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王海娥

控制脂肪肝的發生發展除了要注意飲食外,運動也是重要的一環。適當的運動可消耗多余的熱能,避免脂肪積聚,增強肌肉、骨骼系統及心肺系統功能。
謝女士年僅11歲的兒子小軍近期體檢時發現肝功能異常,谷丙轉氨酶波動在80U/L~120U/L,但所有肝炎病毒指標都是陰性。對小軍的初步體格檢查發現,僅11歲的他身高為1.51米,體重為130斤,皮下脂肪厚度嚴重超標。醫生追問小軍的生活習慣,母親反映,兒子平時也沒有什么特別的不良習慣,但很愛吃零食和炸雞一類的食物,上學也很聽話,對電腦很感興趣。聽完他們的講述,醫生建議給小軍做腹部B超檢查,結果提示為中度脂肪肝。結合其他檢查結果,醫生初步診斷小軍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病的一種。
謝女士感到不可思議,在她的認知范圍中,脂肪肝是一個成人性的疾病,怎么會發生到孩子的身上?
其實,像小軍這樣的情況并非罕見。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行為方式的變化,我國兒童脂肪肝發病率不斷增高。國內研究提示:中重度肥胖兒童高血壓的發病率為30%;“胖墩兒”們的血脂均明顯高于正常兒童。

對于脂肪肝的發病原因,大多數人都能說出不少,如飲酒、攝入肉類多等。而關于兒童的脂肪肝發病原因,可以從另外的角度進行探討。
從懷孕開始,準媽媽們就開始加強自身的營養。小孩逐漸長大,開始對各類零食感興趣,尤其對香脆可口的油炸食品鐘愛有加。等到上小學后,家長開始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于是,周末便開始有課程安排,不是補課就是學習電腦或琴棋書畫,連每年的寒暑假也不放過,因此孩子的運動時間也無法保障。這樣下來,攝入量多于支出量,過剩的營養以中性脂肪的形式貯存于身體各部位。孩子不僅肥頭大耳、小肚鼓鼓,連人體最大的“化工廠”——肝臟的細胞內外也“堆”滿了多余的脂肪。當肝臟的一個個生產車間(肝細胞)紛紛轉崗變成了“脂肪倉庫”的時候,脂肪肝也就形成了。
在治療上,單純的脂肪肝尚無須特殊的藥物,以合理飲食、加強體育鍛煉、建立正確的行為方式為主。因此膳食中應特別注意以下幾個問題:首先,在日常飲食中,要注意飲食結構的合理性,食物中以五谷雜糧為最多;其次,蔬菜、瓜果類占較大比例,可進食適量的牛奶、魚類、豆制品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盡量少攝取糖類、豬油、脂肪類(牛油、動物內臟、雞皮、燒鵝、蟹黃等)食物;再次,限制飲食總熱量,營養物質超過熱量和代謝需要時,也會變成脂肪儲存。
控制脂肪肝的發生發展除了要注意飲食外,運動也是重要的一環。適當的運動可消耗多余的熱能,避免脂肪積聚,增強肌肉、骨骼系統及心肺系統功能。對于兒童的運動和行為方式調節,以下指引可以作為參考。
原則:選擇兒童喜愛和合適的運動,這樣才能養成長久堅持運動的習慣;在一次練習當中,應包括不同種類的運動,避免兒童對運動失去興趣;珍惜日常生活中的活動機會,如做家務,也可為孩子養成勤勞的品格;注重全身運動,如步行、游泳、踩單車等等。強度方面,可讓兒童運動至產生少許勞累的感覺,但應為可接受的程度。每次運動時間要維持最少30分鐘,初學者開始時可分段運動,如分3次,每次10分鐘。運動頻率每星期5~7次(強調每天運動),以上建議的運動量必須維持18個星期或以上。運動宜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并鼓勵父母、其他家庭成員或朋友與兒童一起運動。在兒童付出努力并取得進步時,如體重減少、脂肪減少、運動量增加等,父母應給予贊賞和鼓勵。
修正行為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些新的運動習慣來取代以往不適當的飲食和運動習慣,以下是一些建議:
1.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每日三餐均衡飲食,不可偏食,也不可缺其中一餐,亦不可吃得太飽,不要讓兒童養成吃零食的習慣,可選一些適量的健康小食在規律的時間段進食。
2.建立健康的行為獎勵制度,孩子表現良好時不要以食物(諸如帶孩子吃麥當勞和其他大餐之類)作為獎賞,可把興趣轉向其他項目,如上公園、做戶外活動等。
對于已經發生肝功能損害的脂肪肝,可配合適當的藥物治療,但藥物的選擇宜精簡。在治療的同時,仍以調整飲食、適量運動為重點,大部分兒童脂肪肝是可以治愈的。
