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文

秦始皇贏政時期,有一重大歷史事件,即“焚詩書,坑術士”,史稱“焚書坑儒”。據說,當時秦始皇特別吩咐,有一部書決不能燒毀,這本書就是今天眾人所知的上古奇書《山海經》。《山海經》出現在春秋戰國之前,秦朝之前不叫《山海經》,一直到西漢,司馬遷在他的《史記》中才正式稱其為《山海經》。
統一天下后的秦始皇,想像神仙一樣長生不老,但自己終歸是人,所以,他一直在尋找可以讓自己長生不老的藥。《山海經》中就記載了能讓人長生不老的仙藥,這讓秦始皇對這部書十分的癡迷,這也許是焚書坑儒事件中《山海經》得以保留下來的原因吧。由此看來,《山海經》并不是一部平常的書,它奇特的內容與豐富的想象,一直令古人心馳神往。
《山海經》一直被視為荒誕不經的怪書,實際上,這部書除了很多我們小時候聽到過的神話故事,還記錄了遠古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記述了中華民族文明與文化的起源和發展,以及這種生存與發展所憑依的自然生態環境,它是我國古代一部十分優秀的文化典籍。
《山海經》中那些“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三腳的鳥”,是最令人著迷又最令人困惑的內容,自古以來就激發著人們的想象。那些奇禽怪獸,是棲息于遠古山川中的實有之物,還是浮游于古人夢魘中的精魅幻影?此類問題,多少年來眾說紛紜,直到如今,《山海經》中怪物的來歷仍是一個未解之謎。
《山海經》的開篇《南山經》記錄了三大山系,共四十山,一萬六千三百八十里。三大山系有吃人的野獸、不死的野獸、不能殺死的野獸,還有“神獸”。其中,第一山系——鵲山山系,一共十座山。頭山是招搖山,屹立在西海岸邊,山上生長著許多桂樹,還有一種樹木光華照耀四方,名稱是迷谷,人佩帶它在身上就不會迷失方向。
其中第六座山叫柢山,有一種“冬死而夏生”的動物,據說很怪異。關于這一怪物《山海經》是這樣記載的:又東三百里,曰柢山,多水,無草木。有魚焉,其狀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魚鮭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鮭(lu),冬死而夏生,食之無腫疾。
譯成白話的意思:扭陽山再往東三百里,有座山,叫柢山。山上有很多水流、水洼,長年不生草木。水洼中生長有一種魚,身形像牛,棲息在深山谷的水中,長著蛇一樣的尾巴并且有翅膀,翅膀長在兩脅的下邊,它嗚叫的聲音像犁牛,這種魚名叫鮭。它喜歡在冬季蟄伏,而在夏季到來時才出來活動。人如果吃了這種魚就可以防治癰疽疾痛。
這里“冬死而夏生”的“死”并非指真正的死亡,而是指許多動物包括魚類在內的一種冬眠現象,也稱“假死”。像熊、蝙蝠、刺猬、青蛙、蟾蜍、蛇、魚等許多動物都有冬眠現象,也叫“冬蟄”。冬眠時,許多動物對外界刺激幾乎沒有反應,好像”死”了一樣。
此獸長得身體像牛,還長著一條蛇尾巴和雙翼,似牛似魚又似蛇似鳥,不倫不類,典型一個組合怪獸的樣子。看似光怪陸離、匪夷所思,其實是有依據的,只是我們還沒弄清楚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