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錢軍
油鹽醬醋性味各異,有的能抗癌,有的吃多了或用得不當卻可能增加患癌的幾率,因此,調味時不但要滿足味蕾的需要,更要考慮其對身體健康的影響。
食品添加劑是指有意識的,一般以少量添加于食品中的,以改善食品的外觀、風味和組織結構或貯存性質的非營養物質。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九條規定,中國對食品添加劑的定義為:改善食品品質和色、香、味以及為防腐、保鮮和加工工藝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質。比如,在調味方面,油鹽醬醋以及味精等添加劑和色素,是每個家庭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調味品,它們不但能增加食物的色香味和美感,更能促進人們的食欲。但多數添加劑畢竟不是食物的天然成分,少量長期攝入也有可能對機體存在潛在的危害。而在烹飪上,處理不當同樣可產生對人體有害的致癌物。
為了殺滅食物中對人體有害的微生物和寄生蟲,清除肉類的腥味和某些食物的異味,人們常常會添加一定的防腐劑、食用色素和調味劑來增加食物的色、香、味,促進食欲。但調味劑和色素多數是人工合成的,有些質量不純還混有有害雜質,雖然每次用的量較少,然而長年累月下來,對機體造成的危害仍然不可忽視。
有統計顯示,每人每年通過一日三餐及平常飲料攝入的各種食品添加劑可多達1.5千克。隨著食品毒理學研究的進步,原來認為無害的食品添加劑近年來發現可能存在慢性毒性和致畸、致突變、致癌的危害。
食品添加劑中以調味劑使用最多、最廣泛,如味精、糖精、醬油(包括魚露)、食鹽、醋和香精等。這些油鹽醬醋性味各異,有的能抗癌,有的吃多了或用得不當卻可能增加患癌的幾率,因此,調味時不但要滿足味蕾的需要,更要考慮其對身體健康的影響。

味精:化學名為谷氨酸鈉(麩氨酸鈉)。隨著近代生活中人們對物質享受要求的提高,而更為講究菜肴的鮮味,使味精的消費量急劇上升。味精是谷氨酸的鈉鹽,谷氨酸是人體所需要的一種氨基酸,味精進入體內后96%能被吸收,有一定的營養作用。

在三餐烹調中加上一些味精,能使味道鮮美,增進食欲。但味精投放不宜過量,味精服用過多使人口干,有人認為多吃味精可引起眩暈、嗜睡、惡心、乏力及脫發。味精不宜高溫加熱,120攝氏度時可有部分谷氨酸鈉丟失水分生成焦谷氨酸鈉,不但沒有鮮味,且有一定毒性,故在加熱溫度較高的烹調時勿用,一般可在食物將熟或離鍋時再加入味精。

醬油:主要成分為氯化鈉,是每個家庭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調味品,與人們的關系最為密切。醬油由大豆等豆類發酵釀造而成,含有一定的蛋白質、糖類、微量元素等營養物質。
美國和日本科學家通過試驗認為醬油有一定的抗癌作用,這是因為醬油原料大豆中的蛋白水解酶抑制物質有強的抗癌作用,但在醬油的蒸、煮、發酵及殺菌等釀造過程中,這種抗癌作用已失去或減少。必須注意的是,醬油釀造過程中要有足夠的日曬,嚴格防止黃曲霉菌及白地霉菌等的污染。釀造好的醬油具有天然醬色,某些醬油為了增加醬色而添加食用色素,有些甚至用醬色和食鹽配兌成假的醬油。

魚露:魚露是我國沿海地區居民傳統的佐膳調味品,一般選用細小骨多不堪作菜肴的魚蝦加鹽腌制,再濾其汁液調配而成。魚露中有一定量的蛋白質、氨基酸、鈣、磷等微量元素,如用新鮮魚蝦調配得法制作的魚露,味道鮮美。但在某些作坊生產的魚露,其原料如摻雜有部分腐敗的魚蝦,加上腌制過程中逐漸遞加,陳舊的汁液與新釀制的魚露混合,使制作出的魚露有霉菌的味道,這樣生產的魚露常常含有一定量的致癌物。在廣東省盛產魚露的南澳縣,其消化系統癌癥發病率相當高,可能與某些魚露的質量和制作方法有關。

食鹽:食鹽為氯化鈉,氯化鈉提供機體所需的鈉元素,一個成年人每天需食鹽3克左右。
然而不少人喜歡吃得很咸,這種嗜好會增加腎臟的負擔。而且可能由于體內氯、鈉過多,引起水潴留及小動脈收縮,促使血壓增高,亦加重心臟負擔。專家指出,鈉元素一般與癌癥呈正相關,在日本北部各省和德國巴伐利亞地區調查顯示,胃癌的發病率與鈉的攝入量關系密切,因此應該提倡少放鹽的淡食。

醋:食用香醋或米醋能消食導滯散癖。在烹調時加上少量的醋為佐劑能增進食欲,以陳醋較為醇香。
香精:香精僅在飲料或調拌小菜時應用,如檸檬酸、香蕉精等,可以短暫使用,取自樟科植物的香料因能誘發動物肝癌而被禁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