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封國華
聲是一個象形字,像懸掛的磬,它是殸(古同磬)的異體字,未簡化之前也作為和聲的俗字使用,現在屬于規范簡化字,聲在還原繁體書寫時一般不會出錯。不過,由于“聲”與“生”同音,“聲”“生”與“風”都可以構詞,導致音訛。風聲指刮風的聲音、聲望、消息等;風生指起風,氣氛活躍等。如圖是著名相聲演員、中書協會員姜昆的作品《淡(談)笑風聲》,“淡(談)笑風聲”,筆者覺得不合邏輯,應該是成語“談笑風生”之誤。“談笑風生”典出辛棄疾《念奴嬌·贈夏成玉》:“遐想后日蛾眉,兩山橫黛,談笑風生頰。”大致意思是遐想后天與你(夏成玉)見面的情景,兩道黛色的眉毛,像兩座橫臥的青山。你的笑容溫柔如風,有說有笑,妙趣橫生。談笑風生指有說有笑,興致高,氣氛活躍。談笑風生和談笑自如都有“談話時有說有笑”的意思,但談笑風生偏重在“風生”,多用于平時談話中;談笑自如偏重在“自如”,表示不變常態,多用于緊張、情勢嚴重時的談話中。姜昆的相聲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姜昆的書法雖然沒有他的相聲一樣有名,但姜昆是中書協會員,辦過書展。作品《淡(談)笑風聲》將“生”誤作“聲”顯然不妥,另外這個字按《草訣歌》:“有點方為水,空挑卻是言。” 的標準來衡量的話,這個字應該釋為“淡”,當然這也并非絕對。但如果單字拿出來釋讀的話你認為是“淡”還是“談”?不知道姜昆是無心之過,還是故意為之。亦或許是姜昆太敬業了,以致書法也沾染了“相聲”。如果是無心之過,那還情有可原,因為誰也不能保證不出錯;如果是故意為之,那屬于竄改成語。多年前有一則關于蚊香的電視廣告,廣告詞用了“默默無蚊”,顯然是竄改成語“默默無聞”。因電視受眾面較廣,有學生將“默默無蚊”作為成語使用,老師問他為什么寫成“默默無蚊”,他的回答是電視里就是這樣的。由于這則廣告違反國家語言文字法被取締。

“生”的意義有時看似好像與本義無關,以致外國人對中文無法理解。“生意”這個詞現在我們指經營、買賣,似乎與“生”“意”毫不相干,事實上它與本義是密切相關的。晉傅咸《羽扇賦·序》:“吳人截鳥翼而搖風,既勝于方圓二扇,而中國莫有生意,滅吳之后,翕然貴之。”這里的中國指中原地區,生意指產生興趣。意思是說吳國人采集鳥翼制作羽扇搖風,羽扇優于方扇和圓扇。不過,中原地區的人對羽扇不感興趣,晉國滅了吳國之后,突然人們特別看好羽扇,羽扇也變得昂貴了。我們購物那是商品對我們有用,于是我們會對商品發生興趣,這種意向就變成了買賣的行為,于是生意也賦予了買賣的涵義,這正是中文的魅力所在。
扎實的文史知識是書法創作的基礎,書法創作離不開文史,就像樹苗離不開土壤,沒有深層的土壤,樹苗無法長成參天大樹。學書法,臨帖練字固然重要,文史知識的學習同樣重要。如果書法創作不考慮作品的內涵,簡單地看作文字的堆砌,這樣的作品是沒有靈魂的,也是靠不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