師范生內分別扎派,由于初級小學堂逐步增多,教員缺口甚大、合格率低,無法完成新政改革所教科目,按照希望各廳州按照規定加大培養合格教員的力度,確保每個學堂有合格的教
員。④
同時,興建校舍也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事情,但是清朝末期甘肅經濟發展相對滯后,政府支出無法擔負各地設置學堂所需要的費用。雖然境遇窘迫,但是甘肅仍然積極響應朝廷興學號詔,除過政府財政支出以外,發動士紳捐款捐資修建、修繕學堂。⑤
2 推行各種措施鼓勵學生入學
在頒布教育政策以后,甘肅雖然積極響應政策大力推廣新式教育,但實施情況不容樂觀,除了在師資力量和校舍修建問題之外,生源也成為了發展新式教育的一個重要難關。由于“甘省地處邊隅、風氣遲閉,各屬州縣富庶者少。”⑥且因地處貧瘠之地。人民不僅在思想上沒有接受教育的觀念,而且因為地處貧瘠之地,家庭沒有足夠的教育經費。根據《甘肅官報》刊登報道可知:政府頒布各種興學措施,鼓勵學生入學,并制定了相關的規章制度保障學生的教育經費能夠補貼到位。定期對政府補貼和學員學習情況進行考核。對學習成績優秀的高等學堂畢業學生實行獎勵,按照最優等獎勵撥貢、優等生獎勵優貢、中等生獎勵歲貢、下等生獎勵優廩生等不同稱號以鼓勵他們的學習成績。⑦對自暴自棄、無心學習或者請假逾期不到者追繳學期學費并收回政府補貼膳費,以免造成資源浪費。⑧同時《甘肅官報》在隴政匯編欄目刊登大量學生考試成績和優等生考試試卷,向社會公開興學政府施行所取得的良好成果。
3 結語
清末新政時期的教育改革推翻了“科舉取士”的傳統人才選拔方式,為社會注入了新的活力,是一次重要的改革,同時為地處偏僻的甘肅省提供了一次改善民風、促進社會進步的機會。從《甘肅官報》的報道篇幅之大足見其對甘肅改革的重要意義。但改革的實施往往存在許多阻力,由于甘肅地處蔽錮之地,識字之人甚少,大規模的興辦教育造成師資的缺乏以及政府資金的匱乏,況且當時興辦教育資金均來源于政府自籌,甘肅乃貧瘠之地,缺乏富庶之人,這也是學堂發展慢于其他省份的原因之一。同時教學環境差、教學內容過于單一、教師素養的參差不齊使得教育最終陷入困境。
注釋
①轉引自:甘肅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纂《甘肅省志·教育志》第一章教育制度第二節:清末學制,第28頁,甘肅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②李艷:《晚清新政與甘肅近代化》,《甘肅高師學報》,2005年第3期。
③李艷:《晚清新政與甘肅近代化》,《甘肅高師學報》,2005年第3期。
④《甘肅官報》1908年九月第五期《扎各廳州縣迅速速辦師范傳習所以造教員而應急文》
⑤《甘肅官報》1908年八月第六期《禮縣知縣邵令韻棠稟就地勸捐擴充學堂并補修城垣由》
⑥《甘肅官報》1908年九月第五期《扎各廳州縣迅速速辦師范傳習所以造教員而應急文》
⑦《甘肅官報》1908年8月第五期《奏甘肅高等學堂學生畢業請照中學獎勵折》
⑧《甘肅官報》1908年10月第六期《批文高等學堂詳請逾限不到學生照章開除并追繳膳費文》
作者簡介
蘇東濤(1994-),男,漢族,甘肅平涼,碩士研究生,西北師范大學,研究方向:中國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