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 林
出生于1972年9月, 云之南書藝組合成員。
作品獲獎入展:
第八屆“文華杯”全國硬筆書法大賽銀獎
書法報第二屆硬筆書法大賽銅獎
全國第三屆硬筆書法家作品展入展
第四屆“品翰堂杯”全國硬筆書法公開賽銅獎
第五屆“品翰堂杯”全國硬筆書法公開賽銅獎
首屆蘇東坡詩詞文賦硬筆書法藝術大展賽銀獎
第三屆“筆墨先鋒杯”全國硬筆書法大賽金獎
四川省第二屆“四方杯”硬筆書法賽特等獎
第十二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特等獎
四川省第八屆新人展
“翰墨成都”跨年展
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四川書法美術作品展
第四屆“中華藝魂-峨眉山杯”全國書畫作品展優秀獎
臨社首屆“臨星獎”獲獎
記得上初中時,班里有一名洋氣的教師子弟同學,其父親從縣城為他購回一本著名硬筆書法家、現任四川省硬筆書法家協會主席王圣才先生書寫的《名人名言鋼筆行書字帖》。我這當年還不知字帖為何物的“井底之蛙”,一見之后視為天物。在物質匱乏、經濟拮據的當時,購買是不敢想的,復印機也還沒見過,于是在幫他做了幾次大掃除,說了幾籮筐好話之后,終于蒙其同意借我兩天。我便用最原始的描摹之術“復制”了一本,作為自己的范本,這就是我的硬筆書法起步吧。其后很長一段時間里,無人指點,自己瞎寫,見誰寫得好就仿誰,慢慢地在學校、單位成為了公認的“書法家”,但自己清楚水平很業余。
2004年,互聯網已相當盛行,在云南工作的我通過中國硬筆書法在線論壇與QQ等方式認識了袁茂康、李春勇、高泓、張開平、陳文彪、羅思寶、李金飛等一幫“云之南書藝組合”的書友。通過交流,我對學習硬筆書法有了新的認識——原來寫硬筆也是要臨古的,這也讓我很快進入學習硬筆書法的“蜜月期”。由于工作性質的原因,我離家孤身在云南工作,讓我工作之余有了更多的時間練習書法。每當臨習古帖,就如與古人對話,這種古人氣韻與自己精神的融合,會使我完全沉浸在書法藝術的魅力之中,全然忘卻一天的疲勞。我經常這樣一坐就是四、五個小時,正如湖北書友張旗兄所說:“讓習字成為自己業余的第一大愛好”。為檢驗自己的習書水平,我從2005年開始參加一些硬筆賽事,從獲得優秀獎就激動不已,到后來可以經常獲得等級獎,此中滋味,甘苦自知。

蘇軾《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2012年,在高泓、羅思寶等兄弟的影響下,我漸漸轉入毛筆的臨習,其間有幸得到劉建平、馬玉寶、謝興華等老師的指點。老師們的傾囊相授,加上自己有些硬筆書法方面的底子,我的毛筆作品很快入展幾項省級展覽及全國的商業展覽。
2017年,書友徐秀康從越南回成都休整,我們經常相約去好友姜浩、卿宰平處品茗、聊天、探討書法。近年來,習書時間大多用來練習毛筆,專門練習硬筆的的時間并不多,但幾位因硬筆結識十多年的好友,骨子里都對硬筆書法的情結揮之不去,于是我又重新搞起了硬筆書法創作。我認為硬筆雖在表現力上比不上毛筆,但是在結字、形式、章法、書寫節奏上有許多相通之處。因此,我在硬筆書法創作時借用了毛筆的一些手法,盡力使硬筆的表現力更加豐富,在字群字組、大小錯落、節奏節律上作了些借鑒。我用這種理念進行硬筆創作,參加了幾項賽事,獲得第三屆“筆墨先鋒”金獎、四川省第二屆“四方杯”特等獎,最大的收獲當屬僥幸獲得第十二屆中鋼大賽特等獎。
對于中鋼硬筆大賽這一歷史最久,圈內認同度最高的硬筆品牌賽事,大多硬筆人都心存一份“中鋼情結”,我也不例外。前十一屆陰差陽錯未能參加,所以在看到本屆征稿啟示那天,我就暗想:這次不能再錯過了。參賽的作品我選了兩則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作為書寫內容,用自己習慣的黑底白字以示醒目,結字以王、米為宗,章法上追求一種平和、樸實、自然的格調,力求體勢靈動、節奏明快,還加了幾處連筆,以調節作品整體節奏。但因能力有限,雖已盡力,心中猶自惴惴。所幸評委老師們抬愛,給予了很高的肯定,實覺僥幸,也心存感激。
雖然近一年來參賽獲得一些小小的成績,但我深知自己的書法水平還停留在“業余愛好”上,還需不斷地學習,也希望得到師友更多的無私指點和幫助。我想,工作之余,書法于我,是一種學習,一種享受,更是一種生活方式。

王國維《人間詞話》二則

李白《將進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